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語言,多了想像《美女與野獸》
4月
05
2012
美女與野獸(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7次瀏覽
厲復平

相信不少成年人都會同意:有意思的童話故事讀本從來就不只是給小朋友閱讀的。但是當童話故事被放在劇場中搬演,卻不見得常常有演出能夠真正讓大朋友與小朋友都能找到欣賞的興味。令人驚喜的是,2012高雄春天藝術節邀請到來自法國的喜樂米劇團(Le Shlemil Théâtre)的製作《美女與野獸》(La Belle et la Bête),就是一場大朋友和小朋友都能找到欣賞興味的劇場演出。這裡所謂的欣賞興味並不是一味討好觀眾的笑聲,特別是面對小朋友的觀眾時,大多數的劇場演出總難免訴諸於小朋友的笑聲,但是在欣賞喜樂米劇團的《美女與野獸》時,編導西西莉.羅薩(Cécile Roussat)與朱利安.盧伯(Julien Lubek)冒了一個大多數兒童劇場都不敢冒的險:不受惑於觀眾(特別是小朋友)的笑聲。

喜樂米劇團的《美女與野獸》演出捨棄話語作為表達的主要語彙,敘述與對白都非常有限,五位演員運用面具、偶、光影、投影動畫、舞蹈、馬戲特技、默劇、魔術、義大利即興喜劇動作、現場器樂演奏、十八世紀古典音樂等多樣元素,以豐富的劇場語彙在舞台上創造出一個超出日常生活的奇幻世界,交織著驚異、諧趣、疑懼、怪誕、想像與象徵。這個奇幻世界不是個魔幻得令人難以辨認而在心理上讓人疏遠的世界,這個奇幻世界反而讓觀眾可以藉由日常生活的世界去辨認,但卻又總是發現出乎意表的「違反常理」,在熟悉中迸出許多的陌生與認知上的不知所措,在不斷的驚異之中,觀眾被迫運用想像來認知眼前所呈現出來的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美女與野獸》的演出主要憑藉的是非語言的表達方式,這迫使觀眾擱置慣用的接受話語明示的欣賞與解讀的模式,促使觀眾更著力於運用觀察與感受的能力,特別是對肢體語言的解讀能力。這對觀眾而言是個挑戰,也是個轉機,無論是對大朋友還是小朋友而言!若是我們真能擱置慣用的接受話語明示的欣賞與解讀的模式,鬆動那些與話語緊密相連的思維模式,也許我們能從喜樂米劇團的演出中,感知到我們習以為常的童話中,其實可能隱藏著我們一直忽略的面向,進而察覺到各種潛藏的可能意涵。

在喜樂米劇團的《美女與野獸》中,情節的推展大體上依據經典故事進行,另一方面卻展現出原故事中不曾被提出的面向:父親在惹惱野獸後怯懦地讓美女代替自己受難;美女在城堡中忘情地玩樂享受;美女在城堡中夢見家人、夢中父親褪下美女的衣衫,美女以手遮掩著裸露的身體,追逐著玫瑰;美女由城堡中暫時回到家中,父親卻謊稱病痛藉機對美女舉止曖昧;最後美女離開父親,以披風包裹裸露的身體回到野獸身邊等等,這些透過肢體、視覺等非語言的元素所傳達出來的訊息,其顛覆性恐怕遠遠超過節目單中含蓄的文字說明:『充滿歡笑、驚奇又深具詩意、音韻的童話故事背後,不僅只有愛情、親情、與友情,更潛藏了謊言、詛咒與嫉妒』。藉由各種劇場語彙的運用,喜樂米劇團的《美女與野獸》不再是童話故事典型化的直接呈現,而試圖擺脫故事中的刻板印象,並藉由非語言性的劇場語彙來擺脫話語的宰制,儘管演出最後仍然必須回到童話故事預設的結局,但也另闢蹊徑打開了讓人玩味的詮釋空間。

《美女與野獸》

演出|法國喜樂米劇團
時間|2012/04/01 14:30
地點|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員不停的跳出角色敘述劇情,到後來用聽的就可以了解故事會怎麼發生和接下來要發生的劇情,那一部「用聽的就可以聽完的舞台劇」它的想像空間在哪?(黃寶裕)
12月
02
2017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