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厲復平

以水交社文化園區旁大草地作為FOCASA的場地,一方面有助於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專心經營所屬的規劃空間,發展為長期的推廣活動。但是另一方面來說,捨棄城市街頭的公共空間,另行單獨劃立的馬戲園區,固然方便規範入場觀眾付費參與,卻也很明確的將這個空間定位為節慶娛樂的空間,難以擾動既有城市空間屬性,也讓在此演出的馬戲表演失卻了街頭馬戲翻轉城市空間屬性更大的潛能。(就這一點而言,其與也含括許多馬戲與雜技表演的臺南街頭藝術節恰成對比)
3月
27
2023
他們奇異的重新縫合各種邊界,提供了一種途徑,直指城市的形狀可以如何建構、如何觀看,一座城市的樣子從來都不會(也不能夠)完全被界定、重現與建構,它是變動的,憑藉身體、記憶、歷史、虛構的囈語,每時每刻都有打版重製的可能,時而可見,時而不見,卻可以是如此真實的。(梁家綺)
4月
17
2019
避開制式的表演空間,導引觀眾接近作品的途徑、方式與氛圍,可視為對其作品的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但是不管《The Living Room》多麼的與眾不同,又有多少觀眾會不將其視為劇場表演?作品要擺脫被既定表演藝術脈絡下的理解所化約是很困難的,主導權並不在Richards這邊,即使他已竭力為作品建構新的理解脈絡。(厲復平)
8月
03
2015
小說作為一種藝術類型所運用的策略與特徵幾乎原封不動地被搬到演出的現場,讓《一桿稱仔》的演出不知不覺中流失了某些劇場此一藝術類型本身所特有的能力,也就是說,劇場觀眾直接面對戲劇性/劇場性行動的即時性和衝擊性被削弱了。(厲復平)
11月
21
2012
《草迷宮之夢》只能是「老台南」做的關於舊台南的作品,而只有「老台南」觀眾們才有機會深刻感受。這不容易跨越的世代隔閡不知會不會讓人有知音難尋之嘆?讓人迷走追尋卻透露出荒謬與淒涼的,不只是那一去而不復返的昔日台南,這也是這群南島十八劇團的「老台南」們一去而不復返的南島往日。(厲復平)
8月
30
2012
《美女與野獸》的演出主要憑藉的是非語言的表達方式,這迫使觀眾擱置慣用的接受話語明示的欣賞與解讀的模式,促使觀眾更著力於運用觀察與感受的能力,特別是對肢體語言的解讀能力。這對觀眾而言是個挑戰,也是個轉機,無論是對大朋友還是小朋友而言!(厲復平)
4月
05
2012
FOCASA馬戲專題

變動不居——臺灣馬戲的跨越與跨界

2023年,以馬戲為主的首個藝術節FOCASA發生在臺南水交社旁軍方空地,帳篷裡的馬戲現身臺灣。可拆卸的帳篷,多少有點浪漫化流浪藝人的遊牧想像。一方面是城市的過去被保存與轉化;一方面是城市的土地利用正在新陳代謝。藝術有時成了催化劑,終究什麼被孵化,能留下什麼,現在還未可知。移地與移動,可以是馬戲表演的特質,也是藝術工作者之於生存的無奈,夾在現實與創造之間,從臺北社子島都市更新議題孕育三年的《消逝之島》(2020),從北投到臺南,從街頭到場館,從商演到跨域創作,FOCA讓人看到藝術工作者對於造夢的韌性。

專題特邀請三位作者:李曉蕾、厲復平、陳昱君,分別從「技藝的養成培育」、「臺南的城市觀點」、「藝術節的場域觀察」三個面向撰文。過去臺灣馬戲評論較集中單篇對展演表現形式、故事內容與身體技藝進行書寫,缺乏對臺灣馬戲自身究竟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以及為何轉變成今天表演型態的論述。而藝術節與所在城市的關係,也是過去較少從城市發展與文化紋理視角去進行審視的面向。好像總是從藝術節裡面找城市,卻很少從城市為何會有藝術節發生作提問。對於藝術節展演場域的整體觀察,在今天展覽如吃buffet,滿足了口腹之慾的量體,卻越來越沒有心力好好消化餐點的過剩時代,常常首當其衝麻痹了觀者對於藝術節慶的整體感知,讓觀者在其中歡愉且疲憊,看不清也無力掌握全局。

專題,嘗試突圍單一評論之於點的侷限,以多篇幅視野拉開織面的關照,期望能補充與推進臺灣馬戲表演的觀察與論述。


 / 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