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在地敘事的音樂風貌《宜日立春—同根生專輯首發音樂會》
2月
23
2018
宜日立春(同根生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0次瀏覽
蔡佳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同根生以融合樂團的形式呈現,跨中西的器樂組合,以臺灣風格的音樂內容為基底共同創作。其成員皆來自宜蘭,包含笙(楊智博);柳琴、中阮(林琬婷);擊樂(陳淯歆);低音提琴(鄭皓羽);鋼琴(林喬),「宜日立春」作為其首張同名專輯《同根生》發表音樂會,立春之日於家鄉舉行,時間和空間的選擇可說相當應景。

此場音樂會以「連結」的概念貫穿,經由文史搜索與探究,並與詩人吳緯婷、聲音藝術家許雁婷共同發展「聲音詩」的創作形式。環境聲音與合成器的融入,開啟電子音樂,器樂與自然的交流,聲音景觀中共享人與土地間的多維度思考。結合影像設計黃雅農的多媒體投影,跨領域音樂融合在地素材的交織,也為當代音樂提供另一種聲音想像與可能。

整場音樂會筆者依曲目內容分為三部分:一、宜蘭環境的同理;二、宜蘭生活的共感;三、原住民音樂當代詮釋。

宜蘭環境的同理,表達的不單是對文化環境的反思,更著重如何透過音樂體悟關愛土地的情感。《龜山》尾段的鑼鼓打擊,呼應著孕育歌仔戲文化的環境,如同由外而內進入宜蘭的長鏡頭畫面。《雪山隧道—致2001.05.11》開頭以鍵盤和中阮的音色,和絃堆疊出厚重感,擊樂穿插其中,講述開挖隧道時的天崩地裂,眾聲喧嘩間加入廣播的聲音,器樂與詩文的互文,也好似用路人和隧道廣播透過聲音來交流。《墨綠》透過中阮的推拉吟揉營造出明池森林的煙嵐繚繞,中間笙以雅樂方式的持續高音行進,輕描淡寫刻畫雲霧飄渺。《涉水─歪仔歪橋》,環境音將觀眾帶入宜蘭與羅東交界的河床處,鋼琴似水般流動的節奏,襯托出葫蘆笙暖烘烘的音色。後段鳥聲、人聲朗讀、笙和中阮彼此交融,訴說以水代心的過程。

宜蘭生活的共感《花生捲加冰淇淋》,吧噗聲結合拉丁音樂素材,彷彿這道宜蘭名產在樂聲中表現甜入心頭的雀躍。《鬧三仙》使用北管曲牌《三仙白》為創作動機,以板鼓與大鑼、鐃鈸、小鑼熱鬧開場,而後樂曲在北管曲牌上開展,保有漢族音樂「繞」的旋律特質。埋伏於觀眾席的嗩吶聲,邀請觀眾臨場感受民族音樂的旺盛生命力。

《泰雅夢遊》為原住民音樂的重新詮釋。由〈相聚歌〉、〈戰舞〉、〈情歌〉、〈歡樂歌〉四首樂曲組成,來自團員林喬的創作。林喬本身為南澳泰雅原住民,旅居法國七年學習爵士音樂,此首樂曲作為其尋根的旅程,也可聽見和自身所學的交融。〈戰舞〉中藍調音樂巧妙地和泰雅素材交疊;〈情歌〉中口簧琴、葫蘆笙、中阮與天鼓的多層次對話;〈歡樂歌〉則邀請同樣來自宜蘭泰雅族的四季文創舞蹈團驚喜現聲,透過人聲結合現場觀眾同樂合唱,熱力中畫下精采結尾。

同根生不刻意描繪跨界創作,而是將其視為生活中的必然。敘事在地作為既廣且深的文化實踐,透過音樂所串連起的藝術動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情懷,引領觀者對所居之所產生更多的反思與注視。讓人想起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名言:「你若要喜愛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表演藝術的全球在地化,同根生已從宜蘭邁出第一步,期盼日後激盪出更多根植於傳統的創新,開發來自臺灣的視野與聲音。

《宜日立春—同根生專輯首發音樂會》

演出|同根生A Root
時間|2018/02/04  14:30
地點|宜蘭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
3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