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豐富的歌謠展演,同在共好的旅/居日常──《2022半島歌謠祭》
11月
22
2022
半島歌謠祭提供/攝影:邱家驊、林科呈、朱靖閎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8次瀏覽

今年仲夏,筆者偶然於恆春北門廣場旁邊留宿一宿,得知「半島歌謠祭」將於秋天舉辦於此蘊含歷史感的場地。活動當日下午參加古城螢光導覽時,先是再次複習古城歷史(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為防禦排灣族人而建城);也進一步了解馬卡道人從鳳山前來,與排灣族人以牛換地,在此落地生根的遷移與奮鬥史。到了白天與黑夜交接,旅人與居民相偕遊逛的魔幻時刻,在民謠大賽音樂聲與飄揚的桃紅色布條中,則慢慢感到自己與此地的風土有所連結。

滿州民謠──從生態地理與農耕日常,導讀引以為傲的半島風土

今年的半島歌謠祭,古雅質樸的「詩劇場」和聲光炫爛的「世界舞台」分據會場兩邊,安排不同風格與質地的演出。「詩劇場」這邊,筆者觀賞了本地民謠老師帶來的「滿州民謠」。十多分鐘的演出中,主持人的語言與歌謠均縈繞半島特有的閩南語韻味,不急不徐,與月琴、落山風的樂聲與體感,織就出獨特的恆春印象。筆者也發現,此地的閩南語發音與韻律略異於幼時逢年過節,在屏東、台南鄉鎮聽到的閩南語1。但即使語言表達悠長親切,節目則毫不拖泥帶水。

此檔節目以眾人合唱〈思想起〉拉開序幕。中氣十足的合唱隱含細火慢燉的熱情;城牆上投影出七字四句聯的歌詞,「歡迎各位來𨑨迌,阮兮民謠世界無」的開頭,展現歌者對本地歌謠的自豪與對客人的歡迎。「滿州出名佳洛水,奇岩怪石一大堆,國慶鷹鳥上寶貴,全省找毋第二位」則的唱詞則表現出滿州奇石與老鷹翱翔的地理、生態特色。

接續的〈滿州三景〉,聽眾們在旋律更鮮明,節奏更強烈的歌聲、鼓聲、月琴聲中,聽到娓娓道來之「滿州出名佳洛水」、「滿州茶山港口茶」及「滿州民謠十外調」,不同於恆春三寶2的在地風情。「黑薩薩!嘛!黑薩薩」的襯詞結尾,則以特有的節奏帶著旅人,步步進到滿州的生活情境。

接下來兩首獨唱曲,楓港小調或五孔小調都有諸多填詞;兩位老師只是小秀一段;之於不熟悉的聽眾可說是驚喜的相遇。〈楓港小調──駛牛車〉以牛車之速帶聽眾穿越到「古早滿州蚊蟀埔」3,於當今200縣道上「駛牛車」的場景。從主持人介紹及「較早交通真艱苦,車欲物件落船所」的唱詞可知,過往牛車路難行,通勤無比艱辛。〈五孔小調──苦力歌〉則以「雙腳跪落雙手拈,胡蠅蚊蟲著來咬」的鮮明畫面,刻劃過往耕作農地時,蚊蟲叮咬、渾身不適卻須忍耐的情境。主持人也解釋說,五孔小調由四、五句相同的五句詩組成,是為特色之一。

演出最後一曲,合唱的〈打拼的兄弟姊妹〉朝氣十足,月琴、鼓聲營造的行進感,搭配勉勵工作士氣的歌聲與唱詞:「有的耕田來/有的來犁田/有的播稻來/有的種番薯……日日來打拼/年年好豐收」展現農人打拼、各司其職的整體感,更隱含汗水後收穫甘甜的美好瞬間。間奏的HoHaiHeyYan、HoHaiYan等原住民歌謠的襯詞,不只讓收尾更凝聚,也反映不同族群在農業生活中有所交融;雙方關係即使複雜難說,但也不乏美好的記憶。

泰武古謠──傳唱出生命儀禮與日常生活中的綿密情感

滿州民謠之後,在「世界舞台」演出的「泰武古謠傳唱」4,儘管帶來的歌謠不多,但回到日常的清唱《Pu aliu》(送別)卻讓人驚豔。根據歌者介紹,此曲是婚禮當天,女性將往男方家裡前所唱的歌,滿載依依不捨的情感外,飽滿悠長的歌聲也是家人珍重的情意。領唱後,眾人合唱的段落也如歌者介紹,分屬不同聲部,似乎模擬每位家人都給予新娘殷殷叮嚀與滿滿祝福。

接下來的《Iyai》(不要小看我的心)為一首工作歌,不同於滿州民謠唱出工作的艱辛,此曲用於調解工作的勞累。演唱前歌者介紹,這也是過往婦女編織、工作時抒發情緒與心事之歌。雖難以逐字翻譯歌詞的排灣族語,但搭配吉他,千迴百轉、流暢悠長的歌聲仍引人入勝,讓人隨著旋律起伏,直接從音樂來領會族人、婦女對生活與萬物的細膩體察與豐富感受。

