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在閩客族群的工人階層裡,「做十六歲」為重要的傳統儀式,融合了當地信仰和傳統元素,慶祝家中青少年正式邁入成人的重要時刻,並為其未來的成長祈福。尤其在台南地區⋯⋯
8月
30
2023
388
此次《蚵仔夜行軍》親子版,曾在2017年配合教育戲劇的系列活動上演,刪省原本劇中海墘厝裡,家鄰的生活景況和勞動階層的渺小與哀戚,而剩至約一小時的演出時間,則保留以「蚵仔」為主角的虛構內容,以動物作為中介,為孩童與自然、土地之間情感交流打開了大門⋯⋯
8月
09
2023
557
7月
25
2023
882
《5月35日》台灣版本在導演鍾伯淵的處理下,並沒有如實呈現劇中的「北京」家庭,而是刻意的「台灣化」,如天安門父親的阿大(廖治強飾)總帶著所謂「原民腔」,小林則時不時在對話中夾雜台語,令我在觀賞中我感到許多困惑⋯⋯
6月
13
2023
1478
此戲的出發點為南韓在2003年之際,父母為了讓孩子說一口標準的美式英語,興起一陣歪風:「舌繫帶切斷手術」。在殖民與冷戰期的亞洲,英語早已具有支配性的霸權位置,甚至在後冷戰的全球化時代,英語的流利與否,更是透漏出個人掌握的文化資本,或社會位階。Jaha Koo當然不只談論英語文化中心主義,而是從帝國主義怎麼持續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中,發揮無窮的影響力,甚至談及朝鮮在日本殖民時期,如何在國家機器強行實施的同化政策中,利用威權進而剝奪被殖民者的說話權利。
4月
07
2023
1359
劇團不僅是在教室裡開展對話機制與旁觀式的想像,更與柯金源(生態紀錄片導演)合作,將教學場域拉到灘地,試圖讓學生從傾聽敘事、田野踏查與實作演練中獲得深刻的沉浸(浸潤)體驗、感知經驗及身體記憶。
3月
21
2023
1042
可居之地受到不定時的踐踏與威脅,更毫無隱私與自主可言,構成危脆且令人不安的躁動情緒,在《修鎖》背後的確潛藏令人深刻的政治隱喻和九七回歸之後的情感結構。(簡韋樵)
9月
19
2022
1038
在這齣戲當中,士兵不再是一般孩童認為的嚴肅、威嚴不屈的面貌,而是處於危險且脆弱不安的境地,對交鋒中破爛不堪的場面所展現的懼怖與衝擊,他該何以克服與面對?(簡韋樵)
8月
08
2022
794
偶的「人味」和「生命跡象」不只在操偶者的配音上,還有動作上的碎音、長途跋涉的效果聲等,因應劇場調度和節奏、演員肢體變化需求而進行修飾、增減或調整細微之音。(簡韋樵)
7月
28
2022
606
有目的性地注入特定傷痕歷史與人權議題的語境,以描寫威權體制的痛省為經;以涉及多種性向,甚至是泛性戀(Pansexuality)之流動的愛為緯。(簡韋樵)
3月
28
2022
977
《青》使人物的「不快樂」不再肇因於物質條件,不再透過富裕對比貧窮的缺失;而使「不快樂」肇因於主角心中少了那份「愛與隸屬的需求」。或許這樣的設計,使多數進劇場的當代孩童觀眾更能體會孤獨與缺失,並感到深切的共鳴。(簡韋樵)
3月
17
2022
1438
《Role Play》是一場在形式上高難度的演出,不只要有一飾多角的能力,還須將「我」一分為二,一方面從我去進入「他者凝視的我」之狀態,一方面又得進入扮演角色的「再扮演」。(簡韋樵)
3月
10
2022
894
2月
16
2022
834
作為「新編歷史劇」是否應破除窠臼的史觀和傳統價值,並找到符合現代性的觀點與思想進行「重翻舊帳」的創作?若是依照舊史,僅彰顯人物善(珍妃)、惡(慈禧)二分。即便成功把握了情節和情感高潮間的相互遞進過程,卻難表現幽微心境。
1月
13
2022
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