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豐富的歌謠展演,同在共好的旅/居日常──《2022半島歌謠祭》
11月
22
2022
半島歌謠祭提供/攝影:邱家驊、林科呈、朱靖閎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7次瀏覽

今年仲夏,筆者偶然於恆春北門廣場旁邊留宿一宿,得知「半島歌謠祭」將於秋天舉辦於此蘊含歷史感的場地。活動當日下午參加古城螢光導覽時,先是再次複習古城歷史(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為防禦排灣族人而建城);也進一步了解馬卡道人從鳳山前來,與排灣族人以牛換地,在此落地生根的遷移與奮鬥史。到了白天與黑夜交接,旅人與居民相偕遊逛的魔幻時刻,在民謠大賽音樂聲與飄揚的桃紅色布條中,則慢慢感到自己與此地的風土有所連結。

滿州民謠──從生態地理與農耕日常,導讀引以為傲的半島風土

今年的半島歌謠祭,古雅質樸的「詩劇場」和聲光炫爛的「世界舞台」分據會場兩邊,安排不同風格與質地的演出。「詩劇場」這邊,筆者觀賞了本地民謠老師帶來的「滿州民謠」。十多分鐘的演出中,主持人的語言與歌謠均縈繞半島特有的閩南語韻味,不急不徐,與月琴、落山風的樂聲與體感,織就出獨特的恆春印象。筆者也發現,此地的閩南語發音與韻律略異於幼時逢年過節,在屏東、台南鄉鎮聽到的閩南語1。但即使語言表達悠長親切,節目則毫不拖泥帶水。

此檔節目以眾人合唱〈思想起〉拉開序幕。中氣十足的合唱隱含細火慢燉的熱情;城牆上投影出七字四句聯的歌詞,「歡迎各位來𨑨迌,阮兮民謠世界無」的開頭,展現歌者對本地歌謠的自豪與對客人的歡迎。「滿州出名佳洛水,奇岩怪石一大堆,國慶鷹鳥上寶貴,全省找毋第二位」則的唱詞則表現出滿州奇石與老鷹翱翔的地理、生態特色。

接續的〈滿州三景〉,聽眾們在旋律更鮮明,節奏更強烈的歌聲、鼓聲、月琴聲中,聽到娓娓道來之「滿州出名佳洛水」、「滿州茶山港口茶」及「滿州民謠十外調」,不同於恆春三寶2的在地風情。「黑薩薩!嘛!黑薩薩」的襯詞結尾,則以特有的節奏帶著旅人,步步進到滿州的生活情境。

接下來兩首獨唱曲,楓港小調或五孔小調都有諸多填詞;兩位老師只是小秀一段;之於不熟悉的聽眾可說是驚喜的相遇。〈楓港小調──駛牛車〉以牛車之速帶聽眾穿越到「古早滿州蚊蟀埔」3,於當今200縣道上「駛牛車」的場景。從主持人介紹及「較早交通真艱苦,車欲物件落船所」的唱詞可知,過往牛車路難行,通勤無比艱辛。〈五孔小調──苦力歌〉則以「雙腳跪落雙手拈,胡蠅蚊蟲著來咬」的鮮明畫面,刻劃過往耕作農地時,蚊蟲叮咬、渾身不適卻須忍耐的情境。主持人也解釋說,五孔小調由四、五句相同的五句詩組成,是為特色之一。

演出最後一曲,合唱的〈打拼的兄弟姊妹〉朝氣十足,月琴、鼓聲營造的行進感,搭配勉勵工作士氣的歌聲與唱詞:「有的耕田來/有的來犁田/有的播稻來/有的種番薯……日日來打拼/年年好豐收」展現農人打拼、各司其職的整體感,更隱含汗水後收穫甘甜的美好瞬間。間奏的HoHaiHeyYan、HoHaiYan等原住民歌謠的襯詞,不只讓收尾更凝聚,也反映不同族群在農業生活中有所交融;雙方關係即使複雜難說,但也不乏美好的記憶。

泰武古謠──傳唱出生命儀禮與日常生活中的綿密情感

滿州民謠之後,在「世界舞台」演出的「泰武古謠傳唱」4,儘管帶來的歌謠不多,但回到日常的清唱《Pu aliu》(送別)卻讓人驚豔。根據歌者介紹,此曲是婚禮當天,女性將往男方家裡前所唱的歌,滿載依依不捨的情感外,飽滿悠長的歌聲也是家人珍重的情意。領唱後,眾人合唱的段落也如歌者介紹,分屬不同聲部,似乎模擬每位家人都給予新娘殷殷叮嚀與滿滿祝福。

接下來的《Iyai》(不要小看我的心)為一首工作歌,不同於滿州民謠唱出工作的艱辛,此曲用於調解工作的勞累。演唱前歌者介紹,這也是過往婦女編織、工作時抒發情緒與心事之歌。雖難以逐字翻譯歌詞的排灣族語,但搭配吉他,千迴百轉、流暢悠長的歌聲仍引人入勝,讓人隨著旋律起伏,直接從音樂來領會族人、婦女對生活與萬物的細膩體察與豐富感受。

