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林鄉雨(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巧妙的經典曲目安排,聰明展現「歌劇女神」一詞的歷史價值與意義!
這是一場看似簡單充滿娛樂性,卻又寓意深遠的音樂會。觀察鋼琴家蔡明叡在這些年的音樂教育推廣和耕耘上,他的勇氣和努力,絕對是不容小覷的!這場音樂會的出現,相信是他耕耘計畫中的一個嶄新的指標。從曲目的安排和聲樂家的邀演,其展現出的成果令人折服。在音樂會前期的海報視覺設計,到中後期拍攝具有綜藝效果的宣傳短影片,已可從這次相當亮眼的票房看到成效。但他也不只是只為了票房和網路媒體上的討論度,去刻意玩弄娛樂效果而已!從這次音樂會中的選曲,盡是經典奢華的名家之作,還有在蔡明叡和車炎江趣味橫生的雙簧,可以看出他們利用如此的親近感,使得與會觀眾對於以往好似高不可攀的古典聲樂不再冷感。而在曲目上的選擇更是頗有巧思,音樂會的的一段演出:便是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歌劇中最為機靈又頗為強勢的歌劇角色:歌劇《塞爾維亞理髮師》(Il Barbiere di Siviglia, 1816)中的羅西娜(Rosina)的花腔炫技詠唱調。透過范婷玉機靈俏皮的表演和演唱經典炫技的花腔段落,一開場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眼光。
蔡明叡更利用這首曲目的安排,相當聰明地帶出了十九世紀當代所謂「歌劇名伶」(Diva)一詞的起源,便是來自羅西尼的美聲時代。歌劇女神一詞,首見於浪漫時期的一位傳奇聲樂家,瑪麗亞.瑪麗布蘭(Maria Malibran, 1808~1836),十九世紀初期之西班牙次女高音,浪漫時期第一位歌劇女神,更是浪漫時期美聲歌劇(Bel Canto Opera)作曲家羅西尼、董尼采第(G. Donizetti,1797~1848)和貝里尼(Bellini, 1801~1835),以及法國大歌劇(Grand Opera)幾位重要作曲家梅耶貝爾(Giacomo Meyerbeer, 1791~1864)、哈勒維(Jacques-François-Fromental-Élie Halévy,1799~1862)等人心目中的唯一女主角。
超級名伶爭霸戰(雅悅音樂提供╱攝影鄭義鐘 )
「Bel Canto」美聲唱法,一般用來指十八世紀及十九世紀初義大利聲樂作品(含歌劇),以表現人聲之美及歌唱技巧為主要目的聲樂風格,因此在演唱義大利歌劇及莫札特(W. A. Mozart, 1756~1791)的作品時,這種華麗的演唱法,才能符合劇中音樂的要求。這個字開始廣泛地使用,是在十九世紀中葉時期,因為聲樂風格的改變,以往輕巧、流暢、富有旋律線條的花腔開始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厚重、強調戲劇化的聲音。在聲樂的領域裡,這樣的美聲唱法,強調優美的音色、清晰的咬字、流暢的旋律,至今依然是聲樂家們所追求的一種藝術境界。
在瑪麗布蘭短暫的青春歲月中,其獨具特色的音色和寬廣的音域,令歐洲和美國樂迷為之瘋狂,而她的天分更展現在語言、繪畫、文學和作曲之中。堪稱十九世紀的一位傳奇人物。她的聲音完美詮釋了當代美聲時期歌劇中所謂的純正與傳統。在那個群起雲湧的自由時代,她的表演事業發展、對於藝術的熱情和自身自由的嚮往,乃至為了得到自由的抗爭,顯示出當代開始覺醒的「現代」女性思維。除了美聲時期代表性的三位作曲家之外,她與歐洲當代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和詩人等,皆有其極為緊密的友情關係,例如:喬治桑(Georges Sand, 1804~1876)、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等人。她精湛的語言天分,使得她能夠除了義大利美聲歌劇外,更能全方位地詮釋德文藝術歌曲、英文和法文的聲樂作品。歌劇女神(Diva)稱號應運而生,也因此後世的女性聲樂家無不以此為畢生追求希冀達成的目標。
在這音樂會中,蔡明叡將曲目基本上鎖定在浪漫時期歌劇選曲,再加上耿立在上半場將其演唱的曲目變更為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Le nozze di Figaro, 1786),相當巧妙地好似運用了這些曲目的歷史軌跡,看見「歌劇女神」(Diva)的歷史價值與意義。蔡明叡演奏中乾淨的觸鍵和豐富有力的音色,恰到好處地以有效的聲響支撐人聲,能夠順應契合幾位聲樂家們十分不同卻又同樣美好的歌聲。而他更是用心琢磨在音樂的詮釋上,他以不同的觸鍵和音色的處理,對於不同語言、時代和作曲家的作品,展現出恰當的音樂風格。
