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貓到AI機器狗:跨域融合展新頁《黃好吟和青年箏樂家演奏會》
10月
23
2025
黃好吟和青年箏樂家演奏會(黃好吟提供╱攝影林文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8次瀏覽

文 葉娟礽(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助理研究員)

《黃好吟與青年箏樂家演奏會》無疑是2025年臺灣箏壇上最令人矚目的事件之一。對於所有箏樂愛好者而言,黃好吟第三度推出全場個人創作作品的專場音樂會,且有古箏協奏曲新作發表,令人期待與值得關注。黃好吟自1968年習箏、1978年開始創作以來,箏樂生涯已橫跨半世紀,她的作品不僅繼承了箏樂傳統演奏技法,更以前瞻的視野,不斷挑戰、開創新局。近年來,她將東方箏樂結合西洋當代作曲技法、廣泛吸納多元文化題材,並陸續將視覺效果、舞蹈肢體、戲劇表演等跨領域元素融入演出,始終走在箏樂表演的最前端。

本場音樂會不僅有黃好吟親自擔任主奏,並從她與林東河曾經教導的學生中,邀請六位傑出青年演奏家分別演繹作品,深具傳承與發揚的意義。本場節目在箏樂教育家林東河深入淺出的主持下,使整場音樂會的學術深度與大眾親和力得到完美平衡。這場演出,是青年演奏家們對黃好吟箏樂藝術成就的致敬;壓軸的最新力作,更寫下一份充滿創新精神的時代宣言。

創作光譜的兩端:從《心願》的古典芬芳到現代語彙的建構

黃好吟的創作生涯可劃分為幾個階段,而本次音樂會的曲目企劃,巧妙地呈現了她創作光譜的兩端與中間的轉型歷程。

第一首作品為她早期的創作:《心願》(1981)。這首作品採傳統五聲音階定絃,旋律線條刻劃細膩,風格典雅,並展現了她創作前期(1970至1980年代初期)、自二十一絃箏初傳播至臺灣以來,對現代快速發展演奏技巧的掌握。

其他八首作品則均是她邁入二十一世紀,創作轉型後的新篇【1】。1980年代後期與1990年代,正值兩岸開放、交流日漸頻繁的時期,由於中國大陸箏曲的大量輸入,臺灣箏人創作作品的數量普遍銳減【2】。黃好吟雖暫時停下創作的步伐,但轉而在1980年代中期開始委託西樂作曲家(如:盧炎、張邦彥⋯⋯等人)創作箏曲,並首演大量現代音樂作品,同時向張邦彥與馬水龍等學習音樂理論與作曲。這些學習背景與豐富的演出經驗,促使她自2009年起再度展開新的創作扉頁,擁抱當代作曲技巧與多元文化題材。

轉型後具有代表性的,首先是東西文化交融的「絲路系列」:《煙霄引》(箏與鋼琴,2009)、《飛天舞》(箏獨奏,2011)、《伊那亞》(箏與鋼琴,2012)。黃好吟接續了1980年代以來,作曲家徐曉林、王建民等人汲取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西域音樂特色進行箏樂創作,所開啟的異域風格浪潮【3】。這三首作品以甘肅敦煌莫高窟、新疆絲綢之路為題材,將古箏定絃設定為多元音樂文化的獨特音階,呈現有別於漢民族的音樂色彩。更令人矚目的是,在《煙霄引》與《飛天舞》中,黃好吟與青年演奏家薛琬儒不僅以嫻熟技法演奏,更搭配舞蹈動作,藉由拍手、拍打箏體、腳繫鈴鐺踩踏等方式發聲,以混和拍子及變化拍子來表現西域樂舞的特色,成功地將樂器演奏與身體律動結合,突破了傳統演奏的單一形式。演奏家們精心穿著相應服飾、結合舞蹈動作,講求聽覺與視覺的展現,為箏樂跨域表演邁出第一步。

箏樂劇場化:當古箏遇見薩克斯管與「貓」的沉浸式體驗

本場音樂會最令人莞爾一笑、也是最具劇場實驗精神的環節,莫過於《三貓娛箏》(2009)。這首作品將箏樂與戲劇表演結合,此次演出更提升到一個新的沉浸式層次。

原曲為高音箏、中音箏、低音箏三重奏的編制,後由作曲家謝宗仁巧妙改編為箏、鋼琴與薩克斯管(即興)的組合。三隻不同性格的「貓」由三位演奏家——箏:洪鈺婷、鋼琴:陳昭惠、薩克斯管:蘇聖育扮演。他們在漆黑的舞臺上漫步進入並發出「喵喵」的叫聲。這一出人意料的開場,竟引發觀眾們的自發性回應,使得臺上與臺下瞬間融為一個沉浸式劇場。

