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偶的合一或分離?《怪俠紅黑巾‧水底鬼娶親》、《怪俠紅黑巾‧陰陽鬼之戀》
9月
27
2019
怪俠紅黑巾・陰陽鬼之戀(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900次瀏覽

文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怪俠紅黑巾》為臺灣戰後重要的劍俠戲,興起於內臺布袋戲時期,許多劇團皆曾演過此戲;今年度「2019再現看家戲系列」由「蕭建平電視木偶劇團」以及「真快樂掌中劇團」分別演出《怪俠紅黑巾》中部份戲齣,除了有同台競演的意味,也在劇情方面有所連貫,因此,是競演也是合演。

一般以為《怪俠紅黑巾》為「玉泉閣」黃添泉、黃秋藤所編,據楊雅琪《玉泉閣布袋戲團研究》口訪黃家後人指出,此劇乃從演師黃枝南手中取得部份劇本,再經黃秋藤增潤而成。【1】而後南投「新世界掌中劇團」陳俊然加以發揮,成為該劇團招牌戲;在陳俊然灌錄的近百齣布袋戲唱片中,《怪俠紅黑巾》亦為其中之一。該劇傳承至今,實為再現風華。

《怪俠紅黑巾》故事以孫臏及太乙真人率領「紅龍派」對抗白猴之「黑龍派」為主軸,於此正邪二元對抗的設定下,除了基本的劍俠元素外,又包含愛情、友情與趣味。蕭建平電視木偶劇團選擇的戲齣《怪俠紅黑巾‧水底鬼娶親》(以下簡稱《水底鬼娶親》)屬於趣味性質的三小戲;而「真快樂掌中劇團」選擇的戲齣《怪俠紅黑巾‧陰陽鬼之戀》(以下簡稱《陰陽鬼之戀》)則屬於愛情戲。

真快樂掌中劇團《怪俠紅黑巾‧陰陽鬼之戀》(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由劇情脈絡來看,《陰陽鬼之戀》以紅龍派小白龍「連雲鶴」與十二省美人「馬金英」陰陽相隔的相遇與愛戀為主。故事中描述馬金英兄長馬鈴與黑龍派支離姑打鬥過程中,為千光老人派出的「雙合八寶聯珠劍」所救。馬鈴返家後將雙合八寶聯珠劍送給馬金英作為嫁妝。一日兩人來至伏虎寺,馬鈴與黑龍派打鬥,不幸陷於機關樓喪命;馬金英思念兄長便於伏虎寺自盡。伏虎寺住持命小和尚將馬金英葬於後山,並將雙合八寶聯珠劍一同埋葬,劍鬼便守護馬金英之魂魄等待復生。此時小白龍連雲鶴至伏虎寺借宿,為歌聲所吸引至後山探看,遇馬金英,兩人一見鍾情。水底鬼裴成亦來至伏虎寺,至後山遇見連雲鶴等待愛人。經馬金英訴說始知其為亡魂,並且被鬼王逼迫下嫁。連雲鶴與裴成聯手對抗鬼王不勝,此時雙合八寶聯珠劍打敗鬼王,連雲鶴與馬金英終成眷屬。

至於《水底鬼娶親》則以水底鬼裴成為主角,述說明朝正德皇下江南為黑龍派追殺,裴成出面救駕,危急之時,小白龍連雲鶴使出雙合八寶聯珠劍殺盡妖道。解決危機後,裴成繼續尋找紅巾怪俠之旅。正德皇為感念裴成救命之恩,決定為其完成願望。裴成以其貌醜無妻為憾,正德皇便至西川美人閣賜婚美人林鳳凰予裴成為妻。裴成至西川美人閣,始知皇帝已安排婚事,便大宴兄弟,此時黑巾怪俠出現與眾弟兄打鬥,故事便結束於此緊張刺激時刻。

蕭建平電視木偶劇團《怪俠紅黑巾‧水底鬼娶親》(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兩齣戲皆以尋找紅巾怪俠為動機,由於本為劍俠戲,寶劍自動飛出、消滅反派的戲碼仍貫串其中作為預設背景;其中更以小白龍的雙合八寶聯珠劍作為解決危機的關鍵,因此不免有「劍比人強」的感覺。兩齣戲在出場人物上亦有所呼應,一齣以小白龍為主,一齣以水底鬼為主。在角色設定上也各自呈現不同特質,小白龍面容姣好、水底鬼奇醜無比,一為文質彬彬小生、一為機靈粗俗小丑;《陰陽鬼之戀》著重小白龍的感情戲,《水底鬼娶親》則著重水底鬼的趣味與插科打諢。

