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之鄉的洄游藝術節——噶瑪蘭小戲節2023《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
10月
12
2023
歡迎來到旅遊勝地(2023噶瑪蘭小戲節提供/攝影王一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9次瀏覽

文 楊禮榕(專案評論人)

豪華套裝輕旅行

「2023噶瑪蘭小戲節」總共包含一齣遊走式劇場匯演、四場校園戲劇工作坊、三場劇場推廣講座和青少年戲劇營。【1】筆者參加的是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以下簡稱《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演出場次是八月二十七日的10:00、13:00、16:00,一日三場,只有一天。林陸傑與拾陸製作的〈年少時光〉,是善用劇場敘事的魔術秀;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的〈知夢〉,是以app為媒介的數位科技漫遊劇場;石頭人製造劇團的〈歡迎來到旅遊勝地〉,則是有熱情導遊的雪隧巴士之戲劇演出。魔術秀、數位漫遊與戲劇演出,串接成了套裝行程。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化失敗為轉機的魔術少年

第一站的〈年少時光〉是林陸傑的單人魔術表演,地點在台階式的高臺上。觀眾近距離俯視表演的每個細節,渴望破解魔術的秘密。密封紙袋中自動破解的魔術方塊、少年賭神般滑順的撲克牌、表演者矇著眼睛卻能和觀眾一起完成棒球塗鴉畫等等魔術。有趣的是,這場魔術秀的戲劇文本,卻是表演者苦澀的青春回憶。喜歡圍棋,下圍棋卻總是輸;喜歡畫畫,卻畫的不怎麼樣。在飽嘗挫敗的迷惘青春後,才在高中遇到魔術,跌跌撞撞直到成為獨當一面的魔術師,並朝向拓展戲劇與魔術共融的創新領域。他盡力嘗試,面對失敗,將挫敗視為轉機,積極尋找下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這場尋找自我的單人魔術,以戲劇敘述結合青春苦澀和魔術技巧。以魔術方塊、撲克牌和棒球等青少年物件,建構出魔術少年在人生意義與魔術技藝上的雙重探索。


年少時光(2023噶瑪蘭小戲節提供/攝影翁得雋)


撿拾台灣記憶的大地漫遊

第二站 〈知夢〉是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以街區劇場APP「Urban baker」為圖像和聲音媒介的無人台語漫遊劇場。從主人翁與閻羅王的對話開始,逐步撿拾起因為失智症而失落的過往。夥伴藏身的神秘建物、躲避警察圍捕的籬笆樹叢、伐木專用的貨運鐵道、人生關卡般的鐵閘、必須喘息一會的板凳、隱身躲藏的拱橋下等等,被賦予故事性的園區角落。再以尋找外送員孫女的契機,把白色恐佈的歷史現場,連結回到當下時空。〈知夢〉透過全台語的聲音文本,將文化工場實際地景,結合白色恐佈雙面諜的複雜歷史與失智症的照護。透過消失的歷史與消失的記憶之雙重隱喻,以漫遊劇場的沈浸感,撿拾失落的台灣記憶。另外,從觀眾手環的顏色推測,〈知夢〉應該還有另外一條故事線。內容為何,令人好奇。


知夢(2023噶瑪蘭小戲節提供/攝影王一樵)


歡迎回家的徒步遊覽車

第三站〈歡迎來到旅遊勝地〉是石頭人製造劇團的雪隧巴士旅遊戲劇。在表演者的引導下,觀眾徒步走過紅燈停、綠燈行的雪隧,坐上隱形觀光遊覽車。在遊覽車卡拉ok的導遊歡唱中,遇見了長期往返宜蘭台北的每週回家少女,以及在追尋自我與家人期望中掙扎,不敢回家的離家少年。這場徒步巴士旅遊最有趣的地方,是充滿矛盾。號稱漂浮巴士,卻徒步而行、席地而坐。標題是歡迎光臨,內容卻滿滿是歸家路途。厭棄「宜蘭是台北後花園」之說,卻選擇旅遊作為戲劇主題。表演氣氛相當歡樂,潛在情緒卻充滿鄉愁的痛。而跑馬燈似的雪隧光景,則是滲透宜蘭青年們血液中,一體兩面的機會與孤獨。


歡迎來到旅遊勝地(2023噶瑪蘭小戲節提供/攝影王一樵)


旅人之鄉的創作者洄游

宜蘭是旅遊之鄉,也是旅人之鄉。宜蘭不只是旅行者愛去的地方,在資訊與文化資源的落差下,許多宜蘭青年長期過著宜蘭和台北的雙重生活,都是頻繁往返家鄉與他地的旅人。而觀光客讓他們的回家之路變得更壅塞、更漫長。

「2023噶瑪蘭小戲節」就是這批洄游的青年戲劇創作者行動力的具體展現。以「戲劇的自我賦權意義」為策展概念,進行展演、講座、工作坊到戲劇營等多種戲劇行動。以「寫給家鄉的情書」的核心精神,展現拓展宜蘭戲劇教育的企圖心,和以戲劇行動叩問社會的氣魄。而《蘭城漂浮巴士》更具體的展現,洄游創作者以兼具組織性和多元性的戲劇匯演,把自己和表演藝術,一起帶回家鄉落地生根的企圖心。

漫遊劇場的旅行樂趣

《蘭城漂浮巴士》是一場愉悅的旅行戲劇。首先,套裝旅行團的匯演模式,創造歡快的觀眾氛圍。其次,在暖陽的午後草地漫遊的觀戲方式,讓筆者獲得久違的放假閒散感。最欣賞的是,三齣戲的展演形式不同,在表現上也有各別的藝術價值。〈年少時光〉在近山、靠海與綠草的蘭陽暖風中,高臺、日照與風力等自然因素,似乎大幅提高魔術的難度。宛如有靈的撲克牌,一離手就失控亂飄。還好,表演者臉上波瀾不驚的自信笑容,有著小覷的魔力。

〈知夢〉作為撿拾台灣記憶的大地漫遊,只有聲音和圖像的數位表現,在觀眾體感上比較清淡。但是,在主題層面拉出從實景到想像,從宜蘭到台灣,從當下到近代史的跨度。讓整體匯演擁有跨域與跨時空的宏觀視野。〈歡迎來到旅遊勝地〉的徒步雪隧行,恰好與〈知夢〉相反。將鄉愁議題反覆深化、縝密思辯,挖掘出隱藏在日常的內在矛盾。〈年少時光〉的藝術家精神、〈知夢〉的數位應用與歷史視野,以及〈歡迎來到旅遊勝地〉的劇場性思辯。共同匯集出表現多元、議題深刻的特色漫遊劇場。

《2023噶瑪蘭小戲節〈知夢〉》

演出|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時間|2023/08/27 13:00
地點|羅東文化工場

《2023噶瑪蘭小戲節〈歡迎來到旅遊勝地〉》

演出|石頭人製造劇團
時間|2023/08/27 13:00
地點|羅東文化工場

《2023噶瑪蘭小戲節〈年少時光〉》

演出|林陸傑、拾陸製作
時間|2023/08/27 13:00
地點|羅東文化工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
劇中孩童對「離婚」給予安慰,但對「殺人犯」卻施以排擠,兩者態度形成強大對比,同時也撐開幾個議題:為何有如此不同的態度?為何只用耳朵去認識他人?父母親的罪過,孩子是否該承接?甚至可以延伸討論媒體識讀。
8月
16
2023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
Guesthouse 演出過的某個場次、每種形式,也如同一間間客房,為未來實體與線上整合的可能性,預留了再訪的空間。(林真宇)
3月
0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