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交的天命往耳順之路──TSO大師系列《殷巴爾與角野隼斗》
6月
05
2024
殷巴爾與角野隼斗(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由音樂總監殷巴爾掌舵,並邀請在蕭邦大賽獲獎、接連來台皆造成票房旋風的網紅鋼琴家角也隼斗聯手演出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搭配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來慶祝五十五週年團慶,這場音樂會無論是演出者、曲目都是一時之選,加上樂團團慶的好兆頭,啟售之後一票難求。

蕭邦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樂團聲部間,尤其弦樂的高低音聲部音量略顯不平均,殷巴爾不羈地帶領樂團,讓每句樂句的收尾也顯得不夠完美,但木管與弦樂的音色卻有很好的融合搭配。角也的鋼琴獨奏進場之後,顯得樂團與獨奏相互襯托得有些尷尬有些硬,筆者也覺得鋼琴連續的八度高音,音樂並不能流暢地畫圓,樂團與獨奏家也沒能理想地貼合,筆者在現場,感受樂團成員給予音樂,總在指揮的指示與聆聽獨奏家之間猶豫,樂團與獨奏家再相互影響,使得音樂無法很自然地被呈現出來。而角也在呈現蕭邦漫長的樂句,尤其是如同花腔歌詠的小音符,更是顯得綁手綁腳,然而當角也隼斗單獨演奏沒有樂團,或是樂團單獨演奏時,音樂便能瞬間回歸流暢,頗為可惜。第二樂章巴松管的優秀的獨奏片段,令筆者印象深刻,聲部之間音色的融合度更高,彼此之間的歌唱性也有更好的表現,尤其在樂章末段的過門獨奏後,樂團鑽入其中,並完美收尾,讓舞台上能呈現出完美的音樂時刻。承襲了第二樂章的成功,角也也在第三樂章中表現了比先前更明顯的力度變化,整體的音樂呈現也更為灑脫。安可曲角也隼斗呈現了自己改編的生日快樂歌,角也在這人人皆曉的旋律上,展現了自己音樂處理的靈動與輝煌,並且在音樂張力與緊湊度皆有靈活的變化,音樂如同潮水,看似消退後的全速前進,讓聽眾毫不吝嗇地給予滿堂喝采。

誠實地說,筆者在台灣曾經刻意錯過數次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的演出,只因這部作品除了是作者心中最喜愛的交響作品之一,同時筆者是藉由柏林、維也納等天團的現場演出進入布魯克納的宇宙,深曉演出的指揮與樂團如果沒有將黑洞之門打開的能力,聽眾只會將這部神曲誤認為零碎冗長的窘作,這次是否要聆聽北市交的布魯克納,說實話也是猶豫許久,但好險演出並沒有讓筆者失望,甚至可以算是筆者聽過北市交最好的一次演出。


殷巴爾與角野隼斗(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第一樂章開始不久,樂團便昭示了自己全開的火力可以有多少,下半場的音樂會團員幾乎沒有技術上的失誤,詮釋上殷巴爾整體採用偏快的速度來演繹,甚至有時聽起來已像是完全另一首曲子,當力度為強時,音樂一句接一句地聽起來非常緊湊,但當力度減弱,會覺得略少一絲方向感。而樂團音色上,整體非常相互融合,唯獨高低音銅管之間的比例仍不是最理想,並且有些直硬,低音銅管的起音與換音也不夠細膩(但世界上能要求奏出彈性音色的銅管樂手一直是鳳毛麟角),但下半場數處強音收尾,北市交甚至展現了幾分德國樂團的堂皇音色,讓筆者相當驚艷。

本應是透過同樣音型慢慢堆疊至高峰的第二樂章,在殷巴爾的飆車處理下,音樂因快速產生的緊湊感取代了緩慢下刻意演奏出的濃郁,但在成百上千次的累積之下,當鈸聲響起之時,筆者還是渾身雞皮疙瘩。第三樂章的詼諧曲對於筆者而言,樂團整體演奏稍微緊繃不自在,同一動機不斷出現,從單一聲部到全體,卻少了一些由小見大的過程。第四樂章弦樂展現了相當舒服的音色,木管與華格納號,皆有值得誇讚的表現,音樂也同樣保持高度的緊湊度,樂團也用漂亮且和諧的音色展現出燦爛的光彩結尾。

