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今年的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2021 Mipaliw Land Art)如同往年,圍繞花蓮海岸線之貓公、復興、新社、港口、磯崎五個阿美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的部落而行。然而,以旅人為主要觀眾的樂舞展演,是否可能落入上世紀下半葉,族人淪為被獵奇對象,進而失去尊嚴的商演窠臼?(施靜沂)
10月
13
2021
試想,若此次活動沒有音樂會和導覽員,旅人必然不會對部落留下那樣深的印象。科技的確幫我們做到了一些事、省去了一些唇舌,但更重要的或為,人與人之間是否能藉此激盪出長遠的友誼與美好的記憶。(施靜沂)
10月
13
2021
整場演出予人「部落的生活平常就是這樣」的感覺,要大於凸顯場所的意義,部落劇場的「部落」,也就容易變成對本真的模仿,反而使「空間」一成不變,「部落」的多義也就相對窄縮。這場演出如果也有指出「斷裂」,那比較是城與鄉的二元相對;甚或,如果用未來式的時態,把這場演出形容為前山海劇場的一個部落生活記憶,會不會一樣是個過於「經濟」的想像?(吳思鋒)
5月
07
2020
看向今年的五個部落的階段呈現,雖感受到企圖破除常人對部落傳統演出的想像,卻也感受到歌舞仍是無法切割的元素,並在觀看過程中感受到外來藝術家和部落間仍有的狀態落差與行動差距。即使今年的計畫是據部落的希望媒合,但部落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黃馨儀)
4月
30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