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暗夜,還有明日——《祭典・馬克白》
11月
19
2025
祭典・馬克白(身體氣象館提供/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7次瀏覽

文 張宗坤(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由王墨林導演、鄭尹真及楊奇殷分別主演的「莎士比亞戲劇單人表演系列」,既以莎劇新編試煉演員如何以己身容納社會批判,顯影權力之抽象;更彰顯表演藝術的表現力,亦能提供具體且豐富的政治語言【1】。今年由白大鉉(백대현)帶來的《祭典・馬克白》,不止宣示系列的回歸、延續對演員的試煉,正題更在:相對於系列前作,本作究竟透過表演,添增了什麼樣對權力的關切和批判?

權力有兩種感性:一種傲然直至癲狂,一種淡然歸於平靜。我們往往將兩個面貌拆分對待:以為權力者只獨佔一端,或者只獨一端稱得上是權力者——恰如邪與正、男與女、極權與民主,或是,劇中的馬克白與馬克白夫人。面貌萬千的荒野女巫捎來訊息,奔相走告馬克白將加冕為王。彼時的馬克白方從鋼盆中起身,如受洗的初生嬰孩緩搖鈴鼓,不斷自問成王的報信。從「可以成為」、「我會成為」到「我已經是」,竄得的大權越篤定,恐懼越是油然而生。

當狂躁的預感侵蝕胸膛,馬克白夫人接手敘事者的位份,這也是她在劇中唯一一次的登場。馬克白與馬克白夫人究竟是權謀的聯姻,抑或共用身軀的孿生人格,難以確知。只知,王權向來追求血脈綿延,僭主亦不在論外。此刻的馬克白夫人卻挺然敲鑼,冷酷宣告孩子與孺慕終將消滅。權力傾向自我保存,終極的「保存」卻也意味著手刃子嗣、斬斷繼承,讓自我成為操持權力的最後一代:讓絕滅與永生雙雙成為特權,不論何者,都將歸諸那有權的自我。

祭典・馬克白(身體氣象館提供/攝影許斌)

權力之易於傾覆,只因其本就內蘊毀滅之種:既要化奪權的每一個對手為虀粉,也傲然、兀自向敗亡走去。權力者必得身處萬物的外部,必得挑釁所謂「存在」的概念。白大鉉的演出懸於這鋼索之上,自在且細膩地切換語調、姿態,以肉身將對立的兩極涵括在內,挑戰這存在既不存在的弔詭。憑藉他忽而癲狂、忽而沉著的身影,我們方得認識權力製造出的無分際地帶,認得兩種臉孔、兩種形象、兩種情緒,不過構成同一隻巨獸的兩面。

王權之重,光在想像中佔有就讓馬克白止不住顫巍。出於亢奮或戰慄,幻視下所見一切盡沾染血紅,囁嚅中只聽得一「血」字。殺戮的本能催促他去征討、去收割。爛熟果實中噴湧而出的血色,是權力欲在頭顱與腦漿中的內爆,也是對草芥般萬民的屠戮。他的自我看似消融於民眾之間,卻也是以消滅民眾作為消滅自我的替代物。自我消融的譫妄中,權力不需目視即無所不在。眼皮早已失去功能,手握權力者如頭頂懸劍,更不配擁有安穩的睡眠。

但眼皮也是虛與實的交界。我們轉瞬神離幻想中的王宮,低淺的水窪被幻視為乾渴的荒漠。這段路先知走過,因暴行而被迫離開加薩的巴勒斯坦人民也走過,在錦南路上抵禦警察的光州人民也走過。如此的組合多少讓人困惑——不只是因為原劇本《馬克白》的政治諷刺與現實暴力,也是在光州與巴勒斯坦之間,存有巨大的構造與型態差異,卻似乎被簡單地略去——唯不能否認,兩者皆是受暴的遺跡:在這些場址,歷史或現實盡是暗夜。若非手電筒微光的觸探、那水窪上的道道漣漪,民眾的在場根本不得見聞,輕得任風沙抹去。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他至此也漸漸褪去表演,或者說,遁入既非表演、又不現實的夾縫中,剝除一切身份與認同,成為身在這之間的空白、一位走著、走著,還會繼續演出下去的「演員」。

祭典・馬克白(身體氣象館提供/攝影許斌)

不論是楊奇殷的《王子・哈姆雷特》、鄭尹真的《母親・李爾王》,都曾短暫觸摸這種混沌不分的狀態。只是,每個人所跨越的境界並不相同,批判從而指向不同的權力維度。鄭尹真以榻榻米的方寸之地,在清晰的幕次中,她依次走過劇本中的要角(李爾王之女、李爾王)與缺位(李爾王之妻),通達重疊著自我與母系的「我」,一一收納與舒展女性被歷史消去的身影。楊奇殷則在廢土之上的鋼索,一邊對抗重力、一面勉強發聲。癲狂的王子宛若即將自人間垂落地獄,《哈姆雷特》中的人物關係被一一玷污,但這混亂卻也暗示著是非的倒錯,從而抨擊了抗爭者的自滿。換言之,《母親・李爾王》召喚了失語者,《王子・哈姆雷特》置疑了抗爭者,而《祭典・馬克白》,則是直指著權力者。

回溯戲劇在西方的淵源,起自對酒神的敬拜。放下角色也放下自我的「演員」,正如評論人謝鎮逸所說,是以自我的肉身獻祭,抵禦宛如流放的孤獨【2】。這「演員」正是這舞台的祭品,壯烈地照亮暗夜前路。只是這「演員」的犧牲,並非城邦的共決、更非主權者的聖斷,而是背負著劇組與觀眾的祝福和期待,在良知驅使下的自主行動。他將以行走之持續、表演之持續,抗擊權力之常存。在眾人見證之下,那黑盒子裡的漫長苦行,也於是將能走向更遠的明日。


注解

1、 張宗坤,2021/05/07,〈政治語言的湮滅與重鑄《母親.李爾王》、《王子・哈姆雷特》〉

2、謝鎮逸,2025/11/06,〈以血肉獻祭的當代戰爭:《祭典.馬克白》單人表演的孤獨流放〉

《祭典・馬克白》

演出|身體氣象館
時間|2025/10/26 15: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