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焦慮,誰的日常?《水水日常》
11月
17
2025
水水日常(若女子劇團提供╱攝影陳宥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1次瀏覽

文 盧幸玟(臺北藝術大學劇藝創所研究生)

由若女子劇團於遊心劇場演出的《水水日常》企圖描繪當代人對容貌焦慮的多重面向與片段。觀眾入場時,能夠看見舞台上四處的鏡面及燈光反射,六位演員各身著彩虹配色的單一色系套裝,宛如稜鏡折射出的色彩,使「鏡子」的意象在舞台上處處不言而喻。

擁有明星同款商品,就像擁有明星的生活方式;在主打語音的交友軟體裡,人們仍渴望解鎖對方的長相;無端在想像中不斷放大他人對自己的視線;在注重外貌的世界裡,連能夠被騷擾都像是一種賞識。《水水日常》的文字,不斷使人想起《愛與資訊》(Love and Information)般的碎片與散景,讓諸多與外貌相關的「現象」出現在舞台上,以「地景」般的呈現方式,強調相關現象存在之普遍,並非單一事件。

劇中引用了兩個真實人物與事件:在帝國主義時期,被殖民者當作身體奇觀,並進入「人類動物園」巡演的莎拉.巴特曼(Sara Bartman),及以自己身體的整型改造作為藝術行動的藝術家奧蘭(ORLAN)。前者被轉換成日常的言談,帶有對於他人身材的極端批判;後者則出現於一個「是否該勸朋友不要整形」的對話討論中。巴特曼相關的話題延伸出「觀看身體」所隱含的暴力,從外在批判,反映出個體回應社會聲音的內在焦躁。後者則將身體的改變作為一種政治性主張,也被劇中對話的二人給予一個「整型是展現自身對於『美』的想像」的結論。然而,兩者最終都導向了相似的極端立場:當被視為奇觀的身體可以被消費觀賞、而身體的改造又被視為對美感的主張時,劇作似乎同時證成了「整形」(私認為,比起化妝、減重、穿搭或醫美都更為極端)在《水水日常》所建構的世界裡,成為無庸置疑的「變漂亮」選項。

從消費主義社會激起的廣告與購物慾望、以貶低顧客自信為策略的整形推銷、社群媒體上不友善的批判生態,到家長對子女外貌的苛責,《水水日常》將種種社會現象併置於舞台。資本社會透過強調匱乏來製造消費慾望,內化的審美標準又使群體之間彼此監視,這正是「容貌焦慮」的重要根源。而個體所想像的他人視線與社群媒體中的無形評價,則進一步加深了身心壓力。

然而,當劇本將「容貌焦慮」的範圍擴及氣味(無法以外貌勾引目盲的王子就以香氣)、甚或「基進女性主義者」對於「服美役」的批判(不打扮、不約會作為一種主張)等層面時,筆者不禁與劇中一景的母親角色出現了類似的懷疑:「容貌焦慮」是否也只成為一種過於寬泛而未能加以定義的標籤?即便個體經驗上絕對有著不少差異,不過「整形」在劇中出現的頻率,讓人不禁思考:當今整形手術真已蔚為「日常」嗎?戀人分手時,第一個對於關係的提問竟是懷疑自己的容貌不符對方喜好,願以整形改變;近劇末,一段講述父子因整形而難以相認,使兒子渴望恢復自己原本容貌的場景,是全劇少數情緒濃烈之處。這使筆者懷疑:這樣的極端元素,是否真實對應到普羅大眾的容貌焦慮?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換景多以直接燈暗、燈亮的方式切換,時而能看見演員在角色與走位間的轉換過程,並不斷地創造出疏離的效果,使觀眾在觀賞時不斷地出現反思的空檔。這樣的疏離或許則剛好呼應了當代人面對他者處境的陌異體感:對於自身肉體形象的懷疑是如此個體性的掙扎,身體感知與內心焦慮實屬個人情感,也許是再怎麼與他人傳達,也無法真正與彼此靠近的議題。

最終,《水水日常》結在內心大哉問般的對白:「因為我看得見你,所以你存在。」「若你不再問,那代表你確定你存在,或是你再也不在乎你存不存在。」所有的道具與服裝被演員移動至上舞台側敞開的後台,背光使演員們成為剪影搭配詩意的台詞,表達對於外在的糾結,其實更多源自個體內在存有的焦慮。甫看完這三十幾個片段場景的觀眾似乎也成了在「人類動物園」中觀賞莎拉巴特曼的觀眾,留存一種觀賞完奇觀場景的哀傷餘韻。而其最終指向的,也許不只是「變好看」的焦慮,更是「如何看見表象內裡的自己」的焦慮。

《水水日常》

演出|若女子劇團
時間|2025/10/25 14:3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藝文中心 遊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