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葉柏增(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研究生)
引言:從畫布走向舞台的策劃構想
德國畫家阿道夫・馮・門采爾(Adolph von Menzel, 1815-1905)於1852年創作的 《腓特烈大帝在忘憂宮的長笛音樂會》(Flötenkonzert Friedrichs des Großen in Sanssouci),長久以來成為十八世紀普魯士宮廷音樂生活的象徵。在畫作裡,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1712-1786)正於忘憂宮中吹奏長笛,身邊環繞著宮廷樂師與貴族聽眾,構成一幅「王者亦是樂者」的典型場景,而從此幅畫中展示的,不只是歷史的再現,亦暗示著啟蒙時代音樂與權力、文化與政治之間的緊密關聯。
2025年9月4日,長笛演奏家洪健鈞以此畫為靈感,舉辦了《忘憂宮巡禮》長笛協奏曲音樂會,並使畫中場景,化為真實的聲音體驗,而此場音樂會策劃其獨特之處在於:音樂會所選曲目正是畫中人物及其所屬音樂圈所留下的經典之作,包括法蘭茲・班達(Franz Benda, 1709-1786)、約翰・約阿希姆・匡茲(Johann Joachim Quantz, 1697-1773)、卡爾・菲利普・愛馬努埃爾・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1714-1788),以及腓特烈二世本人,使得此場音樂會,不僅為一場演出,更像是一場「策展式」的音樂事件,使得觀眾能夠透過聲音召喚歷史,進而走入畫作所營造的文化時空。
聲音的還原:木長笛與小編制的挑戰
此次演出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在於其編制的選擇;節目涵蓋四首三樂章的長笛協奏曲——班達《E小調長笛協奏曲》(Flute Concerto in E Minor, L 2.4)、匡茲《G大調長笛協奏曲》(Flute Concerto in G Major, QV 5:174)、腓特烈二世《C大調第三號長笛協奏曲》(Concerto No. 3 in C Major, SpiF 90)、以及 C.P.E.巴赫《A小調長笛協奏曲》(Flute Concerto in A Minor, Wq.166)——卻並非以龐大的樂團呈現,而是採取一人一聲部的小型室內樂形式。
此樣的選擇有其歷史合理性,因在畫中的忘憂宮長笛音樂會,本就是沙龍式、宮廷式的小規模聚會;洪健鈞與合作音樂家——小提琴雷怡蕙、賴育瑄,中提琴黃楷庭,大提琴葉書瑋,低音大提琴吳昇耀,以及大鍵琴須藤真地子——藉由小編制編制,使每個聲部的線條更加清晰,樂手間的獨立性與協調性也成為演出的核心考驗,沒有厚重的聲浪掩蓋,任何細節都極具直擊於觀眾耳中,使得音樂家在合奏時不僅要精準,更要互相聆聽。
而洪健鈞本次採用的樂器,選擇木製長笛,而非現代金屬長笛,此細節大幅改變了聲響質地,因木長笛音色溫潤、渾圓,穿透力較弱,卻更貼近十八世紀時的歷史音響;尤其在慢板樂章中,木長笛的氣息轉換與顫音控制,使旋律帶有一種天然的脆弱感與真實感;而在快速樂章中,則能展現裝飾音的靈動與清晰,還原巴洛克與前古典時期音樂的特質,既是對歷史演奏實踐的呼應,也讓聽眾更接近畫作所蘊含的時代氛圍。
空間的呼應:中劇場與沙龍氛圍的重生
演出地點選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的中劇場,此個場域本身對音樂效果塑造亦起到關鍵作用;因中劇場規模適中,座位向下凹入,舞台並不遼闊,觀眾與演奏者之間的距離縮短,使得聲音更容易在空間中聚攏,形成近似沙龍的沉浸感。
然而,此種場地特性對演奏者也提出挑戰——舞台設計使得部分聲響在台上可能不易自我監聽,尤其是木長笛音量有限,獨奏者必須更仰賴與樂團的默契,以及對場域聲響的敏感度,此種「聽不見卻要演奏」的處境,對於弦樂而言,更是難上加難,或許更與十八世紀宮廷沙龍音樂會的狀態相似,更能呈現出當時演奏並非單純的炫技表演,而是依靠小心的呼吸、動態的控制,營造出一種專屬空間的共鳴氛圍。
在此場域裡,觀眾所接收到的不僅是音樂聲響,更是一種空間感的再生。當班達 的協奏曲以憂鬱色彩展開、匡茲的音樂以精緻裝飾展現工整的德式巴洛克風格、腓特烈二世的作品帶有王者親自操刀的獨特個性、C.P.E.巴赫的樂曲則預示情感表現主義的浪潮,四首作品的輪廓並非孤立,而是在此個「舞台即畫布」的空間中互相呼應,形成一幅聲音的群像。
結語:當「音畫」成真
《忘憂宮巡禮》音樂會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於單一作品的炫技,而在於整體策劃的觀念,使一幅畫作真正走出畫框,成為音樂會的敘事起點,曲目的選擇既是對畫中人物的歷史重現,也是對十八世紀音樂文化的再書寫。
對於觀眾而言,此場音樂會提供的不只是巴洛克音樂的聆聽經驗,而是一種「被邀請進入歷史」的感覺;當木長笛的聲音響起,與小編制合奏在空間中交織,觀眾不再僅是坐在2025年的劇場裡中,而是被帶回到1750年代的忘憂宮長笛音樂會的畫作中,與腓特烈二世及其宮廷樂師共享一場藝術的盛宴。
洪健鈞與其樂手們成功地在歷史與當下,以音樂搭建起一座橋樑,為此,不僅是一場音樂表演,更是一場時空交錯的文化實驗,更提醒我們,當我們演奏作曲家們的作品時,音樂不僅是被演奏的聲音,更是被再詮釋的「歷史」。
《志強國際2025藝文響宴—《忘憂宮巡禮》長笛協奏曲音樂會》
演出|櫟聲音樂劇場
時間|2025/09/04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