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在地敘事的音樂風貌《宜日立春—同根生專輯首發音樂會》
2月
23
2018
宜日立春(同根生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5次瀏覽
蔡佳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同根生以融合樂團的形式呈現,跨中西的器樂組合,以臺灣風格的音樂內容為基底共同創作。其成員皆來自宜蘭,包含笙(楊智博);柳琴、中阮(林琬婷);擊樂(陳淯歆);低音提琴(鄭皓羽);鋼琴(林喬),「宜日立春」作為其首張同名專輯《同根生》發表音樂會,立春之日於家鄉舉行,時間和空間的選擇可說相當應景。

此場音樂會以「連結」的概念貫穿,經由文史搜索與探究,並與詩人吳緯婷、聲音藝術家許雁婷共同發展「聲音詩」的創作形式。環境聲音與合成器的融入,開啟電子音樂,器樂與自然的交流,聲音景觀中共享人與土地間的多維度思考。結合影像設計黃雅農的多媒體投影,跨領域音樂融合在地素材的交織,也為當代音樂提供另一種聲音想像與可能。

整場音樂會筆者依曲目內容分為三部分:一、宜蘭環境的同理;二、宜蘭生活的共感;三、原住民音樂當代詮釋。

宜蘭環境的同理,表達的不單是對文化環境的反思,更著重如何透過音樂體悟關愛土地的情感。《龜山》尾段的鑼鼓打擊,呼應著孕育歌仔戲文化的環境,如同由外而內進入宜蘭的長鏡頭畫面。《雪山隧道—致2001.05.11》開頭以鍵盤和中阮的音色,和絃堆疊出厚重感,擊樂穿插其中,講述開挖隧道時的天崩地裂,眾聲喧嘩間加入廣播的聲音,器樂與詩文的互文,也好似用路人和隧道廣播透過聲音來交流。《墨綠》透過中阮的推拉吟揉營造出明池森林的煙嵐繚繞,中間笙以雅樂方式的持續高音行進,輕描淡寫刻畫雲霧飄渺。《涉水─歪仔歪橋》,環境音將觀眾帶入宜蘭與羅東交界的河床處,鋼琴似水般流動的節奏,襯托出葫蘆笙暖烘烘的音色。後段鳥聲、人聲朗讀、笙和中阮彼此交融,訴說以水代心的過程。

宜蘭生活的共感《花生捲加冰淇淋》,吧噗聲結合拉丁音樂素材,彷彿這道宜蘭名產在樂聲中表現甜入心頭的雀躍。《鬧三仙》使用北管曲牌《三仙白》為創作動機,以板鼓與大鑼、鐃鈸、小鑼熱鬧開場,而後樂曲在北管曲牌上開展,保有漢族音樂「繞」的旋律特質。埋伏於觀眾席的嗩吶聲,邀請觀眾臨場感受民族音樂的旺盛生命力。

《泰雅夢遊》為原住民音樂的重新詮釋。由〈相聚歌〉、〈戰舞〉、〈情歌〉、〈歡樂歌〉四首樂曲組成,來自團員林喬的創作。林喬本身為南澳泰雅原住民,旅居法國七年學習爵士音樂,此首樂曲作為其尋根的旅程,也可聽見和自身所學的交融。〈戰舞〉中藍調音樂巧妙地和泰雅素材交疊;〈情歌〉中口簧琴、葫蘆笙、中阮與天鼓的多層次對話;〈歡樂歌〉則邀請同樣來自宜蘭泰雅族的四季文創舞蹈團驚喜現聲,透過人聲結合現場觀眾同樂合唱,熱力中畫下精采結尾。

同根生不刻意描繪跨界創作,而是將其視為生活中的必然。敘事在地作為既廣且深的文化實踐,透過音樂所串連起的藝術動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情懷,引領觀者對所居之所產生更多的反思與注視。讓人想起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名言:「你若要喜愛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表演藝術的全球在地化,同根生已從宜蘭邁出第一步,期盼日後激盪出更多根植於傳統的創新,開發來自臺灣的視野與聲音。