探索音樂與異文化的日常──來自澳洲北領地的Caiti Baker

隨著夜色漸深,接著上場的澳洲歌手Caiti Baker及其DJ夥伴Lady Kay,則讓活動從居民向晚談天的日常感,轉變為夜晚旅人持續深度探索的日常。Caiti的音樂有吟遊詩人的自由、探索與豪氣,從其演出的第一首歌《Last Stop》尤可見得。此曲曲風讓人想起美國老鷹樂團的名曲《Hotel Californica》,但Caiti的女聲則更加浪漫,且歌詞內容攸關歌者家鄉——澳洲原住民族居住的北領地。根據歌詞及音樂錄影帶,此地靠海,空曠安靜;而歌中「Would this be her last stop?」的反問,則凸顯唱歌的人渴望深入不同文化情境的無畏與冒險心。

在Caiti演唱的許多曲目中,《slow down》5不僅是希望其丈夫James放慢工作步調而作,也是與「泰武古謠傳唱」等音樂人共同完成;根據歌者,創作期間因為疫情,大家只能透過視訊錄音,因而首次和古謠隊同台便深具意義。曲風上,不同於歌者多數熱情奔放的歌曲,無論女子低吟、韻味沉靜的主旋律:「slow down, take it easy~」或「泰武古謠傳唱」擔當、千迴百轉的副歌6,都展現出女子情感細膩,盼在瞬息萬變的生活中持續保有質感的一面。

漂流出口──以東海岸「美式」搖滾,搭載出空靈又強勁的漂流之旅

來自台東比西里岸、都蘭部落的漂流出口(Outlet Drift)上台時,已近晚上十點。然而,從台下搖滾區的熱鬧程度可見,屬於旅人、青年的漂流之旅才正要開始。漂流出口不僅搖滾曲風鮮明,以阿美語構成的歌詞傳達強烈情緒、情感,還不時有令人驚豔的人聲表現——恍如遁入幻境的唱腔、華麗尾音、彈舌、深長呼喊、戲劇感十足的高音搭配貝斯、鼓等樂器,都使其現場呈現獨樹一幟的空靈,可謂以搖滾曲風搭載出東海岸特有的「美式」漂流之旅。

即使是傍晚聽過的五孔小調,在主唱阿妞以強烈「漂流」風格、明亮聲線搭配鼓聲演繹下,也打開旅人嶄新的想像。由此出發,接著的古調與〈最大的年代〉則「踏出去/我最大的步伐」7,延展出寬闊的道路。曲子後段越來越快的「Ho hi yam 伸出去/Ho hi yam一起離去」也揭示急欲成長與探索的心聲。

然而,隨著演出進行,像是〈沙漠星球〉卻用「Todoh todoh tacowa kako? Malenlenay tacowa kako?」(燒了,燒了,我要往哪裡去?淹了,淹了,我要往哪裡去?)、「Awaay ko foting, ma’icangay ko alo’ Awaay ko mamakaen, away ko sra」(沒有魚,河也乾了。沒有充飢,沒有土地)8的強烈語言,譴責人類破壞大地家園的行徑;壓軸的〈海女〉以拔尖且蕩氣迴腸的歌聲,演繹現當代海女構築家園的困難重重。「I mata iso iraay kako / O fonos kora safilofilo」(你的眼睛裡出現我/拿著番刀揮舞著)的唱詞飄渺帶著殺氣,如同神秘的海浪,強勁讓人不敢逼視。

在這有月色的晚上,從傍晚月琴伴奏的恆春古謠、排灣族古調,到深夜紐澳音樂人、阿美族樂團等多元族群的演出中,感受歌謠祭豐富多元的(女性)音樂展演之餘,也領悟到參與活動的意義,不僅在於持續挖掘、爬梳音樂藝文的內涵與風潮;在地居民如何藉此大型活動更加凝聚,外來旅人如何藉由深度藝文之旅,培養更多元廣袤的觀演/觀光喜好,進而促進地方觀光與在地文化的共好等,其實都是值得我們共同深入的切身課題。


註解:

  1. 根據洪惟仁〈高屏地區的語言〉文末的附表,將屏東、台南地區的閩南語歸類為漳州腔、泉州腔之外的混和腔。
  2. 恆春三寶為:洋蔥、落山風、瓊麻。
  3. 滿州位於恆春鎮東北方,古地名「蚊蟀」,由排灣語的Vangecul,以閩南語音譯而來。1920年被日本人易名為「滿州」。
  4. 前身為泰武國小的查馬克.法拉屋樂(1979-2021)老師組成之「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
  5. 歌曲連結。
  6. 此段排灣族語歌詞為:Yiyiqayi lja / Saka tisun na alulem na qayinalayiyina / Ljemivi tja nuamen qayinalayiyina (我的心神因你的言語而波動。)
  7. 摘錄自〈最大的年代〉歌詞。
  8. 摘錄自〈沙漠星球〉歌詞。

《2022半島歌謠祭》

演出|半島歌謠祭團隊
時間|2022/10/14
地點|屏東縣恆春鎮北門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