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演出型態

寫實與超現實的穿插之間,俱展現了年輕世代看世界的角度。青春若是一列火車,大人們能不能接軌相迎不讓孩子脫軌?聆聽演出之後,現場台上台下諸多真情流露的座談分享,答案自在心中了。(謝鴻文)
八月
29
2022
《百年催生》並不論斷歷史的絕對是非,它透過繁複且即時的介入式見證與辯證,讓我們重新思索歷史,且對著現當代也承受著歷史痛楚的年輕人們大聲警醒與期待:嘿!我們要更有勇氣、更勇敢地為了催生、打造另一個精采的百年而努力啊!(呂美親)
十二月
30
2021
整體而言,參與此劇結合物件與空間的移動式演出時,表演的橋段至段落之間,總可在觀眾眼前凝結成幾張紛陳羅列而醒目的照片畫面,這大概是「意象劇場」的迷人之處。(林佳靜)
十二月
02
2019
舞台上的身體沒有同步被釋放,反而因為設計過度的「作態」、夢想化的配置,讓人感慨,成人不自覺的壓抑仍然會轉變為一種無形的控制,影響著青少年。那麼,真正需要釋放的究竟是誰呢?(吳思鋒)
八月
29
2017
不是單純想要將這兩本童話改編拼湊一起,它的企圖在於從這兩個文本裡汲取精華,採擷「洞」與「門」的意象,再和演出空間中的木門、鐵門、積木狀的佈景拱形彎洞、樹枝凹洞等連結,營造出妙趣橫生的情境。(謝鴻文)
四月
25
2017
跳接式的結構也是多數小孩們敘事的模式。對兒童觀眾來說,這些情境更像是隨時有驚喜的拼圖遊戲。就像當愛麗絲因喝水而變小,或是愛麗絲吃了餅後變得巨大時,兒童成了真正與演員對話的媒介,成人觀眾則是像較需要被輔導的對象。(戴君安)
四月
22
2017
所謂的甜而不膩,也可能是一種在劇場與社會的協商空間中的自覺與知性,一種張力時空中所生產的動力。也像是在小戲節這兩周的321巷藝術聚落,混搭了創意市集與流動夜市兩種風格,看似被定型了,卻又並非如此。(吳思鋒)
十二月
19
2016
男演員跳躍於不同的角色,試圖抓住莎翁擅於「說故事」的精髓並結合在地方言,效仿他精於「偷」故事的技巧,自生活中發現、攫取且注入新的生命。(邱書凱)
十二月
08
2016
三位演員功不可沒。他們雖分飾多角,卻能突破舞台的框架,靈活運用各種道具,生動演出海和捕鯨的驚心動魄,過程巧用物件引領觀眾在現實與虛構的時空交錯中進出。(楊麗卿)
十月
31
2016
在看似青澀的年紀中,展露出對生命的熱誠、體現生命中的無奈、與克服困境的衝勁。令人感動的是,在他們這樣的年紀中所展現的成熟度,與對生命的認識和希望。(蔡依仁)
九月
29
2016
劇中一直強調著夢想,青少年在舞台上闡述出來的勇氣,或許給予觀看的大人們召喚夢想的契機。期盼這一個屬於台南十六歲少年扮戲計畫能持續舉辦下去。(李承曄)
九月
06
2016
編導試圖用另一種角度詮釋觀眾入角的可能性。觀眾能在「走、看、聽、動」的走動式景點介紹與觀戲體驗,自主決定何時要靠近故事與表演者多一些,或決定以完全不入角的方式觀戲。(羅家玉)
四月
27
2016
在這樣與自然、歷史親近的場域中,唯有五感全開的靜定領受,方能覺知自然和歷史的豐饒美好。換言之,這如同儀式般的行動,把所有參與者的身心思維融合成一體,走入超現實的幻境去尋寶,甚至彷彿走入天人合一的恍惚忘我境地。(謝鴻文)
四月
18
2016
在故事被演繹、被講述的過程裡,演員與觀眾是介於虛實間的,我們得不斷切換著參與者與觀看者的角色,適時回應演員拋出的問題,並進行思考。回應的過程裡,也頗有意思凸顯了成人與孩子間的不同思路。(吳岳霖)
四月
10
2016
讓角色維持在戲劇故事情境中,與觀眾互動。這樣的方式解開台灣兒童劇長久以來將觀眾禁錮在第四面牆後的魔咒。讓進劇場看戲這回事,又多了另一種可被期待的歡愉。(羅家玉)
二月
26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