《宜日立春—同根生專輯首發音樂會》

演出|同根生A Root
時間|2018/02/04  14:30
地點|宜蘭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認為這齣劇確實有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歌劇,但感覺是個半成品,既缺乏歌劇注重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又缺乏一般劇場述說一個好故事的能力。《天中殺》就這樣卡在這兩類劇的中間顯得十分尷尬,再加上字幕、演員編排上零零總總的缺點,所以實在算不上是一個成功的創新。
5月
24
2023
乍看下,「小島大歌」的演出恍若南島文化展演,但兩次觀演下來卻發現,其整體的呈現迥異於過去台東的南島文化節。「小島大歌」的氛圍縈繞著連結緊密又互為主體之感。每首歌都蔚為跨國音樂交流、國民外交的嘗試或範式,也讓人聯想到過去的部落生活中,阿美族女性的互助換工(Malapaliw)傳統,或也蘊含如此相互了解、提攜,與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環。
5月
09
2023
最為之心喜的便是一幕在樂曲演奏完畢的同時,楊世豪恰好演繹完大環的段落,整場空間氛圍霎時凝結,全神貫注地聽著,大環落下地面後聲音餘震的迴盪,其時間點就幾乎與樂曲同時譜下休止符,有力的證明國樂與馬戲,在此時得到有機的結合
5月
08
2023
此劇最具巧思之處,正是活用了不同語言及樂種之間,之於台灣繁複的地緣政治及歷史脈絡,精巧地映射在黃桑孤立無援,飽受多方欺凌的荒謬處境之上。於是,我們在黃桑身上看見自己的身影,看見台灣之於國際的殘酷現狀,《天中殺》也化作一則可怖的警示寓言,以及再一次凝聚台灣本土主體性的媒介。
5月
04
2023
心豐版《竹夢歸人—「偶」回來了》則在兒與偶對話中,檢視內心,決定返鄉,傳承偶戲。兩版主題皆有文史記憶、慶典技藝及歸鄉情意,但心豐版更微調到「傳承偶戲」,返鄉動機也較開幕版來得明確,從而讓該劇倒敘至「十年前」一處,更為流暢⋯⋯
5月
01
2023
為了好好消化《客家八音大團圓》留給我的印象和意義,我決定棄下半場貝多芬的《第八號交響曲》而去,讓記憶留在那遁悟的一刻。藝術音樂和學術音樂的分野從來沒有人去細究,而造成受眾的困擾。算了,畢竟卡繆(Albert Camus)曾説:「如果世界一目瞭然的話,藝術就不會存在。」(Si le monde était clair, l'art ne serait pas.)
4月
21
2023
殷巴爾因無法常駐台灣,與北市交的一年數檔的音樂會安排通常是密集演出,但每回中間的空檔,卻使得樂團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適應,就算演出的是經典的曲目。在殷巴爾接掌北市交後,有許多音樂會的片刻相當完整,令筆者印象深刻,但筆者也期許殷巴爾在能帶領北市交再更上一層樓,往音樂的至善更進一步。
4月
08
2023
如果我們將「天中殺」的日文占卜原意:無法消解的災厄,放在戰後台灣的社會情境中,或可想像黃靈芝藉這個奇情故事,寄寓社會批判的用意:神秘的美國叔叔,和他在台灣的代理人,是台美關係的隱喻?租屋與裝潢所衍生的糾紛,是經濟發展的代價?將軍、警察、法官,科層化的官衙網絡,是威權體制的化身?
4月
06
2023
小提琴家陳銳在本次音樂會的宣傳當中,便提到本檔音樂會將會是他近期最後一次演奏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想必是在此階段的演奏生涯累積無數次的演出經驗後,想與作品稍微保持距離,數年沉澱後再重新拾起。
3月
3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