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ESG能搭起文化藝術和企業的永續夥伴關係嗎?
8月
22
2025
2022年台灣高鐵與國藝會共同發起「寶島隨身聽」藝術計畫,藝術家陳怡潔為本藝術計畫打造一台巨型「隨身聽」,以五面高畫質LED屏幕構成之光體裝置,於雲林站啟動巡演。(國藝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8次瀏覽

文    鄭佳姍(真理大學音樂應用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永續發展」結合了永續經濟發展與生態永續性的概念,前者是指發展不會減緩而會自我永存,後者是指透過維護自然界中的生態體系以保存和提高環境價值。(David Throsby:2000)

近期在社群媒體時常看到ESG與SDGs,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關議題討論,文化藝術領域也隨這股潮流,英國在2019年推出《劇場綠皮書》(Theatre Green Book)、「STAGES 永續劇場聯盟」(1)2022年在亞維儂藝術節宣告成立,嘗試於展演製作和劇場日常營運中落實綠色行動。然而,文化藝術除在展演製作和場館營運面向尋求節能減碳、推動循環經濟等因應方式,是否還有其他可著力之處?又或文化ESG是否有可能成為一個為文化藝術導入新資源挹注模式的契機?

世界銀行在1999年宣告文化(2)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對組織、事業發展的核心目標有直接貢獻。聯合國《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強調人類在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自身需求,列舉17項永續發展目標包含環境、經濟、社會與治理四大面向;「文化」這個抽象詞彙,看似於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無所不在,但又難以清楚說明與具體評量。Jon Hawkes(2001)在《永續發展的第四支柱:文化在公共規劃中的關鍵角色》主張文化應被視為永續發展在經濟、環境與社會三個支柱外的第四支柱;「文化作為支持永續發展的一環」、「文化作為永續發展的介面」、「文化作為永續發展的目的」,文化與永續的交互關係,不同立場不同見解。歷經倡議討論,2022年聯合國在墨西哥召開世界文化政策會議,獲150個國家的文化部長一致通過,宣告「文化是全球的公共財」,數個國際組織隨後相繼於Post-2030 SDGs將文化列為一項獨立目標,與環境、經濟、社會永續發展面向整合,肯認文化在永續發展中將發揮關鍵性的轉型影響力。

面對一個講求快速效益、淺碟文化盛行的社會,要如何接合文化與ESG/SDGs永續發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本文將文化與經濟範圍縮小至表演藝術與企業,試論表演藝術可否作為企業永續發展的一部分,亦或表演藝術作為帶動企業永續發展的介面,兩者結合之多重可行性將如何實踐?

藝企合作在台灣

綜觀表演藝術與企業合作,最常見便捷的形式為企業端直接提供單次經費資助特定展演活動,表演藝術端則以貴賓/優惠票卷、文宣露出、品牌曝光或提供捐贈證明等作為回饋,企業以此作為實踐企業社會責任(CSR)的一環與品牌公關,形成「贊助者」與「被贊助者」的單向模式。研究顯示企業資助藝文的動機包含利己性的提升企業形象、增加曝光率和租稅減免,利他性的增進社會大眾福祉,和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企業社會責任動機。企業在選擇表演藝術的合作對象時,多會考量類型、作品屬性、品牌聲譽和受眾群體是否與企業形象、價值理念、消費族群相符;此外,企業領導者和決策者個人藝文品味偏好也會產生關鍵影響。除經費資助,企業福委會或企業成立之基金會在主辦活動或策劃系列節慶時,也會主動邀請團隊參與演出的類採購行為,又或企業提供場地與設備協力、技術合作、投資節目製作等。簡言之,藝企合作是表演藝術和企業,雙方各取所需相輔相成的合作模式,企業以經費(財務)、產品、行銷資源或志工等形式資助表演藝術,表演藝術提供相對應的資源回饋給企業。