燈光隨後聚焦於穿戴貓耳、尾巴的薩克斯管演奏家,古箏與鋼琴表演者也化身為「貓兒」加入演奏,三者間充滿了逗趣的互動。它承繼了2003年臺灣作曲家李元貞《貓嬉》箏獨奏曲開創的「箏樂與戲劇跨領域表現」先河【4】,並透過自由的走位、彼此間的互動,以及劇場燈光變化,增添了舞臺效果。這部作品在整場現代音樂中,成功地帶給聽眾輕鬆與莞爾一笑的片刻,突顯了演出者不畫地自限、勇於嘗試新表演形式的努力,打破一直以來只能正襟危坐、端莊典雅演奏古箏的傳統形象。

壓軸的最新力作:《罔市(往事)》的宏大編制與AI科技的運用

本場最令人引頸期盼的作品,毫無疑問是壓軸的世界首演《罔市(往事)》(雙箏與交響樂團,2024)。這部作品講述過去重男輕女社會中,許多名為「罔市」的婦女堅忍撐起全家的人生與精神,充滿對在地深厚的人文關懷。

樂曲在林姿吟的唸詞聲中開場,隨後加入中式打擊,為音樂鋪墊了臺灣民間故里的基調。黃好吟以女超人的銀色盔甲服飾在右舞臺亮相,與台北愛樂交響樂團共同構建了強大的視覺與聽覺張力。兩臺古箏採用七聲定絃,一臺以羽調式音階構築旋律,象徵女性內隱的忍耐與無奈;另一臺則演奏徵調式旋律,代表著女性圓融與慷慨的外在形象。她以特製的箏架,將第二臺箏並排斜立在面前,她的雙手在面前四十二條琴絃間自在地游走,並且隨著箏面的弧度,巧妙控制著手腕與手指角度撥絃,將琴聲顆粒分明地呈現。

更具未來性與話題性的是AI機器狗的加入。身著粉紅色紗裙的黑色機器狗從左側臺步入,其形象讓人聯想到傳統農村社會中飼養的臺灣土狗。牠靈活的跳躍、翻滾,為觀眾帶來驚奇,也將AI與科技展演的元素帶上了展演的舞臺。機器狗的出現,不僅是噱頭,也是為此曲鋪墊敘事背景。不禁讓人發想,演奏者、樂器與AI機器狗之間互動的可能性,相信未來舞臺上會見到更多的應用。

然而,由於這部作品概念新穎、元素眾多,觀眾會被不斷湧現的新元素分散注意力,以致於對音樂本體的關注比重相對較少。樂曲在古箏極具張力的獨奏樂段後突然安靜下來,直到主奏走向指揮握手,觀眾才確定作品已結束。首次聆聽新作品,必然無法全然掌握音樂創作上的細節,但其作品闡述臺灣女性精神、援引在地熟悉的唸詞與歌仔旋律、並融合科技應用,已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亦是黃好吟第一次為管絃樂團譜寫音樂,是她創作生涯中的新里程碑,值得未來持續的關注與深入研究。

傳承與展望:青年箏樂家的崛起與未來圖景的開拓

本場音樂會另一個重要的價值,在於跨世代的傳承與發揚。六位青年古箏演奏家:郭靖沐、黃偉傑、陳昱安、周莉菁、洪鈺婷、薛琬儒,均為一時之選。

郭靖沐在《臺灣燈會》的演奏中,充分展現了卓越的穩定性。他屢屢在國際與國內舞臺上有傑出的表現,此次更是成功掌握高難度的演奏技巧,與伴奏樂器鋸琴、小提琴、鋼琴、打擊等複雜編制合作無間,其細膩的處理和清晰的顆粒感,將樂曲熱鬧非凡、光影變幻的畫面感詮釋得淋漓盡致。

黃偉傑甫獲得中央音樂學院古箏博士學位,他在學術理論與演奏技藝的雙重磨鍊下,成就他在演奏時展現的氣韻生動與落指精準,特別是在處理《伊那亞》這首具有歷史縱深與絲路文化的作品時,能展現出沉穩而富有內涵的演奏氣質。

陳昱安曾獲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特優的佳績,其臺風穩健、技巧紮實。他特地為《極冰融流》參與團隊錄製影片,將臺灣自然環境在氣候變遷下的面貌忠實呈現,回應著他對於這首音樂作品與生活的連結與感觸。演奏時,影片同步在兩側投影幕上撥放,為演出帶來充滿能量的藝術呈現。