超級名伶爭霸戰(雅悅音樂提供╱攝影鄭義鐘 )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下半場斐高雷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 1710~1736)《聖母悼歌》(Stabat Mater, 1736)的兩首二重唱選曲〈聖母痛苦侍立〉(Stabat Mater dolorosa)和〈懇求聖母廣施慈恩〉(Sancta Mater, istud agas)。蔡明叡的觸鍵透亮,樂句的線條處理乾淨,在整場浪漫時期音樂環繞的歌劇詠唱調中,這組作品有如被群豔環繞的水仙一般的清麗脫俗。上半場結束在女高音林慈音精彩演唱的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經典歌劇《托斯卡》(Tosca, 1900)名曲〈為了藝術,為了愛〉(Vissi d’arte, vissi d’amore)。這樣的曲目安排實在令人拍案叫絕,從十九世紀的瑪麗布蘭開始,「Diva」一詞到了二十世紀的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利用托斯卡一角,成功形塑了至今我們所認為的「歌劇女神」(Diva)形象。從十九世紀的瑪麗亞到二十世紀的瑪麗亞,我們好似看到了「Diva」——歌劇女神們從新生到開花結果的過程。如此精妙的曲目排成,在俏皮搞笑的氛圍中,怎能不讓人敬佩如此蘊含學術基底的節目設計呢!
四位聲樂家們精湛的演唱與充滿默契的對戲
再來便是幾位聲樂家們,透過她們過人的藝術涵養與扎實的演唱技巧,利用她們各自的聲音特色,精緻地詮釋今天的這些經典歌劇曲目。其中女高音林慈音所演唱的捷克作曲家德佛札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1841~1904)歌劇《露莎卡》(Rusalka, 1899),這令人耳熟能詳的詠唱調〈月之頌〉(Aria: Mesícku na nebi hlubokém),她充滿情感地娓娓唱來,其溫醇的音色中,透出如月光般的光暈,將這首充滿神話與愛情的詠唱調,詮釋得令人為之傾倒。
黃莉錦所演唱的法國作曲家馬斯奈(Jules Massenet, 1842~1912)歌劇《瑪儂》(Manon,1884),女主角最出名的舞曲風格詠唱調〈我去到任何地方〉(Aria: Je marche sur tous les chemins),她富有色彩的演唱,加上華彩的演唱技巧和珍珠般光澤的音色,沁入了在場每位觀眾的心。
這才結束華格納歌劇演出的耿立,詮釋莫札特《費加洛婚禮》中著名的伯爵夫人詠唱調〈愛神請垂憐〉(Aria: Porgi amor),她的演唱令人驚豔,再次展現她精湛的聲音技巧,不但能夠精采詮釋華格納歌劇,在短時間內更能再轉而詮釋莫札特的經典曲目,聲音控制極富彈性,真的是濃妝淡抹皆相宜的一位聲樂家!
超級名伶爭霸戰(雅悅音樂提供╱攝影鄭義鐘 )
這整場最為辛苦的聲樂家范婷玉,其辛苦的程度不亞於整場彈奏的鋼琴家,上半場詮釋了無人不曉的歌劇名角,出自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的歌劇《卡門》(Carmen, 1874),自然又富有戲劇性的用她溫暖的音色,唱出了卡門在情愛關係中的自信與驕傲。下半場她則必須與三位不同的女高音配合演出,精采地詮釋了歌劇中女高音與女中音的二重唱橋段。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她與林慈音所演唱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1904)的〈所有的花〉(Tutti i fiori),這個令人動容的歌劇場景,林慈音唱出了蝴蝶夫人的深情,而范婷玉更是深刻演釋了忠心僕人的不捨和憐惜之情,她們充滿情緒張力的演唱,即便不曾認識這齣歌劇之人,都能夠因為她們的歌聲而深受感動。
這絕對是一場成功精彩的演出!所有的音樂家們沒有因為娛樂性的串場表演,而失了嚴謹的音樂呈現。在她們彼此充滿默契的又具有樂趣表演對戲中,的確拉近了與台下觀眾的距離。而蔡明叡與車炎江看似閒聊對話與串場,既沒有擺高架子,也沒有強灌音樂知識,反倒更是輕鬆巧妙地傳達了音樂中的重要資訊。他們的幽默風趣是一場雅而不俗的節目設計,在近年的聲樂音樂會中,可說是一難得的佳作!
《超級名伶爭霸戰》
演出|女高音:林慈音、女高音:耿立、次女高音:范婷玉、女高音:黃莉錦、鋼琴:蔡明叡、導聆:車炎江
時間|2025/09/14 14:30
地點|國家演奏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