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x227.jpg)
以「返鄉者」作為方法,進行與當地人合作的在地創作,看來頗具趨勢。在《頓物》及《樂土》裡可以發現,返鄉者人設建構,當地與外來表演者情節佈局,角色與觀眾互動關係及觀看家鄉的角度⋯⋯(楊智翔)
以「返鄉者」作為方法,進行與當地人合作的在地創作,看來頗具趨勢。在《頓物》及《樂土》裡可以發現,返鄉者人設建構,當地與外來表演者情節佈局,角色與觀眾互動關係及觀看家鄉的角度⋯⋯(楊智翔)
《半島來跳舞》有廣場舞也有現代舞的基因,但當其被舞出的那一刻,足以使人感動十足的絕非它的由來,而是人們藉此能憶起珍貴的過去,並從中經驗到富含生命力的將來。(楊智翔)
「大家好,我們是小事製作,我們是一個舞團。」藝術總監楊乃璇一句柔緩、肯定的開場介紹語後,表演者張堅豪獨自輕唱起〈她來聽我的演唱會〉一曲,表示前幾天夢裡,他就是歌王張學友。(楊智翔)
而當進入「溫」的提問情境,衍生的問題,似乎正是答案本身。提問,好似已踩在有個可以想像的既定未來因而發聲;然而,這個未來屬於誰?未來如何而來?或者更應該問:提問未來的空間,究竟在哪裡?天還沒亮,一片混沌,答案可能就在那裡,也不在那裡吧。(楊智翔)
《他們》帶來的影響力,或許不單單只是這幾場演出便可說盡,來自服務業、教育、家庭、藝文、設計、工程與研究背景,甚至從行政工作退休的表演者們,經驗身體的方式已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這些經驗很可能在演後,透過他們潛移默化至舞臺以外的各個領域。(楊智翔)
關於島嶼如何形成、人與環境如何互動與依存的生命哲思。歌詞中的「島嶼」即是臺灣。編舞家董桂汝創作期間曾聽聞這則傳說,便試圖將傳說的意象轉化到肢體創作上,並連結尋根、回溯內心依歸的意念。於是,分隔為山林、海洋兩場演出的《海洋》便從此引子展開⋯⋯(楊智翔)
《新竹》作為一個工作坊呈現的演出,也許如前述的角度看待過於嚴苛,但就筆者過去觀看系列其他節目的經驗,記憶裡深深感受到一如本劇節目單所謂「挖掘過去、理解現在、想像未來」的企圖心與可能性,⋯⋯(楊智翔)
藝穗節在臺灣,各地已有截然不同的樣貌出現。《轉來貓貍寮》作為第一屆「苗栗店仔藝穗節」第一檔節目,自有其窺探苗栗藝穗節如何定位的重要位置。(楊智翔)
以桃園在地非制式劇場空間、生活空間為出發的「藝術綠洲創作計畫」,今年邁入第四年,與2018年自鐵玫瑰劇場(桃園展演中心)擴大辦理的「桃園鐵玫瑰藝術節」邀演節目,每年皆共同於秋冬季一連幾週密集推出。值得注意的是⋯⋯(楊智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