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於過去與現在台南《草迷宮之夢》
8月
30
2012
草迷宮之夢(南島十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1次瀏覽
厲復平

2012年8月24-26日在台南市涴莎永華館演出的《草迷宮之夢》是在2001年立案的南島十八劇團的「創團首演」,追根究柢,南島十八劇團成員很多是劇場界的「前輩」,參與這個製作的成員有些早在一九八0年代就開始活躍於台南的劇場界,包括吳幸秋、林白瑩、趙虹惠(角八惠)、邱書峰、郭冠妙(古小十)、李維睦、晁瑞光等人,同時又邀請了作品標榜舞蹈劇場的台南在地稻草人舞團羅文瑾、李佩珊加入演出陣容,雖說是跨世代合作但仍以「老台南」為主,即使是新世代也是在地深耕的「『新』老台南」。這群「老台南」們有人已是長住法國、美國或台北,這回再次聚首台南,藉十年前立案而未用之團名,推出的新戲就是以泉鏡花《草迷宮》中如夢似幻的追尋歷程為靈感,圍繞著昔日台南這個主題展開。

《草迷宮之夢》演出場地安排為觀眾坐在兩邊的中心式舞台,表演區有一偌大的紅色旋轉舞台,表演開始時,紅衣人騎著小孩三輪車在旋轉舞台外圍逆時針方向緩緩繞場,車輪軸乾澀的金屬摩擦聲成了一首緩慢的、鏽蝕的序曲,繞行一周後,車行漸快,輪軸摩擦聲高揚了起來,讓人恍如隨著時鐘倒轉,見到了的過往的輕快光景。紅衣人吟唱起台語歌謠,唱的是輕快在彎曲小巷中穿梭台南舊時街景名勝,就這樣紅衣人開啟了序曲退至舞台旁,或撥或拉或輕擊地以大提琴適時出聲呼應整場演出。

身穿米色大衣背著背包提著行李的旅人、一身鮮黃色的Joker、一身鮮紅色的盲女、兩個一身灰藍色的孿生舞者,演員服裝顏色鮮明俗豔、造型誇大怪異、塗半臉的白臉,視覺元素搶眼,透露出讓人疏離的詭譎。演員廣泛運用各種異於日常生活的體態姿勢與肢體動作,演出中運用多樣化的聲音元素如各種速度踱地的腳步聲、哨音、水滴聲音效、吟唱聲、台語歌謠等。導演不採用一般戲劇的情節勾勒與線性敘事,而運用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及各種劇場元素的場面調度來營造張力與氛圍,拼貼了多個短的片段如:與命運賭博、玩機會遊戲、上下電梯等,藉由隻字片語的台詞,提點了九層樓(昔日台南繁華象徵的合作大樓,如今斷水斷電面臨都更)、王子戲院與王后戲院、五0年代台語老歌盛行的繁華過往等多個子題,襯托出台南(作為母親的她)今非昔比、撲朔迷離、如夢似幻的主題。

《草迷宮之夢》導演場面調度能力出色,演員表演精湛,是形式、手法與演出皆簡練精彩的作品,但是作品並未替觀眾作事先鋪陳與準備,觀眾若對昔日台南沒有一些瞭解,實在難能單純透過現場表演深刻感知作品背後的主題,只能淪為欣賞劇場表演形式了。如此一來,《草迷宮之夢》就只能是「老台南」做的關於舊台南的作品,而只有「老台南」觀眾們才有機會深刻感受。這不容易跨越的世代隔閡不知會不會讓人有知音難尋之嘆?讓人迷走追尋卻透露出荒謬與淒涼的,不只是那一去而不復返的昔日台南,這也是這群南島十八劇團的「老台南」們一去而不復返的南島往日。

《草迷宮之夢》

演出|南島十八劇團
時間|2012/08/24 19:30
地點|台南市涴莎永華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