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無人地帶冥思人類:《出處:少年器》與《跟著水往低處流吧》
11月
06
2025
出處:少年器(黎偉翰提供╱攝影許庭禎)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次瀏覽

文 林乃文(2025年度駐站評論人)

德國作曲家郭貝爾(Heiner Goebbels)曾在2010台北藝術節中,帶來一部號稱「無人演出」的劇場——靈感來自十九世紀奧地利作家阿達伯特・史迪夫特(Adalbert Stifter, 1805-1868)的自然生態文學的《史迪夫特的事物》(Stifters Dinge)——舞台座落台北建國啤酒工廠,猶如一座巨大精密的機械裝置,只見雨滴滑落、霧氣瀰漫、石頭滾動,五架無人鋼琴自動演奏,文本故事和表演人類皆缺席,逼使觀眾回歸單純的聆聽。

十五年後,我在臺北城西大稻埕街區和城南寶藏巖藝術村,參與了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二者氣質迥異,但環境皆渾然天成,表演者翩翩然引導觀眾漫遊,絕非寂靜無人,卻令我想起郭貝爾創造的無人地帶:人不再是對話主體的劇場,已自然而然來到,不再需要人工刻意製造;這是否是後人類時代劇場將至的先鋒信號之一?

《出處:少年器》從去年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的「明日藝人」原創舞蹈競賽中脫穎而出,成為本屆藝術節的售票節目。主創者黎偉翰曾為林文中舞團、雲門二舞者;共同表演創作者施姵君、廖錦婷、陳珮榕,同樣具備舞蹈科班出身、曾任專業舞團舞者、繼而成為獨立藝術工作者的經歷。他們在《出處:少年器》中的角色,絕非展示高超身體技巧的舞蹈員或思想概念象徵的表達者,而像是成色不同的人體感受器,與旁觀的漫步者共同置身在天黑之後、商家紛紛打烊的大稻埕商街中——這個商街區已有百年歷史,老建築與新內容並陳為其特色。

出處:少年器(黎偉翰提供╱攝影許庭禎)

傍晚七點半,商業熱氣已消退,食物氣味猶殘存,街燈、車燈和騎樓頂的白光燈,開始有了巨大存在感,四名穿著透明雨衣白色內搭的人形體,堆疊出現在永樂市場停車道入口,鐵門已拉下,自然而然形成一種無人地帶。地燈從裝貨塑膠籃中打出格柵光,另一顆燈和音響播放器一起隨表演者遊走。人體雕像瓦解後,四人如水流動,或二或一,呼吸,走路,或躺或蹲,越過樹叢,徘徊溝邊,蜷曲於柏油路上,卸除表演性,像不斷吸收環境的訊號的單純接受器,並以身體釋放,當下,「我」恍如介質,但「我」也因此而存在。

或許因呼應去年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的主題:「AI CAN'T DO」(AI不能的),有限的物件——鋁製A梯和、方型高腳凳、折疊條凳——發出冷灰金屬質感,但它們彷彿與舞者結成接觸即興的伴侶,分不清誰被誰給定義,人的創造物與人自身,失去主客關係,共同形構畫面。走入迪化街三樓的大樂房,養生膠膜和白紙鋪出同樣冷而淡漠的色調,吊在空中的長燈管也加入敘事,音樂低限猶如為了襯托緘默而存在,有時乾脆安靜裸退。不像語言敘事具有明確的指向性,這樣的身體敘事,因此擺脫定義的局限,像開放的象徵系統,由每一個同時在場的人,各自完成體驗與解讀。這或許這正是AI無法複製的部分:無法被數據化的感受,相當接近於「活著」的體驗——這可能才是人類特有的部分,同時也是極為有限性的存在——脆弱、短暫,無法以語言形容,僅能以身體存取,然後消隱於意識底部。

跟著水往低處流吧(天團提供╱攝影關立衡)

遊走於新店溪畔、公館與永和交界的寶藏巖的《跟著水往低處流吧》,則是一場城市邊緣的日光漫遊。寶藏巖的天然地貌與家屋聚落,由於歷史因素,構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斷面:平房依山傍水而建,道路蜿蜒曲折,處處階梯;迎風面則向著連接城市的高架橋,與河面傳上來的濕潤水氣。

漫遊時間從午後開始,一人一樹的臥式冥想,一顆石頭從樹頂懸垂下來,佔據仰天視野。漸漸當時間感消失、潛入宇宙洪荒之際,冥想結束,眾人起身行卸下縛石,聽著看不見的鼓聲前進,拾級而上,蜿蜒於步道,直到半山腰的廣場停步;只見奇裝異人如祭司,指示眾人堆疊石頭,撒豆於地,如宗教的灑淨儀式,並抄起招魂幡般的長樹枝,上面掛滿白瓷湯匙,發出異常清脆的器響。不料眾人隨即被引導進屋,在一卷長布上以石推筆,留下石頭的塗痕,然後繼續下半段走向低處的漫遊。

眾行者走到河岸邊,視野豁然開朗,漫遊行經村裡人菜園雞圃,來到紫色煙斗花盛開的涼亭邊,一個遊藝隊伍已蓄勢待發,蚌殼精和跑旱船,色彩繽紛造型童趣,在小喇叭和鼓聲伴奏,一路過橋;有如黑澤明電影《夢》中森林裡狐狸娶親的秘密隊伍;又像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電影中的怪奇馬戲團,天馬行空、驚奇歡樂、浪漫天真,充滿超現實色彩。

跟著水往低處流吧(天團提供╱攝影關立衡)

由柯德峰、高琇慧創立於2015年的天團,其作品以多樣性、非正規、溢出定義的表現形式著稱,難以定義。只見遊藝表演團過橋之後,把觀眾留在此岸,他們則在對岸萬盛溪注入新店溪的寬闊草地上,翩然起舞,魚龍蚌戲,連同原本在溪邊釣魚的人也一併融入,消泯現實與想像的邊界,彷彿夢境成真,展現出一種「藝」的純粹美好。

這種席捲感官、情緒、感受的全身性體驗,純粹到令人不可思議,令人忘言。起自一趟從樹根、石塊、土壤,終於水澤的遞進式諦聽,與自然同行,再以恣意的喧歡色藝,穿破自然與人類交界,抵達一個新平衡點——奇觀異色,不問源由,純粹體驗,以及情感高峰——只因活在當下此刻,才得以有此體驗,令人不由得想起「活著」的初衷。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跟著水往低處流吧》

演出|天團
時間|2025/10/26 14:30
地點|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水岸廣場(集合地點)

《出處:少年器》

演出|黎偉翰
時間|2025/10/25 19:30
地點|MiT(Music in Time)即時享樂數位音樂中心(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34-1號3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