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
施靜沂
現為臺大臺文所博士生,碩論研究臺灣原住民當代小說,博論以臺灣原住民文學藝術為軸進行探索與深究。目前除了撰寫評論與博論、從事接案編輯等工作,也正在籌備第一本「當代女性生命書寫·探索」的散文集。
熱門文章
所有文章
56 篇
地處國境之南的恆春是遠了些,但或因地處偏遠,才讓豐富的情感與自然的彈唱有了發揮空間,不僅成為本地文化生活的重要內涵,也是島嶼音樂遍地開花不可或缺的寶藏。
9月
12
2023
1184
近幾年新成立的Makotaay生態藝術村,於在地居民、藝術家共同努力下,成為文化復振、藝術創生及探討永續生活的據點,常舉辦各類親近土地與文化的交流活動
9月
05
2023
1348
歌者提到東管處在守護東海岸無多餘建物方面的成績,也讓人備感桑布伊所謂「人的存在是為了守護土地」是其來有自,顯然,忠於土地之人會得到力量與土地的祝福。
8月
21
2023
1242
此次邀來多個知名樂團與金曲獎入圍、得獎的音樂人,讓大家認識到台灣原住民音樂近來的發展,不僅將族語與文化記憶融入作品,也常自由地涵納搖滾、舞曲、嘻哈等元素,製作出獨特的作品。
8月
17
2023
1398
短短8分鐘展演,對滿身是傷的主體來說,似乎蔚為在土地.河海釋放與淨化的儀式;對想傳承母體文化、追求藝文職涯之人來說,又有怎樣的意涵呢?將開演之際,看著節目單以特殊字體強調「有與廣泛的社會聯結在一起嗎?」以及「這是『表現』的藝術」,讓人不禁戴上了這樣一副眼鏡,進到演出場域中。
7月
13
2023
1264
當眾人於海風中共掀、共摺一塊帆布,遠遠看去也宛如「造浪」。當帆布對摺、平放在地,似乎又慢慢從「浪」轉變成通往未來的「路」。
7月
13
2023
1591
他們的作品在全台各地演唱會、KTV、音樂會、部落卡拉OK傳唱不朽,誰都能哼上幾句。即使今日回顧那個本土語言文化被邊緣、整個社會專心拚經濟的年代,不免感受到世代的距離,但在「月光.海」如此聚首,卻也是另類的歷久彌新。
7月
12
2023
806
今年策展主題「越過第五道浪」,由來於阿美族諺語中長輩對年輕人的期勉──aka lalima(不要被打敗)──要能面臨幾道小浪後較大的浪,穿過如此大浪(第五道浪)後,才有機會抵達更寬廣的海域。
7月
12
2023
1959
乍看下,「小島大歌」的演出恍若南島文化展演,但兩次觀演下來卻發現,其整體的呈現迥異於過去台東的南島文化節。「小島大歌」的氛圍縈繞著連結緊密又互為主體之感。每首歌都蔚為跨國音樂交流、國民外交的嘗試或範式,也讓人聯想到過去的部落生活中,阿美族女性的互助換工(Malapaliw)傳統,或也蘊含如此相互了解、提攜,與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環。
5月
09
2023
855
究竟為何,編劇會寫出如此關乎「原漢衝突、社會結構問題」的劇本後,擔綱那位集荒謬、尷尬、論文悲劇於一身的「漢族」女角?同時,這位漢族女研究生還不經意和台灣文學資深學者撞名;藉此角色與劇情安排,編導意圖展開怎樣的社會批判?同時,在以戲劇的力量施展批判之餘,與過往及當前的台灣文學、文化、教育等學術語境,是否展開有前瞻性的對話?
4月
24
2023
1611
於此縈繞強烈流逝感的音樂、舞蹈與視覺展演中,舞作後段EDM退居背景,宛若現當代生活已成為「日常」。此時,只見舞者在黑暗中嘗試發聲、吟唱族語歌謠;很快地,古老歌謠獲得零星回應,然後變得此起彼落。相較於前面的獨舞、主舞,戴面罩的舞者當時是彼此配合,此刻,族語歌謠卻成為人們在偌大混雜的當代社會,認出彼此靈魂、朝向心有靈犀的橋梁。
4月
09
2023
1140
綜觀整場演出,最讓筆者驚喜的莫過於我們有如此難得的機會,透過台灣原住民音樂人的交流合作,以兼含表演專業且貼近生活的方式欣賞「南島家人」的演出;由此內涵豐富的展演中,南島民族曾是一家人的論述終於有了真實感;原來歷經千年流轉,但在守護土地、海洋的共同信念之下,的確能夠跨越語言、樣貌與社會背景的不同,認出彼此的靈魂,邁向所謂的溝通。
1月
13
2023
497
11月
22
2022
365
如此以族群文化為基底的生活節現場,不僅提供人們交流的機會,也盼此友善開放的氛圍,有助於我們思索自己的身分認同、島嶼/地方文化與國家遠景。
11月
02
2022
729
這齣神話改編之作,似乎難從線性思維觀之;意即,劇情走向不同於線性史觀展演人類文明進化,而是透過多重演繹「天梯」,展演循環史觀及不同年代、位置的族人對「天梯」神話情節的認知演變,也讓這個「Sera女祖由天梯墜落」的老故事,在母系社會的現當代部落陪伴想像力的孕育與激盪。
10月
27
2022
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