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盧幸玟(臺北藝術大學劇藝創所研究生)
由若女子劇團於遊心劇場演出的《水水日常》企圖描繪當代人對容貌焦慮的多重面向與片段。觀眾入場時,能夠看見舞台上四處的鏡面及燈光反射,六位演員各身著彩虹配色的單一色系套裝,宛如稜鏡折射出的色彩,使「鏡子」的意象在舞台上處處不言而喻。
擁有明星同款商品,就像擁有明星的生活方式;在主打語音的交友軟體裡,人們仍渴望解鎖對方的長相;無端在想像中不斷放大他人對自己的視線;在注重外貌的世界裡,連能夠被騷擾都像是一種賞識。《水水日常》的文字,不斷使人想起《愛與資訊》(Love and Information)般的碎片與散景,讓諸多與外貌相關的「現象」出現在舞台上,以「地景」般的呈現方式,強調相關現象存在之普遍,並非單一事件。
劇中引用了兩個真實人物與事件:在帝國主義時期,被殖民者當作身體奇觀,並進入「人類動物園」巡演的莎拉.巴特曼(Sara Bartman),及以自己身體的整型改造作為藝術行動的藝術家奧蘭(ORLAN)。前者被轉換成日常的言談,帶有對於他人身材的極端批判;後者則出現於一個「是否該勸朋友不要整形」的對話討論中。巴特曼相關的話題延伸出「觀看身體」所隱含的暴力,從外在批判,反映出個體回應社會聲音的內在焦躁。後者則將身體的改變作為一種政治性主張,也被劇中對話的二人給予一個「整型是展現自身對於『美』的想像」的結論。然而,兩者最終都導向了相似的極端立場:當被視為奇觀的身體可以被消費觀賞、而身體的改造又被視為對美感的主張時,劇作似乎同時證成了「整形」(私認為,比起化妝、減重、穿搭或醫美都更為極端)在《水水日常》所建構的世界裡,成為無庸置疑的「變漂亮」選項。
從消費主義社會激起的廣告與購物慾望、以貶低顧客自信為策略的整形推銷、社群媒體上不友善的批判生態,到家長對子女外貌的苛責,《水水日常》將種種社會現象併置於舞台。資本社會透過強調匱乏來製造消費慾望,內化的審美標準又使群體之間彼此監視,這正是「容貌焦慮」的重要根源。而個體所想像的他人視線與社群媒體中的無形評價,則進一步加深了身心壓力。
然而,當劇本將「容貌焦慮」的範圍擴及氣味(無法以外貌勾引目盲的王子就以香氣)、甚或「基進女性主義者」對於「服美役」的批判(不打扮、不約會作為一種主張)等層面時,筆者不禁與劇中一景的母親角色出現了類似的懷疑:「容貌焦慮」是否也只成為一種過於寬泛而未能加以定義的標籤?即便個體經驗上絕對有著不少差異,不過「整形」在劇中出現的頻率,讓人不禁思考:當今整形手術真已蔚為「日常」嗎?戀人分手時,第一個對於關係的提問竟是懷疑自己的容貌不符對方喜好,願以整形改變;近劇末,一段講述父子因整形而難以相認,使兒子渴望恢復自己原本容貌的場景,是全劇少數情緒濃烈之處。這使筆者懷疑:這樣的極端元素,是否真實對應到普羅大眾的容貌焦慮?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換景多以直接燈暗、燈亮的方式切換,時而能看見演員在角色與走位間的轉換過程,並不斷地創造出疏離的效果,使觀眾在觀賞時不斷地出現反思的空檔。這樣的疏離或許則剛好呼應了當代人面對他者處境的陌異體感:對於自身肉體形象的懷疑是如此個體性的掙扎,身體感知與內心焦慮實屬個人情感,也許是再怎麼與他人傳達,也無法真正與彼此靠近的議題。
最終,《水水日常》結在內心大哉問般的對白:「因為我看得見你,所以你存在。」「若你不再問,那代表你確定你存在,或是你再也不在乎你存不存在。」所有的道具與服裝被演員移動至上舞台側敞開的後台,背光使演員們成為剪影搭配詩意的台詞,表達對於外在的糾結,其實更多源自個體內在存有的焦慮。甫看完這三十幾個片段場景的觀眾似乎也成了在「人類動物園」中觀賞莎拉巴特曼的觀眾,留存一種觀賞完奇觀場景的哀傷餘韻。而其最終指向的,也許不只是「變好看」的焦慮,更是「如何看見表象內裡的自己」的焦慮。
《水水日常》
演出|若女子劇團
時間|2025/10/25 14:3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藝文中心 遊心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