周莉菁的演奏詮釋則見長於柔美細膩,她在《心海》的演出中獻聲,歌聲富穿透力。薛琬儒在《煙霄引》中展現了演奏與舞蹈肢體的完美結合。洪鈺婷則在《三貓娛箏》中,以生動的擬人化表演,完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劇場化作品。她們對跨領域表演形式秉持開放態度,展現了多樣性的表演才華。

他們經過作曲家的親自指導,再透過個人的理解與二度詮釋,為當代箏樂作品賦予了新的生命力。無形之中,他們也鼓勵了更多箏樂演奏者積極接觸與演奏當代箏樂作品,開展對藝術音樂的理解與深耕。

綜觀整場音樂會,其製作團隊的精心巧思隨處可見:不論是音樂創作上對當代作曲技法、箏樂演奏技巧的運用,還是表演形式上對跨領域元素的融合、AI科技的應用,或者是背景題材選擇上,與臺灣社會的脈動、人文關懷課題深度扣合。如同音樂學家張儷瓊在〈臺灣箏樂發展的歷史軌跡及當代變遷〉一文中提及:「無論是早期的典雅風格或近期的創意實驗,臺灣箏樂充滿著一種動力,展現出勇於嘗試、精於觀察、適應變化、發展不輟的基調。」【5】

數十年來,臺灣的箏樂創作在自由表述的社會氛圍下,快速發展與邁進,倚賴有創作者、表演者到欣賞者,對於創新與實驗給予高度的支持,才有今日蓬勃的朝氣。黃好吟的跨域融合之路,不僅在本場音樂會結合科技展開了新面貌,亦為臺灣箏樂的未來描繪了一幅充滿活力、勇於探索的嶄新圖景。

注解

1、參考《黃好吟和青年箏樂家演奏會》節目冊。

2、參考張儷瓊〈臺灣箏樂發展的歷史軌跡及當代變遷〉,《藝術學報》第99期,第137-174頁。國臺灣藝術大學,2016。

3、葉娟礽,〈傳統試煉與跨界挑戰《行者—陳雅筠古箏演奏會》〉,表演藝術評論台,刊登日期:2018/05/31。

4、延伸閱讀:筆者〈台灣現代箏樂作品分析研究∼以六首非傳統五聲音階定弦的獨奏作品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游凱婷〈箏曲《貓嬉》的音樂戲劇元素及其表演形式之探討〉,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1。

5、引自同註2。


參考《黃好吟和青年箏樂家演奏會》節目冊。
參考張儷瓊〈臺灣箏樂發展的歷史軌跡及當代變遷〉,《藝術學報》第99期,第137-174頁。國臺灣藝術大學,2016。
延伸閱讀:筆者〈傳統試煉與跨界挑戰《行者—陳雅筠古箏演奏會》〉,2018。
延伸閱讀:筆者〈台灣現代箏樂作品分析研究∼以六首非傳統五聲音階定弦的獨奏作品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游凱婷〈箏曲《貓嬉》的音樂戲劇元素及其表演形式之探討〉,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1。
引自同註2。

《黃好吟和青年箏樂家演奏會》

演出|箏樂陶然樂團、傳大藝術
時間|2025/09/15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今晚以英國作曲家之宗教作品為主題,呈現出橫跨巴洛克、浪漫到現代的時空背景;再加上細讀節目單中的歌詞和作曲家們的創作理念,深刻感受整場演出在探討人們對於信仰、生命與靈性奧秘的追求
10月
03
2025
這樣的曲目安排實在令人拍案叫絕,從十九世紀的瑪麗布蘭開始,「Diva」一詞到了二十世紀的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利用托斯卡一角,成功形塑了至今我們所認為的「歌劇女神」(Diva)形象。
9月
22
2025
長笛演奏家洪健鈞以此畫為靈感,舉辦了《忘憂宮巡禮》長笛協奏曲音樂會,並使畫中場景,化為真實的聲音體驗,而此場音樂會策劃其獨特之處在於
9月
22
2025
在本文論及的演出中,白濟豪和《無言書》都呈現強烈的儀式性格,而黃葻和金亀伊織更注重在肌理的質感和身體線條的雕塑。相對的,Junkyard Shaman與曾薇熹的音樂之於作品,皆扮演著啟動儀式、調度乩身的腳色。而林子寧和李紀辰則是在具體的描繪對象底下,依附著黃葻的身體敘事開展。
9月
08
202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