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鑽色,照亮前行《原色》
8月
24
2012
原色(台北室內合唱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5次瀏覽
林依潔

榮獲16個大獎的台灣合唱音樂奇蹟─台北室內合唱團,20週年璀璨之作《原色》音樂會以「當代原色」與「二十軌跡」 兩大部分呈現,是回顧與展望,更呈現出合唱藝術的生命深度,優質專注的團員、一路走來行政團隊的共同堅持及指揮陳雲紅的智慧雕琢,成就了這顆璀璨原色鑽石。當晚音樂會璀璨馥郁,「詩」意內蘊,處處展現陳雲紅對室內合唱團(Chamber Choir)音樂形式深邃精準的見地,並充分展現出台北室內合唱團在世界合唱樂壇上領航翱翔之姿。

音樂會第一部分以美國韋塔克(Eric Witacre,1970-)作品的演唱展開,緊扣「詩」的主軸,對比於「小說」的「長」、「大」,去蕪存菁,點出「室內合唱」和「詩」質與量的相映及其適切的立足起點。〈Five Hebrew love songs〉給了聽眾聽覺深刻的印象,跳脫觀眾所經驗的亞洲合唱團音色。美國洛杉磯時報讚揚作品為「超現實美學與意向的瑰麗之作」的韋塔克樂曲本身內在的變化度就很豐富,三和弦、四度音程、音堆、音畫,西西里舞曲的節奏元素,合唱團、鋼琴及小提琴蔡耿銘音色醇美的旋律線條相互交織,給聽眾細膩層次馥郁的希伯來情歌。

〈Water Night〉、〈Sleep〉、〈Little Birds〉、〈Cloudburst〉這四首西方現代音樂的展技,合唱團完備演唱現代作品的能力展現在樂曲力度、音色變化的幅度與樂曲風格轉變的掌握。除了〈Sleep〉外,都是採用拉丁美洲詩人歐塔維歐.帕茲(Octavio Paz 1914-1998)的詩作,〈Little Birds〉人聲和鋼琴,模擬鳥聲的口哨,翻動樂譜紙張呈現光影中震動的鳥群的聲響意象,呈現精緻空間層次。

豪雨〈Cloudburst〉,人聲、擊樂、肢體「破掉的水瓶」的暴雨效果,微弱到極強的力度延展與擴張。30多人的室內合唱團編制對比百人合唱,台灣曾多次以近百人大型編制演出,2009年作曲家也指揮數百人大合唱演出,youtube影片可見廣大聲響氣勢,陳雲紅指揮善用樂器擺放、合唱聲部空間位置的安排、肢體拍擊力度設計安排,同樣將樂曲張力及歌詞中的韌性展現出來,「我們必須放聲做夢,我們必須歌唱,直到這首曲子生了根」,強大的根進入聽者的心中。這個樂曲在室內合唱團編制演出下呈現出另一種風貌,更具「詩」的原色。唯稍嫌可惜是其中一段誦詩,西文語韻聲調可再力求貼近。

【合唱無設限】三首作品以歌唱的「腔韻」為人聲演唱技巧的特點:瑞典Jesper Nordin的〈無形咒〉(Invisible Mantra),無詞的快速吟誦咒語聲、即興式的演唱風格,編制包括3個獨唱、16個合唱聲部,樂曲長達十二分鐘,是一大挑戰。嚴福榮的〈水調歌頭〉採用呼喊聲、仿京劇韻白、吟誦旁白,快速滑唱等。趙菁文的〈鑼鼓運動〉,運用鑼鼓經的口訣和模仿打擊樂器的聲響,是難度很高的樂曲,空間時間同時並存的創作手法,擊樂聲響空間呼應的效果,演唱的團員需具備豐富的音樂聽覺經驗與音樂理解能力。團員的音樂理解能力必須具專業度,始能與指揮共同詮釋現代作品,當代作品的成功演出,呈現台北室內合唱團具備藝術性與當代性的特質。

「二十軌跡」包括〈快樂的聚會〉、〈跑馬溜溜的山上〉、〈陽關曲〉、〈丟丟銅仔〉、〈一隻鳥仔〉、〈八駿贊〉,曲曲令人感動,二十年一路走來的革命情感,由歌聲承載,一波波傳遞,打入聽者的心弦。投影入視網膜的文字、歷史照片、光影烘托意念的牽引、舞蹈肢體熟練放鬆全然的信心,純熟和聲絲線,時而環繞擁抱,時而激情奔放,將觀眾席上的人們帶入聽覺的感性地帶,進入熟悉樂曲的新天洞地。

最後兩曲澳洲作曲家的〈Wirindji〉與委內瑞拉Albert Grau的〈Bin-nam-ma〉運用原始歌唱聲響,加上舞蹈節奏,擊掌、敲打身體的聲響,唱出喚醒重生的希望,及對世界及自然的關懷,為人類祈福。這兩首現代作品,在肢體展現的熟練度上很有展現。團員願意敞開自己全然投入的精神,呈現出熟練度和專注。這樣的氛圍幫助了音樂的整體呈現。或許觀眾無法直接聽懂〈Wirindji〉和〈Bin-nam-ma〉歌詞意思,個人覺得這是智慧降溫的安排,蘊含無限餘韻,引導觀眾回到理性的介面來,取代情感波動上升的激情與狂熱,回到最真誠的原色歌聲,最全然的分享。

合唱音樂文化工作跨越專業藝術與業餘興趣的廣大範疇,在音樂、藝術、經濟、人性與經營各方面細節亟需具備綿密的思考力與堅持度。台北室內合唱團贏得眾多金牌殊榮外,堅持唱出自己的當代合唱語言,堅決站出自己的立場,以「合唱」替台灣發聲,深耕「合唱」文化著根。

聆聽這場「原色」,道人相會,璀璨鑽石心中放光,路在前方等著,穩步前行。

《原色》

演出|台北室內合唱團
時間|2012/08/15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本文論及的演出中,白濟豪和《無言書》都呈現強烈的儀式性格,而黃葻和金亀伊織更注重在肌理的質感和身體線條的雕塑。相對的,Junkyard Shaman與曾薇熹的音樂之於作品,皆扮演著啟動儀式、調度乩身的腳色。而林子寧和李紀辰則是在具體的描繪對象底下,依附著黃葻的身體敘事開展。
9月
08
202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