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林鄉雨(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獨具特色的曲目,展現出對音樂的敬虔
今天的這場音樂會尚未開場便是高朋滿座,在音樂廳幾乎座無虛席的票房佳績,展現出台北室內樂合唱團在古典樂迷心中的分量。除了可歸因於他們自身在合唱界的高人氣之外,相信此次音樂會的曲目,更是吸引人前往的重大誘因。今晚以英國作曲家之宗教作品為主題,呈現出橫跨巴洛克、浪漫到現代的時空背景;再加上細讀節目單中的歌詞和作曲家們的創作理念,深刻感受整場演出在探討人們對於信仰、生命與靈性奧秘的追求,甚至令人聯想到由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和他的弟弟強納森・諾蘭(Jonathan Nolan)共同合作編劇的電影《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中,導演在透過鏡頭,呈現所謂的高維空間理論。經由這場音樂會曲目的脈絡,和跳躍於這些宗教音樂不同的時空,觀眾像是從合唱音樂中的多聲部聲響效果,跟著音樂穿越「蟲洞」,從中窺探了那高過於人、超乎萬有的奧秘。在這場音樂會中的音樂看見了如同電影《星際效應》的特效畫面,從音樂出發,透露出對生命萬物那寓意深遠的敬虔。
尤其是英國作曲家佛漢・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的作品〈真理的勇士〉(Valiant For Truth, 1942),歌詞改編自基督教經典寓言《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1678)是英國清教徒作家約翰・班揚(John Bunyan, 1628~1688)的作品。整部樂曲為無伴奏合唱曲,台北室內合唱團以其清透的合唱聲響,層次分明的聲線堆疊,使得在場觀眾如同身歷其境地參與了一場在西敏寺大教堂中,緬懷文藝復興時期的莊嚴彌撒儀式。
指揮班傑明・古德森與台北室內合唱團共同呈現精緻英倫風情
就如指揮班傑明・古德森(Benjamin Goodson)於節目冊中所言,今晚的樂曲源自於不同時空,整場的演出充滿著豐沛的情感與深刻的氛圍,的確將寧靜與真實用那美好的合唱音樂緊密地連結。他的音樂處理細膩卻不造作,詮釋得宜、講究而非炫耀,十足展現出所謂的英國紳士精神。一開場所演唱英國作曲家拜爾德(William Byrd, 1539/1540~1623)〈聖體頌〉(Ave Verum Corpus, 1605),在指揮古德森的帶領下,台北室內合唱團透過精雕細琢的母音,創造出極具統一性的立體聲響,從一開始的主音音樂的純粹風格,進到後續情感張力十足的段落中,聲部間的交錯與應和,繁複中卻巧妙地更見在聲響上的合一。
國際大師系列Benjamin Goodson與台北室內合唱團(台北室內合唱團提供╱攝影鄭達敬)
而上半場最後一曲〈天堂何其美好〉(Faire is the Heaven, 1925),出自英國教堂音樂極具影響力的作曲家威廉・亨利・哈維斯(Williams Henry Harris, 1883~1973),在古德森的指揮下,今晚合唱團在聲部之間的演唱,所營造出的聲響色彩,就如同畫筆透過水彩的暈染,和聲的變化有如遊走在光影之間,在充滿層次性漂亮的聲線中,聽見了寧靜的光芒。整部作品的呈現,如同英國畫家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在1796年展出的《月光,米爾班克的習作》(Moonlight, a Study at Millbank)的畫作一般,在指揮古德森的揮灑下,台北室內合唱團在寧靜氛圍中唱出了猶如畫中的那一抹動人的光。
另外下半場的重頭戲便是作曲家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 1685~1759)的《加冕頌歌》(Coronation Anthem, 1727)中的第一曲〈祭司薩督〉(Zadok the Priest)和第二曲〈讓你的手得到力量〉(Let Thy Hand be Strengthened),在上半場素淨透亮的聲響之後,台北室內合唱團在下半場的一開場,呈現出韓德爾音樂中的璀璨與華麗。他們立體圓潤的音色,精彩清楚又整齊一致的花腔音群,深刻展現英國皇室堅不可摧的歷史感與關於信仰的莊嚴性。在樂團的部分,令人眼睛一亮的是小號演奏鄒儒吉,他漂亮潤澤的音色與音樂線條,實在令人感到欣喜又印象深刻,為這組演出增添了更為奪目的光彩。整體演出成功形塑英國合唱音樂精緻講究的風格。
臺灣與英國現代作品的舞台交流,用現代音樂串連起信仰的橋樑
而整場音樂會中最令人充滿期待與好奇的,便是在臺灣首演的英國現代作品〈超越夜空〉(Beyond The Night Sky),還有臺灣作曲家林佳瑩的作品〈內在之謎〉(The Enigma Within)的世界首演。在一連串敬拜讚美造物主的宗教音樂之後,透過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 1942~2018)的演講詞和美國詩人詩納爾(Steven Schur)的童詩《宇宙》(Universe)所串聯出的歌詞,用這首〈超越夜空〉將這些平時生硬難懂的科學理論,和生命本質的背後所蘊藏著人類未知的奧秘譜成了獨具特色的合唱作品。在〈超越夜空〉的演唱中,台北室內合唱團精準地利用各種人聲所製造出來的聲響,模擬了太空中的聲音狀態,在靜謐中合唱團不斷地重複著帶有強烈音響效果的歌詞:「太陽」(Sun)、「月亮」(Moon)、「星辰」(Stars)。最後也運用相似的手法歸結在「萬物」(Everything)一字之上,用特殊的效果演唱出萬物無所不在之玄妙感。而林佳瑩的作品,更是大量運用口技的人聲效果,用音樂來探討神經科學家在1900年提出的「三重腦理論」(Triune Brain Theory)。其中在第二部分「爬蟲腦」中的男低音獨唱歌手,其音色乾淨通透,令人印象深刻。
國際大師系列Benjamin Goodson與台北室內合唱團(台北室內合唱團提供╱攝影鄭達敬)
這兩首合唱作品,都在題材上與科學做了相當程度上的連結和取材!讓人不經思索:是否在嶄新的二十一世紀中,作曲家們開始透過創作,開始聚焦在人類是否真的自由遊走於宇宙到人類的個體之間,在知與不知之間,在混亂與秩序之間,找尋到內在真正的安寧?或許,指揮古德森和台北室內合唱團利用全場的最後一曲——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的作品〈求主賜我們和平〉(Verleih’ uns Frieden gnädiglich, 1831),替我們找到了答案?在此曲溫柔又充滿愛的旋律堆疊中,合唱團堅定地唱出了「除了祢之外,別無他人可依靠……唯有祢,我們的神,獨一無二!」的歌詞,似乎在為今晚橫跨信仰、歷史、音樂、科學與不同的時空交織中,為這些世代中失去平靜的靈魂,在音樂之中找到了安慰與力量。
《國際大師系列Benjamin Goodson與台北室內合唱團》
演出|客席指揮:班傑明・古德森(Benjamin Goodson)、室內樂:D.S.室內樂坊、合唱:台北室內合唱團
時間|2025/09/24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