探索音樂與異文化的日常──來自澳洲北領地的Caiti Baker

隨著夜色漸深,接著上場的澳洲歌手Caiti Baker及其DJ夥伴Lady Kay,則讓活動從居民向晚談天的日常感,轉變為夜晚旅人持續深度探索的日常。Caiti的音樂有吟遊詩人的自由、探索與豪氣,從其演出的第一首歌《Last Stop》尤可見得。此曲曲風讓人想起美國老鷹樂團的名曲《Hotel Californica》,但Caiti的女聲則更加浪漫,且歌詞內容攸關歌者家鄉——澳洲原住民族居住的北領地。根據歌詞及音樂錄影帶,此地靠海,空曠安靜;而歌中「Would this be her last stop?」的反問,則凸顯唱歌的人渴望深入不同文化情境的無畏與冒險心。

在Caiti演唱的許多曲目中,《slow down》5不僅是希望其丈夫James放慢工作步調而作,也是與「泰武古謠傳唱」等音樂人共同完成;根據歌者,創作期間因為疫情,大家只能透過視訊錄音,因而首次和古謠隊同台便深具意義。曲風上,不同於歌者多數熱情奔放的歌曲,無論女子低吟、韻味沉靜的主旋律:「slow down, take it easy~」或「泰武古謠傳唱」擔當、千迴百轉的副歌6,都展現出女子情感細膩,盼在瞬息萬變的生活中持續保有質感的一面。

漂流出口──以東海岸「美式」搖滾,搭載出空靈又強勁的漂流之旅

來自台東比西里岸、都蘭部落的漂流出口(Outlet Drift)上台時,已近晚上十點。然而,從台下搖滾區的熱鬧程度可見,屬於旅人、青年的漂流之旅才正要開始。漂流出口不僅搖滾曲風鮮明,以阿美語構成的歌詞傳達強烈情緒、情感,還不時有令人驚豔的人聲表現——恍如遁入幻境的唱腔、華麗尾音、彈舌、深長呼喊、戲劇感十足的高音搭配貝斯、鼓等樂器,都使其現場呈現獨樹一幟的空靈,可謂以搖滾曲風搭載出東海岸特有的「美式」漂流之旅。

即使是傍晚聽過的五孔小調,在主唱阿妞以強烈「漂流」風格、明亮聲線搭配鼓聲演繹下,也打開旅人嶄新的想像。由此出發,接著的古調與〈最大的年代〉則「踏出去/我最大的步伐」7,延展出寬闊的道路。曲子後段越來越快的「Ho hi yam 伸出去/Ho hi yam一起離去」也揭示急欲成長與探索的心聲。

然而,隨著演出進行,像是〈沙漠星球〉卻用「Todoh todoh tacowa kako? Malenlenay tacowa kako?」(燒了,燒了,我要往哪裡去?淹了,淹了,我要往哪裡去?)、「Awaay ko foting, ma’icangay ko alo’ Awaay ko mamakaen, away ko sra」(沒有魚,河也乾了。沒有充飢,沒有土地)8的強烈語言,譴責人類破壞大地家園的行徑;壓軸的〈海女〉以拔尖且蕩氣迴腸的歌聲,演繹現當代海女構築家園的困難重重。「I mata iso iraay kako / O fonos kora safilofilo」(你的眼睛裡出現我/拿著番刀揮舞著)的唱詞飄渺帶著殺氣,如同神秘的海浪,強勁讓人不敢逼視。

在這有月色的晚上,從傍晚月琴伴奏的恆春古謠、排灣族古調,到深夜紐澳音樂人、阿美族樂團等多元族群的演出中,感受歌謠祭豐富多元的(女性)音樂展演之餘,也領悟到參與活動的意義,不僅在於持續挖掘、爬梳音樂藝文的內涵與風潮;在地居民如何藉此大型活動更加凝聚,外來旅人如何藉由深度藝文之旅,培養更多元廣袤的觀演/觀光喜好,進而促進地方觀光與在地文化的共好等,其實都是值得我們共同深入的切身課題。


註解:

  1. 根據洪惟仁〈高屏地區的語言〉文末的附表,將屏東、台南地區的閩南語歸類為漳州腔、泉州腔之外的混和腔。
  2. 恆春三寶為:洋蔥、落山風、瓊麻。
  3. 滿州位於恆春鎮東北方,古地名「蚊蟀」,由排灣語的Vangecul,以閩南語音譯而來。1920年被日本人易名為「滿州」。
  4. 前身為泰武國小的查馬克.法拉屋樂(1979-2021)老師組成之「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
  5. 歌曲連結。
  6. 此段排灣族語歌詞為:Yiyiqayi lja / Saka tisun na alulem na qayinalayiyina / Ljemivi tja nuamen qayinalayiyina (我的心神因你的言語而波動。)
  7. 摘錄自〈最大的年代〉歌詞。
  8. 摘錄自〈沙漠星球〉歌詞。

《2022半島歌謠祭》

演出|半島歌謠祭團隊
時間|2022/10/14
地點|屏東縣恆春鎮北門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