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語言,多了想像《美女與野獸》
4月
05
2012
美女與野獸(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2次瀏覽
厲復平

相信不少成年人都會同意:有意思的童話故事讀本從來就不只是給小朋友閱讀的。但是當童話故事被放在劇場中搬演,卻不見得常常有演出能夠真正讓大朋友與小朋友都能找到欣賞的興味。令人驚喜的是,2012高雄春天藝術節邀請到來自法國的喜樂米劇團(Le Shlemil Théâtre)的製作《美女與野獸》(La Belle et la Bête),就是一場大朋友和小朋友都能找到欣賞興味的劇場演出。這裡所謂的欣賞興味並不是一味討好觀眾的笑聲,特別是面對小朋友的觀眾時,大多數的劇場演出總難免訴諸於小朋友的笑聲,但是在欣賞喜樂米劇團的《美女與野獸》時,編導西西莉.羅薩(Cécile Roussat)與朱利安.盧伯(Julien Lubek)冒了一個大多數兒童劇場都不敢冒的險:不受惑於觀眾(特別是小朋友)的笑聲。

喜樂米劇團的《美女與野獸》演出捨棄話語作為表達的主要語彙,敘述與對白都非常有限,五位演員運用面具、偶、光影、投影動畫、舞蹈、馬戲特技、默劇、魔術、義大利即興喜劇動作、現場器樂演奏、十八世紀古典音樂等多樣元素,以豐富的劇場語彙在舞台上創造出一個超出日常生活的奇幻世界,交織著驚異、諧趣、疑懼、怪誕、想像與象徵。這個奇幻世界不是個魔幻得令人難以辨認而在心理上讓人疏遠的世界,這個奇幻世界反而讓觀眾可以藉由日常生活的世界去辨認,但卻又總是發現出乎意表的「違反常理」,在熟悉中迸出許多的陌生與認知上的不知所措,在不斷的驚異之中,觀眾被迫運用想像來認知眼前所呈現出來的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美女與野獸》的演出主要憑藉的是非語言的表達方式,這迫使觀眾擱置慣用的接受話語明示的欣賞與解讀的模式,促使觀眾更著力於運用觀察與感受的能力,特別是對肢體語言的解讀能力。這對觀眾而言是個挑戰,也是個轉機,無論是對大朋友還是小朋友而言!若是我們真能擱置慣用的接受話語明示的欣賞與解讀的模式,鬆動那些與話語緊密相連的思維模式,也許我們能從喜樂米劇團的演出中,感知到我們習以為常的童話中,其實可能隱藏著我們一直忽略的面向,進而察覺到各種潛藏的可能意涵。

在喜樂米劇團的《美女與野獸》中,情節的推展大體上依據經典故事進行,另一方面卻展現出原故事中不曾被提出的面向:父親在惹惱野獸後怯懦地讓美女代替自己受難;美女在城堡中忘情地玩樂享受;美女在城堡中夢見家人、夢中父親褪下美女的衣衫,美女以手遮掩著裸露的身體,追逐著玫瑰;美女由城堡中暫時回到家中,父親卻謊稱病痛藉機對美女舉止曖昧;最後美女離開父親,以披風包裹裸露的身體回到野獸身邊等等,這些透過肢體、視覺等非語言的元素所傳達出來的訊息,其顛覆性恐怕遠遠超過節目單中含蓄的文字說明:『充滿歡笑、驚奇又深具詩意、音韻的童話故事背後,不僅只有愛情、親情、與友情,更潛藏了謊言、詛咒與嫉妒』。藉由各種劇場語彙的運用,喜樂米劇團的《美女與野獸》不再是童話故事典型化的直接呈現,而試圖擺脫故事中的刻板印象,並藉由非語言性的劇場語彙來擺脫話語的宰制,儘管演出最後仍然必須回到童話故事預設的結局,但也另闢蹊徑打開了讓人玩味的詮釋空間。

《美女與野獸》

演出|法國喜樂米劇團
時間|2012/04/01 14:30
地點|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員不停的跳出角色敘述劇情,到後來用聽的就可以了解故事會怎麼發生和接下來要發生的劇情,那一部「用聽的就可以聽完的舞台劇」它的想像空間在哪?(黃寶裕)
12月
02
2017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