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演出型態

玩偶裡填裝的是來自新疆的棉花;甚至是大喜利橋段康康(何瑞康)在白板上寫下煙火飛太遠打到共機的答案時,觀眾們很有默契的拉出了敏感的長音。這些關鍵字早幾年、晚幾年,摩擦的力道都會不一樣,無聲警示了人們生活正在改變。
一月
18
2023
如果說要用一個詞語形容這個作品,我心中只有「勇敢」兩字。(劉俊德)
十一月
04
2021
「人們需要的是故事的想像,不是歷史的真相」,在社群平台發展興盛的現代,社會大眾習慣性地將生活瑣事以半公開的方式,使其在社群媒體上發展成人人得以議論之的故事。⋯⋯能否在混音時代中,保有屬於自己的身與聲?或許是生在資訊爆炸的我們值得深省的課題。(蔡億霖)
十月
21
2021
不過,引人深思的是,這道存在於舞台與影像之間的幽微裂隙,究竟是揭露「現實即是虛構」的破口,抑或只是放大奇觀成形過程、彰顯技術表現的踏板?整場下來,節奏明快,流暢無比,裂隙幾乎幽微到讓人忘了它的存在,彷彿深怕阻撓了這場美夢的進行。(吳政翰)
四月
19
2021
《一主二僕》想要表達的內容不僅是對於巴斯特‧基頓默片文本的模仿,它以默劇肢體作為形式,探討著父權與女性自覺、科技與人性,甚至是人與物質構成的空間之間的動態關係。(林映先)
十二月
25
2019
憑藉著聲音,我們浸於Hofmiller的內心,跟著他一起焦灼,隨之內疚、渴望、憐憫與懦弱。而聲音演出,亦彰顯了「聆聽」的重要。(黃馨儀)
六月
14
2018
創作手法反其道而行,以寂靜空靈的氛圍、細緻緩慢的身體與舞台流變,引導觀者注意細節、直視時間在身體留下的印記,解構粉飾過後的美貌身體,逼得我們不得不正視真實肉體中皮膚、肌肉、骨骼的解剖學式退化。(徐瑋瑩)
四月
02
2018
單向地堆積到底是強調、加強,還是會造成麻木、單調呢?「禍」的隱而不談,反而讓「豁」的生成不夠有衝擊性,彷若最後一切都會風平浪靜、雲淡風輕,那麼其「惑」就不過是東坡何處惹來的塵埃罷了。(吳岳霖)
五月
18
2017
即便是今天所謂自由、民主、多元等看似都成為不必懷疑而嚷嚷上口的普世價值之時,文明之士都前仆後繼地擁抱與支持;在《犀牛》面前,很有可能也是另一種集體危險性的化身。(汪俊彥)
十一月
29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