提及「藝企合作」,多數人會聯想到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企合作」,該計劃雛型出現在921大地震時,企業家主動尋求單向經費資助外的合作模式,國藝會憑藉其藝文專業資訊和公信力,成功催化空間提供、實物捐贈、行銷通路等方式。2003年起時任董事長的林曼麗女士,借鑑其個人經驗創立「國藝之友」,聚集藝文愛好者透過「親近藝文」活動培養參與、進而主動支持藝文,建置《藝企網》搭建雙方溝通平台,開展多項專案補助計畫;其中建弘文教基金會考量資源有限建議採重點扶植方式,主動提出「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2003-2015),導入「相對基金(Match Fund)」概念,由國藝會和企業各出資一半,共同支持大型專案。施振榮先生2011年任職董事長時提出「共創價值、利益平衡」,推動「藝文社會企業」和「產業文創化」。隨主事者更迭,藝企合作從募款、實物捐贈、相對基金到產業文創化的模式演變,國藝會的角色從「執行者」到臺灣高鐵藝術計畫(2018)轉為策略顧問與媒合平台。國藝會推動藝企合作時,ESG和文化永續發展概念國際間尚處萌芽階段,兩者並無明顯的關聯性與相互影響。況且從國藝會歷年藝企合作專案計畫可觀察到人為因素的關鍵性,猶如民間企業贊助藝文非常盛行的美國,其藝文組織董事會成員的重要任務之一即為該組織注入更多財務、人力和專業資源。換言之,企業對藝文的資源挹注要如何減低主事者和人員異動影響,增長資源延續性將是另個挑戰。

2022年台灣高鐵與國藝會共同發起「寶島隨身聽」藝術計畫之記者會,(左起)藝術家陳怡潔、音樂家柯智豪、時任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時任台灣高鐵董事長江耀宗、客語創作音樂人羅文裕、布農族創作音樂人王宏恩、台語創作音樂人荒山亮。(國藝會提供)

研華文教基金會「藝文沙龍」計畫從員工福利出發,每年由專業表演藝術團隊提出次年演出節目,經員工票選團隊,再由基金會給予經費贊助,提供票卷讓員工兌換,票卷回饋機制鼓勵以往較少參與藝文的員工接觸藝文,累積正向藝術體驗,進而成為藝文觀眾。基於藝文推廣形式的多樣化,基金會亦自製「藝文輕鬆聽」podcast 節目,介紹藝文沙龍計畫的表演藝術團隊與製作,分享藝文、電影、閱讀,持續培養大眾和員工夥伴對藝文的熟悉度和興趣;2023年起開辦藝術人才培育「頂尖」專案計畫,支持表演和行政人才之養成。研華科技透過企業基金會,落實藝企合作不僅可單場次資金捐贈,還有三年期的人才培育專案,此外由下而上讓員工票選欲欣賞的節目,增加員工參與度,發展多元藝文品味,加深企業內部員工和外部合作藝文組織的互動,達到互惠互利、藝(異)業共榮。隨著企業對永續發展的重視,未來要如何多加善用文化的外部性與外溢效應,將文化藝術融入企業內部?

與商業制度合作的藝術與文化

美國藝術協會(Americans for Arts)在《為什麼要和藝術合作》開宗明義點出「當藝術與商業合作,人人皆可獲益」。研究報告闡述與藝術合作可以為企業創造利益價值與正面影響,並以個案和量化數值提供藝文組織和企業的溝通語彙與實踐方針。首先員工面向,藉由藝文可吸引認同組織價值的人才、激發創造力、提高工作效率、滿意度與留任率和關照身心靈健康。其次,企業端可由此強化品牌形象、傳達使命願景和企業價值、擴大市佔率、形塑積極活力的企業文化。接續對企業所在社群社區,藝文可促進教育與文化普及、建立凝聚力、深化連結、提高經濟貢獻與就業率和豐富生活滿意度。將前述接觸藝文的自我提升、文化外部性和外溢效應,運用於驅動企業自發性動力,使企業知曉藝文在休閒娛樂功能外,尚可為其利害關係人帶來諸多益處,營造多元、平等與共融(DEI)職場環境,發揮企業文化影響力,同時回應健康與福祉、性別平等、消彌不平等和永續發展夥伴關係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政府層面則透過政策機制設計提供誘因,鼓勵民間資源挹注藝文活動。1998年文建會依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創立《文馨獎》,獎勵出資獎助文化事業者,常設獎以資助金額作為評比標準分為金銀銅獎,特別獎設有最佳創意獎、最佳長期贊助獎、藝文人才培育獎和中小企業貢獻獎等。2023年配合證交所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實踐範疇促進企業投入文化發展,增設「文化永續發展獎」,由長期投入文化藝術的家樂福文教基金會、玉山文教基金會、永豐銀行等企業獲此殊榮。今年(2025)文化部因應世界ESG潮流趨勢,將《文馨獎》轉型為推動文化平權、促進多樣發展,另由文化內容策進院創設首屆《ESG for Culture影響力獎》,冀祈融合文化內容(Cultural Contents)、社會影響力(Social Impact)和企業價值(Business Value)的「CSB」創新策略,拓展藝企合作廣度與跨域整合。從《文馨獎》到《ESG for Culture影響力獎》,評選面向從單純資助金額評比延伸至專業技術支持、策略夥伴、跨產業合作、利害關係人參與度與滿意度、ESG績效評估和社會暨文化影響力等,試圖活化企業與文化資源鏈結、共創雙贏。民間已有數個行之有年的企業社會責任獎、ESG企業永續獎項,《ESG for Culture影響力獎》作為一個政府支持,特別為文化設置的獎項,能否達到「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的核心理念值得持續關注。

