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於過去與現在台南《草迷宮之夢》
8月
30
2012
草迷宮之夢(南島十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48次瀏覽
厲復平

2012年8月24-26日在台南市涴莎永華館演出的《草迷宮之夢》是在2001年立案的南島十八劇團的「創團首演」,追根究柢,南島十八劇團成員很多是劇場界的「前輩」,參與這個製作的成員有些早在一九八0年代就開始活躍於台南的劇場界,包括吳幸秋、林白瑩、趙虹惠(角八惠)、邱書峰、郭冠妙(古小十)、李維睦、晁瑞光等人,同時又邀請了作品標榜舞蹈劇場的台南在地稻草人舞團羅文瑾、李佩珊加入演出陣容,雖說是跨世代合作但仍以「老台南」為主,即使是新世代也是在地深耕的「『新』老台南」。這群「老台南」們有人已是長住法國、美國或台北,這回再次聚首台南,藉十年前立案而未用之團名,推出的新戲就是以泉鏡花《草迷宮》中如夢似幻的追尋歷程為靈感,圍繞著昔日台南這個主題展開。

《草迷宮之夢》演出場地安排為觀眾坐在兩邊的中心式舞台,表演區有一偌大的紅色旋轉舞台,表演開始時,紅衣人騎著小孩三輪車在旋轉舞台外圍逆時針方向緩緩繞場,車輪軸乾澀的金屬摩擦聲成了一首緩慢的、鏽蝕的序曲,繞行一周後,車行漸快,輪軸摩擦聲高揚了起來,讓人恍如隨著時鐘倒轉,見到了的過往的輕快光景。紅衣人吟唱起台語歌謠,唱的是輕快在彎曲小巷中穿梭台南舊時街景名勝,就這樣紅衣人開啟了序曲退至舞台旁,或撥或拉或輕擊地以大提琴適時出聲呼應整場演出。

身穿米色大衣背著背包提著行李的旅人、一身鮮黃色的Joker、一身鮮紅色的盲女、兩個一身灰藍色的孿生舞者,演員服裝顏色鮮明俗豔、造型誇大怪異、塗半臉的白臉,視覺元素搶眼,透露出讓人疏離的詭譎。演員廣泛運用各種異於日常生活的體態姿勢與肢體動作,演出中運用多樣化的聲音元素如各種速度踱地的腳步聲、哨音、水滴聲音效、吟唱聲、台語歌謠等。導演不採用一般戲劇的情節勾勒與線性敘事,而運用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及各種劇場元素的場面調度來營造張力與氛圍,拼貼了多個短的片段如:與命運賭博、玩機會遊戲、上下電梯等,藉由隻字片語的台詞,提點了九層樓(昔日台南繁華象徵的合作大樓,如今斷水斷電面臨都更)、王子戲院與王后戲院、五0年代台語老歌盛行的繁華過往等多個子題,襯托出台南(作為母親的她)今非昔比、撲朔迷離、如夢似幻的主題。

《草迷宮之夢》導演場面調度能力出色,演員表演精湛,是形式、手法與演出皆簡練精彩的作品,但是作品並未替觀眾作事先鋪陳與準備,觀眾若對昔日台南沒有一些瞭解,實在難能單純透過現場表演深刻感知作品背後的主題,只能淪為欣賞劇場表演形式了。如此一來,《草迷宮之夢》就只能是「老台南」做的關於舊台南的作品,而只有「老台南」觀眾們才有機會深刻感受。這不容易跨越的世代隔閡不知會不會讓人有知音難尋之嘆?讓人迷走追尋卻透露出荒謬與淒涼的,不只是那一去而不復返的昔日台南,這也是這群南島十八劇團的「老台南」們一去而不復返的南島往日。

《草迷宮之夢》

演出|南島十八劇團
時間|2012/08/24 19:30
地點|台南市涴莎永華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