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齣劇最重要的是對演出這齣製作的新北市金山高中藝能班的孩子們的教育意義。孩子們飽滿純粹的力量遠超過許多為表演而表演過這些曲目的團隊。原住民族儀式、部落與劇場的三位一體的內在關係,似乎在這些領受過《鄒》劇洗禮的孩子身上不證自明地得到體現。(林育世)
這齣劇最重要的是對演出這齣製作的新北市金山高中藝能班的孩子們的教育意義。孩子們飽滿純粹的力量遠超過許多為表演而表演過這些曲目的團隊。原住民族儀式、部落與劇場的三位一體的內在關係,似乎在這些領受過《鄒》劇洗禮的孩子身上不證自明地得到體現。(林育世)
本劇被引進台灣時,雖刻意加進與台灣原住民相關的元素,但在建構主體認同意涵中同樣面臨的「身分/身體」議題,幾乎只可被視為拼貼類台灣原住民標籤的印度原生劇,刻意被移植進來的台灣原住民元素反而讓人徒感虛偽與濫用。(林育世)
以身體做為行為源頭的角度,重新定義與還原舞與歌在原住民身體文化中的排序與位置;瓦旦‧督喜藉著各種「腳譜」的發展,嘗試證明「無樂之舞」在部落肢體史中可能據有的先位性。(林育世)
觀眾本應最能欣賞古典雙姝鬥爭情節並期待對其中奧義深入著墨,《扮》劇卻一無例外地把所有角色扁平化,既無內心的描寫,也無合理的交代,僅不斷將情節生硬地跳接,才能跟上突兀的劇情發展。(林育世)
「楚漢相爭」的故事人人耳熟能詳,舞台與觀眾席間的隔閡因為觀眾對故事的超高熟稔程度而消弭殆盡;而且音樂製作頗有力度,透過精采的現場演奏,總算為整場演出標定一個聆賞美感的高度。 (林育世)
林維彥把這樣看似「尋常」的父子關係,放到「記憶/失憶」的視角裡重新鋪排,的確讓我們看到了跳脫於古典精神分析與通俗倫常之外的父子劇場。(林育世)
兒童劇團在現場將劇情融入與滿場兒童觀眾的互動,一向是他們的專業;而透過簡單的劇本結構,其表面的教育寓意想必也因此被現場的孩童與家長深深刻印在心中。但這種洗腦式的訊息傳遞方式,究竟能讓兒童得到多少智性與人格的啟發,其實頗令人堪慮。(林育世)
廖怡馨只用了最簡單的編舞元素,講了彷彿信手拈來,或許發生在街頭巷尾的愛情故事,但卻昇華成舞台上瑰麗又惹人眼淚的人影烙印。(林育世)
在劇場裡大半的時間裡我們都傾心被劇本與演員的荒誕絮語所吸引,而不及驚覺導演要說的是人生與愛情的荒謬本質。(林育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