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謳歌的美麗新世界《準.馬寇爾、湯瑪斯.漢普森與NSO》
4月
29
2025
準.馬寇爾、湯瑪斯.漢普森與NSO(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羅文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7次瀏覽

文 林鄉雨(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青春無懼的美麗新世界VS. 德意志精神的傳承

今晚音樂會的一開場,迎來的是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國家交響樂團(NSO)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共同合作的「樂無界計畫」之「一分鐘交響曲作曲」(One-minute Symphony)——何昱辰作品《不完美機器》(Imperfect Machine)的世界首演。NSO近年與企業和學校展開諸多的合作計畫,為台灣的古典音樂界灌注了更多在地與人文關懷,也對古典樂壇瞻望未來的年輕音樂學子與音樂家們,提供了許多與國際接軌的各種計畫與教育的環境。希望NSO如此有意義的善舉,能夠起到在音樂界示範的作用,使得更多有影響力的團體願意投入教育與人才培育的計畫裡。

今天的「一分鐘交響曲」便是一個相當成功的例子。筆者過往對於年輕的現代古典樂作品,總是有種難以親近的刻版印象,但今天何昱辰的作品,在一開始的幾個小節,便成功地吸引觀眾的注意。他的音樂層次豐富,將銅管與打擊樂器之間的音色運用得極為巧妙,他青春無懼、恣意明亮的音樂筆觸,在音色轉換間,顯露出細膩的思維,是一個音樂線條豐富、節奏明快之作。就如他樂曲解說中所提及他使用七拍的律動放在4/4拍當中,利用音樂中的重複性展現標題中的「機械」。另外運用完全五度音程與標題「不完美」呼應。

這樣的作品安排,十分有趣,在筆者看來,五度音程在古典時代中,可意味著調性、功能和聲……等等,好似承襲了所謂「古典」的傳統,也似乎呼應了今晚其他演出作曲家們的作品,諸如:後浪漫的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和兼容並蓄兩個世紀之間音樂的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以及「第二維也納樂派」的荀白克(Arnold Schönberg, 1874~1951)。這樣的開場安排,筆者認為具有相當的意義。NSO聰明地利用荀白克改編布拉姆斯的第一號鋼琴四重奏之管弦樂版,來呼應上半場的現代作品和今天音樂會的重頭戲:馬勒的《少年的魔法號角》(Des Knaben Wunderhorn, 1905)人聲與管弦樂版本。在指揮準.馬寇爾(Jun Märkl)的帶領下,NSO演奏出具有金屬光澤色彩又層次豐富的音樂,著實是一場成功的演出。深刻感受到指揮的功力,加上幾位首席令人驚豔的獨奏片段,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樂曲結束後觀眾的熱烈掌聲,便已說明了一切。

準.馬寇爾、湯瑪斯.漢普森與NSO(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羅文傑)

用歌聲寫詩的聲樂家——湯瑪斯.漢普森

男中音湯瑪斯.漢普森(Thomas Hampson)這次帶來了馬勒的《少年的魔法號角》選曲,選曲集中在馬勒的晚年創作時期,他當時處在被「世紀末」的末世感籠罩的大環境,當代暗潮洶湧與不安定的氛圍,也間接地隱藏在馬勒的這些作品之中。漢普森是用心研究馬勒作品的聲樂家,他對馬勒作品的理解十分通透,充分顯露在他今晚在曲目順序的安排上。

這五首選曲,道盡了末世的亂世現象:從第一首的〈萊茵河小傳說〉(“Rheinlegendchen,” 1893),歌曲雖有著宜人的律動感,意有所指的歌詞與明暗交織的調性,七十歲的漢普森,運用他極佳的身體控制技巧,運用較輕音色,描繪出曲中人青澀與無奈的詩意感。第二首〈美麗的號聲吹響處〉(“Wo die schönen Trompeten blasen,” 1898),延續著前一曲的愛情主題,漢普森運用其中音色的豐富性,唱出極美的音色,完美詮釋了這首關於戰爭下的愛情悲歌。而第三首〈鼓手實習生〉(“Der Tamboursg'sell,” 1901),也是一首戰爭犧牲者的悲歌,尤其漢普森演唱到最後幾聲的「Gute Nacht」(晚安)時,從他的音色和咬字中,筆者深刻感受其歌聲中,所透露出的哀怨涼意,戲劇效果震懾人心。接下來的〈起床鼓〉(“Revelge,” 1899),是漢普森整場演唱中,音色變化最多、聲音最富有戲劇性的詮釋之作。在他的歌聲中,讓人感受到他將自己的聲音,完全地融入於馬勒的音樂之中,而他聲音中特殊的「詩性」,經典地展現了曲中主人翁面對戰爭與死亡的無懼。

而今晚最令人驚豔之處,便是漢普森改變了原來節目單上的順序,將〈原光〉(“Urlicht,” 1893)改成最後一首來演唱,必須說這真是一個相當美好又具有詩意的安排。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當樂曲結束時,全場觀眾有那麼一兩秒屏息的瞬間,實在美好又令人難忘。而如此微妙地將曲目演出順序改變後所展現的,便是音樂家獨具慧眼又頗有哲思的詩意。

《準.馬寇爾、湯瑪斯.漢普森與NSO》

演出|國家交響樂團、指揮:準.馬寇爾、男中音:湯瑪斯.漢普森
時間|2025/04/13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
這些曲目固然經典,卻絕不傳統;它奠基於我們熟悉的結構或框架,卻又能讓演奏者如曾增譯專注於各種即興變化、藉此更有創意地重塑風格。作為爵士樂歷史、文化與創新精神的載體,經典曲目不但充滿魅力,更是樂迷們進入即興世界的關鍵。
3月
25
2025
以地方民間樂團發展,南投民族管絃樂團已經是有一定水準,若要挑剔,則必須再將整體實力提升。隨說專業演奏者也並非毫無失誤,但學生的經驗則更顯不足,雖然有許多專業老師們撐場,樂曲並無太大狀況,但回歸到學生獨奏,則不免有破綻。此外,室內音樂會使用擴音容易聲部失衡,在演奏聲響上尚須斟酌。
3月
21
2025
歌劇男高音泰特曼在整場音樂會中,運用其嘹亮的嗓音和深厚的美聲技巧,為台下觀眾精彩地展現了歌劇世界中,男高音的力與美。從這次來台的演出,可以預測在未來,他絕對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且令人期待的世界級男高音。
3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