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的音樂劇場《萬聖派對I & J》
12月
01
2014
萬聖派對I & J(NSO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5次瀏覽
陳勁豪(社會人士)

阿雷格西‧伊古德斯曼(Ajeksey Igudesman)和朱鉉基(Hyung-Ki Joo)肯定是現今古典樂界中最知名的搞笑組合,只有第一,沒有之一。他們在Youtube的影片永遠有著超高觀賞率,他們世界巡迴的演出也總是一票難求。

剛進入音樂廳,就可以感覺到今天的觀眾組成相當不一樣。顯然年輕族群多了不少,而且十歲以下的小孩比例應該比過去更多。而且似乎有些觀眾為了配合萬聖節的主題,還做了一些特別打扮,所以看到了一堆小公主,當然也有一些滿臉是血的漂亮女殭屍。演出前的氣氛相當不一樣,全場有著很歡樂的期待感,就是那種演出前音樂廳充滿電流的那種感覺。

星期六的演出,節目單上有著一長串的曲目,不過事實上曲目名稱也只是參考用。索性節目單上也不用放上曲目介紹。而這兩位音樂家的搞笑本性甚至拿到節目單的那一刻就開始為演出暖場。他們兩位的簡歷是我看過的音樂家簡歷中最搞笑的,例如「但他發現同學們不是天才就是神童,讓他不時擔心自己程度太差,會被退學。事實上,他沒被退學,而是被老師及同學們踢來踢去,沒有老師想教他。」(朱鉉基),「伊古德斯曼出生於列寧格勒,從未贏過任何比賽,因為他不曾參賽。」(伊古德斯曼)

演出的內容相當豐富,而且幾乎都是他們自己的創作。最有趣的一首應該是開場的《手機鈴聲交響詩》。這是紐約愛樂的委託創作,起因很顯然是因為2012年紐 約愛樂演出馬勒第九時被手機鈴聲打斷的事件。他們從這個手機鈴聲開始,推出一系列不同作曲家風格的手機鈴聲,有莫扎特、布拉姆斯還有荀白克,之後還把手機鈴聲混入許多經典作品中,但是卻相當沒有突兀的感覺(貝多芬命運第四樂章,德弗乍克新世界,白遼士幻想交響曲,拉威爾波麗路...等等)。某種程度而言,這可以算是向貝里歐(Berio)的《小交響曲》(Sinfonia)第三樂章所作的21世紀搞笑致敬版。我覺得這似乎也是向亨德里希(Peter Heidrich)的《生日快樂變奏曲》致敬。

樂曲中間還有兩人爭相指揮的橋段,當不同人搶到指揮時間,樂團就會馬上演出不同的段落,雖說音樂部份肯定事先設計好寫在樂譜上,但是兩位演出者交替的時間默契的確相當純熟自然,一點也看不出連接的縫隙。

他們另外的特色是把樂曲做混搭。在下半場的《炸豬排配薯條》中,他們把小約翰史特勞斯的《閃電與雷鳴波卡舞曲》改編,把兩首不同風格的曲子編在一起,有時是一個樂句之後,下個樂句換成另一首曲子,有時是把樂團分成兩半,把兩首樂曲同時演出,製造出相當有趣的效果。另外還有把卡普蘭的《阿帕拉契之春》跟理查史特勞斯的《玫瑰騎士圓舞曲》組合起來。他們最後還把老約翰史特勞斯的《拉德茨基進行曲》(Radetzky march)與美國的進行曲之王蘇沙所寫的《永遠的星條旗》(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兩首改編在一起。這種看似不搭的混搭風其實似乎從曲目就可以看出端倪,因為《炸豬排配薯條》"Schnitzel and Fries"中,Schnitzel是奧地利炸豬排,Fries是指薯條,這兩者一個德文,一個英文,似乎也暗示了這些組合。但是這種作法他們也不是第一 個。美國作曲家Charles Ives就試過把不同的樂曲同時演出的效果,只是I &J的「笑果」顯然更勝一籌。

過去Youtube上的知名橋段也轉換身份重新出現在舞台上。例如伊古德斯曼拿著遙控器控制著彈鋼琴的朱鉉基,一下點這個曲子,一下選那個曲子,朱鉉基就隨著每次點曲子而立刻演出那個曲子的知名段落,就像是真的以遙控器隨時切換的感覺。這當然是脫胎於他們兩位與Gidon Kremer合作的小提琴協奏曲版本。

就算是演出正統的音樂會曲目,例如聖桑的《骷髏之舞》,或是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他們也要做出不一樣的感覺。例如在《骷髏之舞》,伊古德斯曼就會全場上下跑來跑去跟觀眾一起互動,最後甚至跑到管風琴的演奏座位去,變成居高臨下的惡魔。相對之下,蕭士塔高維契的協奏曲就因為曲目的跟演奏形式(鋼琴家必須坐著)而少了那麼一些效果。

除了伊古德斯曼跟朱铉基賣力搞笑外,NSO的團員也沒有閒著。除了全團各自穿上奇裝異服外,甚至還有幾位團員要跟著上場演短劇,大家又唱又跳,相當熱鬧。

伊古德斯曼跟朱铉基這個搞笑雙人組的成功肯定不是偶然。他們兩位都是正統音樂學校畢業(曼紐因音樂學院),所以有著相當扎實的古典音樂功底。從他們的演出看來,很多內容例如把Nokia的手機鈴聲以各個作曲家的風格展現出來,或是把看似南轅北轍的古典樂曲混搭組合,的確是要對古典音樂有著深刻了解才有辦法做的出來。同時還要有適合的喜劇橋段,讓整個組合渾然天成。古典音樂的確是有許多歡樂輕鬆的樂曲,不過再怎麼歡樂輕鬆,畢竟還是要正襟危坐的在音樂廳裡聽著演出,演出完畢之後很含蓄的給予掌聲。他們把古典音樂重新包裝組合,變成一個歡樂的音樂劇場,不管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不同愛樂等級的觀 眾都可以歡樂的享受兩小時的演出,這的確是雅俗共賞的好節目。

《萬聖派對I & J》

演出|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14/11/01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
這些曲目固然經典,卻絕不傳統;它奠基於我們熟悉的結構或框架,卻又能讓演奏者如曾增譯專注於各種即興變化、藉此更有創意地重塑風格。作為爵士樂歷史、文化與創新精神的載體,經典曲目不但充滿魅力,更是樂迷們進入即興世界的關鍵。
3月
25
2025
以地方民間樂團發展,南投民族管絃樂團已經是有一定水準,若要挑剔,則必須再將整體實力提升。隨說專業演奏者也並非毫無失誤,但學生的經驗則更顯不足,雖然有許多專業老師們撐場,樂曲並無太大狀況,但回歸到學生獨奏,則不免有破綻。此外,室內音樂會使用擴音容易聲部失衡,在演奏聲響上尚須斟酌。
3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