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鄉雨(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豐富多元且知識充足的音樂會曲目
這場音樂會的主題對古典樂迷來說,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從當天的票房幾乎滿場,可以得到極為有力的證明。而現場的觀眾族群中,有相當大的比例,集中在50至60歲的年齡層。顯示這樣具有主題性,並且提供音樂會導聆的演出模式,受到這類年齡層的青睞。另外,這樣一場音樂會,曲目豐富且多元,安排了義、英、德、法文的歌劇選曲與藝術歌曲,如此的「標配」的曲目,非常合適音樂系的聲樂學生見習觀摩。但可惜的是,當天在場的學生族群人數,卻相對稀少。
音樂會一開場,便是來自英國與義大利的歌劇選曲。歌劇的發展,從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其中心在義大利的兩大據點:威尼斯(Venice)和那布勒斯(Naples)。這個時期的歌劇講究排場,著重華麗的裝飾,規模較大,並具有相對通俗的娛樂性。其中義大利作曲家韋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出他的器樂曲與聲樂作品。更透過這些作品,在當代將自己的影響力從北義大利帶入了德國。韋瓦第的聲樂作品中,保留了器樂曲舞蹈般的節奏,和具有器樂性的獨唱線條。更憑藉他精緻的旋律和文字的設置,展現出音樂中的平衡與優雅。在十八世紀前面的幾十年中,韋瓦第所選擇主題也相對符合當時的慣例:他們專注於「快樂與愛情」所相關的一切,故事多集中在有仙女和牧羊人的神話世界中。而今天音樂會所選擇的主題,便是「神話世界」,足見其在曲目上編排的用心!
充滿教師風範的演唱與導聆
而「美聲唱法」(Bel Canto)這個字,真正開始廣泛地使用,卻是延遲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為了有別於當時聲樂風格的改變,以往輕巧、流暢、富有旋律線條的花腔開始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厚重、強調戲劇化的聲音。在聲樂的領域裡,美聲唱法強調優美的音色、清晰的咬字、流暢的旋律,至今依然是聲樂家們追求的一種藝術境界。在這個時期的巴黎,來自義大利的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 1792~1868)、董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和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三位重量級美聲歌劇作曲家,更是掀起了美聲唱法的風潮。女高音林芳瑜利用演唱貝里尼的歌曲,輕鬆地帶出了這樣的歷史脈絡。她聲音乾淨又咬字清晰的演唱,尤其展現在德文曲目中。當演唱到一些頗具童趣的歌詞時,她更是利用肢體上的表演,和鋼琴家吳明靜細緻的觸鍵與音色的處理,再加上插畫風的動態投影,如此的呈現成功地拉近了與台下觀眾的距離。
下半場的演唱,則是帶領觀眾更深入十九世紀中後期的巴黎藝文圈。當時象徵主義(Symbolisme)主導了所謂的「世紀末」(Fin de siècle)藝術、文學、音樂、和美術以及建築的發展。象徵主義思潮下的法國,將藝術作為逃脫現實的避風港,唯心論的探索驅逐了唯物主義的追求,唯美主義撇下了寫實主義,詩文的架構不再受到限制。另外在上半場在節目單中,所介紹韋瓦第時期開始的「優雅風格」(Style galant),在十九世紀末又再度成為風潮。除了法國音樂本身希望藉由「復古」,來擺脫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陰影之外,優雅風格中的「小確幸」也是一種脫離現實的感受。人們開始重新回憶過去,而引發了懷舊傷感之情(Nostalgia)。象徵主義亦然,追尋返回黃金時代,和「古老遙遠的」年代。於是過去法國畫家華托(Jean-Antoine Watteau, 1684~1721)的《優雅慶典》(Fêtes galantes)風格,使其成了他們懷舊的元素之一。今天曲目中的法國作曲家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便是處在這樣的背景中,因此將這些注入成為滋養自己作品的元素。
在導聆人蔡永凱,充滿教師風範的敘述,口條清晰又易懂的解說中,觀眾們能夠輕鬆進入十九世紀音樂的氛圍中。接著女高音林芳瑜更是充分呼應主題地,演唱了近代到現代的英文藝術歌曲。而這些多元的曲目呈現,正可給予在學習道路上的年輕學子,認識更多更廣的聲樂作品。最後的安可曲,音樂家們巧妙地選擇了大眾耳熟能詳的歌曲;過去曾經出現在小學音樂課本中的《春神來了》(Alle Vögel sind schon da),既能與台下觀眾同樂,又能夠切中音樂會的主題,並且呈現原曲風貌,十足是一場成功寓教於樂的聲樂音樂會!
《精靈的詠嘆:聽見歌樂裡的神話世界》
演出|女高音:林芳瑜、鋼琴:吳明靜、導聆:蔡永凱
時間|2025/10/19 14:30
地點|國家演奏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