《水底鬼娶親》由藝師蕭秀鳳親自主演口白,此齣三小戲尤以丑角特質為重,水底鬼與西川閣老鴇二角皆具有插科打諢之效,在口白的表現上,亦各自呈現出水底鬼的俏皮、老鴇的風騷;加以蕭秀鳳運用俚俗的口語,展現出生動活潑的表演風格,為此齣戲增添不少笑點。《陰陽鬼之戀》則在序場由江賜美親自操偶、講口白,而後由其子柯加財接棒主演,劇情因水底鬼出場偶有趣味處;而絕大多數集中表現角色情感,馬金英對父兄逝去的痛苦、小白龍與馬金英分隔陰陽的縴蜷。此場角色相對較多,小生小白龍、小旦馬金英,以及鬼王、伏虎寺住持、水底鬼等眾多角色各有其性格特質差異,口白亦能五音分明。值得注意的是,《水底鬼娶親》以其流暢口白帶來趣味之效,並凸顯藝師的腹內功,實為即興特質之展現;而《陰陽鬼之戀》則在舞台設計方面展現出節奏與戲偶姿態的流動性。

傳統布袋戲以彩樓或彩繪佈景為主,或為外臺之搭棚演出,然無論內臺或外臺,大多類似鏡框式舞台,戲偶在固定的戲臺空間中敷演故事情節;即使舞台風格愈發講求聲光效果之效,仍設有一定舞台框架。近年來,布袋戲的戲偶不再限制於固定框架,操偶師伴隨著戲偶一同至台前操演、甚或運用場地空間營造出不同表演戲台,例如古都掌中劇團於臺南「陳德聚堂」演出《臺灣風雲錄─戰火波瀾》時,運用廳堂內側門營造出與主舞台分隔兩岸的劇場空間。【2】又如清華閣周祐名掌中劇團演出的《南海水族》結合了西港陣頭南海埔之水族陣舞蹈,運用彩樓前的空間進行戲偶與舞蹈交織的演出。【3】此皆為突破傳統彩樓以及舞台空間限制的展現。

而《陰陽鬼之戀》雖設有主要舞台,但不同角色的進出場,皆有移動舞台跟隨角色進出。若說傳統戲偶遷就於舞台框架,《陰陽鬼之戀》則使舞台遷就於戲偶的移動。兩個舞台可以因角色的相遇而結合成一個大舞台空間,亦可隨時分離,使得角色的移動來去自如,顯得相當流暢。

另外一個「突破框架」則是藝師與操偶師以及歌手的「現身」。一齣布袋戲的演出包含操偶師、主演藝師、文武場等,多位於布幕或戲台後進行演出,使觀眾焦點聚焦於戲偶之上。然而隨著舞台框架的打破,躲於幕後的藝師們紛紛至台前「現身」以及「獻聲」,操偶師或有穿著黑衣、或以一般服裝亮相,使人們一窺布幕後的真面目;然而布袋戲偶由於尺寸較小,不免被人的身軀拉去部份視覺焦點。與其說是偶的退位,不如說是人的進位,這樣的「人偶合一」似乎是在一個重新聚焦於劇團人物的視野下進行。

現今布袋戲亦如其他傳統技藝及藝術一般,同樣面臨失落的危機,藝師的標舉實凸顯技藝傳承的意義。《水底鬼成親》一戲,資深女藝師蕭秀鳳全程於戲臺前進行口白主演,而《陰陽鬼之戀》由同樣為資深女藝師的江賜美於舞台中間獨自進行序場。戲齣中間,偶有歌手唱曲,請歌手助唱的形式於戰後已出現,甚或歌手本身亦能成為劇團宣傳重點;此次兩齣戲皆有歌手助唱形式,其於舞台前歌唱流行曲以表現角色情感,歌手的現身也再次突出人的焦點。加以操偶師於舞台前現身操偶等安排,似乎總讓人感到戲偶的身影淡化了。或許也可以說,此次《怪俠紅黑巾》的演出除了再現劍俠戲經典劇目外,也有意突出藝師的存在,像是將布袋戲的各種結構拆解後,一一放置於眼前。

近年隨著布袋戲的創作手法愈趨新穎,表演有了新面貌,舞台框架也有了更多變化。然而隨著各式各樣的「突破」也不免讓人陷入思考,對於長期以戲偶為表演主體的布袋戲來說,審美的焦點是否也將隨之轉移?人與偶究竟是合一或分離了?在打破舞台限制的同時,操偶師不得不暴露於台前,能否在人與偶之間找到一個演出的平衡呢?此點或許也值得再繼續觀察與思考。


註釋

1、楊雅琪:《玉泉閣布袋戲團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頁101。

2、參林慧真:〈劇場化之歷史布袋戲:古都掌中劇團《臺灣風雲錄―戰火波瀾》〉,發表於2018年臺南藝術節藝評網站,網址:https://reurl.cc/Va5glN

3、筆者觀看場次為2018年10月20日,於新營文化中心之演出。

《怪俠紅黑巾‧水底鬼娶親》

演出|蕭建平電視木偶劇團
時間|2019/08/31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怪俠紅黑巾‧陰陽鬼之戀》

演出|真快樂掌中劇團
時間|2019/08/3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