十年之前或許誰也沒想過,一位從歐洲邀請來的「馬勒專家」,會成為這個樂團的繼任總監、並且帶給台灣很完整的馬勒、布魯克納、蕭斯塔高維奇系列,筆者也見證了樂團在其中的成長與改變,然而樂團管理者也應持續保持遠見,思考再十年之後樂團該成為什麼樣子?誰可以來掌舵完成這項任務?雖然感受得出來現在北市交對於殷巴爾還是充滿服氣與期待,但一想起大師已經八十八歲高齡,先前也曾經有過不確定是否能繼續領導的紀錄,北市交思考下一步棋切實列為當務之急。

TSO大師系列《殷巴爾與角野隼斗》

演出|指揮:殷巴爾(Eliahu Inbal)、鋼琴:角野隼斗(Hayato Sumino)、台北市立交響樂團
時間|2024/05/18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獨奏音樂會,由於沒有其他樂器的陪伴與襯托,雖演奏上能夠自由地展現,然在樂曲細節與樂段流暢掌控上,與現代作品中難以掌握的演奏技法,對於演奏家的要求更為細緻;而高木綾子在此場獨奏音樂會的表現,除將作品完整演繹外,更是在每個音符中展現自我特色,在樂曲演奏的樂音與呼吸間,都令人流連忘返,回味十足。
6月
07
2024
這些熟悉的樂曲片段雖平凡,卻抹去了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的隔閡,使所有人都被音樂家們強大的室內樂磁場所震懾和感染,流露出感動。音樂中,均衡的聲部、規律的節拍以及適度的刺激,即使在身體已經疲憊不堪的情況下,聽到音樂奏響的瞬間依然如同光芒般閃爍,泛音堆疊出豐富的音質,靈魂的聲響以最美妙的方式呈現,這或許是身為音樂家最幸福的時刻。
6月
07
2024
不論是樂器間彼此模仿,或是強調自身特質的行為,都為音樂賦予了各種不同的個性。在庫勞(F. Kuhlau)的《給雙長笛與鋼琴的三重奏,作品119號,第一樂章》(Trio for 2 Flutes & Piano, op.119, 1st mov.)中,三位音樂家把每一顆音符都雕琢得像圓潤的珍珠一樣,當它們碰撞在一起時,彷彿激起了清脆悅耳的對話。
6月
06
2024
應該說,臺灣作為沒有古樂學院或科系的非西方國度,也作為吸收外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它方,我們的角色本就是、也應是廣納不同風格及特色的演奏家,進而彰顯展現其中的多元性。並且,這個多元性本身,正是古樂在臺灣的絕佳利器。至於在每個演奏會的當下,這種多重學脈的複合、專業與學習中的並置,藝術性和古樂發展的價值要如何取捨,則是演出方自己要衡量的責任。
5月
15
2024
在特里福諾夫回溯「建築」的過程與材料中,筆者亦深感其演奏缺乏(我更願意理解為不願透露)具備一定個人私密性的情感層面。特里福諾夫固然具備宏觀的詮釋視野、細緻精確的觸鍵,仿若欣賞唱片那樣的無瑕,但我更願意相信那些引人共感的幽微情緒,儘管那未必完美,總能勾人心弦。
5月
15
2024
在打開耳朵聆聽、試探的過程中,激發出能與夥伴相融的音色,便是邁向合作的一步。舒曼《詩人之戀,作品48》藉由男中音趙方豪清晰的咬字及語氣,巧妙地運用情感,將音樂帶入高漲的情緒,為這個角色賦予了靈魂。他與程伊萱兩人對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鋼琴家通過樂器所產生的不同聲響和觸鍵力度,呈現了主角在十六首小曲中面對真愛、從狂喜到冷漠甚至失去愛的過程。
5月
14
2024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