再者,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於2023公司治理評鑑加入「上市櫃公司經由捐贈、贊助、投資、採購、策略合作、企業志願技術服務或其他模式,持續將資源挹注文化藝術活動或文化創意產業,以促進文化發展」指標,企業若於永續報告書揭露相關資訊即可納入「推動永續發展」評鑑計分。隨著2026公司治理評鑑將轉型為ESG評鑑,屆時該項目能否從現行得分的壹分(佔公司治理評鑑總分的百分之一)提高比重,仍待商榷。梳理公司治理評鑑要點推動永續發展社會構面,將得知文化藝術的切入點不僅有「國內文化發展」項目,其他如國際人權、員工福利、職場多元化和社區發展都潛藏文化藝術蹤跡;也就是說,未來若能多加推廣宣揚文化重要性,將採計方式和權重提高,應能激發企業更有動力和意願將資源挹注至文化藝術領域。相較於錦上添花的獎項,或許實質增加積分的機制設計將更具吸引力。

文化藝術涉及個人品味偏好、難以數據量化,評估期長(投入-活動-產出-成果-影響力),無法立即顯現成效和追蹤困難,因此企業對文化藝術的投入遠不及宗教、社福、健康和教育的因素;何況文化參與過程的互動性、相對性與經驗感受所帶來的啟發感動遠大於物質實體擁有,而表演藝術的不可觸及性和易逝性加劇制定相關評量指標框架的挑戰,弱化在眾多公益項目中獲得資源的競爭力。若嘗試以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將非財務性的文化影響力轉換為貨幣價值,用於衡量藝文所創造的價值,也許可將其影響力數值化,易於和財務價值一併考量,旦卻無法呈現文化價值涵蓋的美學價值、精神價值、社會價值、象徵價值和本真價值。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2024年國藝之友親近藝文活動,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參與「玩樂管風琴工作坊」活動。(國藝會提供)

在當前追求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的全球風潮下,文中從國際倡議與本土實踐,說明文化的外部性與外溢效應,突顯文化應從以往被視為附庸風雅、點綴裝飾的附屬品角色,擢升為引領轉型與促進多元價值的推力,成為永續發展在經濟、環境、社會外作為第四支柱的重要性。實務面上,從藝企合作、政府政策獎勵機制、乃至《ESG for Culture 影響力獎》皆說明文化與企業的合作,不再僅限於經費資助,更逐漸轉向策略夥伴、互惠互利的深度跨域整合。然而,文化價值難以量化、藝文影響力難以具象評估的挑戰依然存在、依然難解。未來如何加強藝文教育推廣、跨界對話、資源整合、深化企業對文化內涵與價值認知,才能讓文化真正成為永續發展的驅動者。民間組織發起倡議、政府政策機制誘導、中介組織和社會大眾扮演推手溝通協調,將藝文融入企業永續發展,共創價值。用文化ESG搭起文化藝術與企業的橋樑,成為彼此的最佳夥伴,為社會注入深層的人文關懷與永續願景。


注解:

1、永續劇場聯盟Sustainable Theatre Alliance for a Green Environmental Shift是一個受到歐盟支持,由劇院、劇場協會和大學等14個國際成員組成的聯盟,國家兩廳院是唯一受邀結盟的亞洲劇院。

2、「文化」可單純指涉文化活動如藝術、出版或媒體,或廣義被視為一套價值、信仰、傳統、習俗等生活方式,有助於群體之結合與認同,影響群體中個人和整個群體的思想與行為方式(Throsby,200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將其定義為「某個社會或社會群體特有的精神與物質、智力與情感等不同特點之總和,除文學、藝術外,文化還涵蓋生活方式、共處方式、價值觀體系、傳統和信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