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在地敘事的音樂風貌《宜日立春—同根生專輯首發音樂會》
2月
23
2018
宜日立春(同根生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7次瀏覽
蔡佳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同根生以融合樂團的形式呈現,跨中西的器樂組合,以臺灣風格的音樂內容為基底共同創作。其成員皆來自宜蘭,包含笙(楊智博);柳琴、中阮(林琬婷);擊樂(陳淯歆);低音提琴(鄭皓羽);鋼琴(林喬),「宜日立春」作為其首張同名專輯《同根生》發表音樂會,立春之日於家鄉舉行,時間和空間的選擇可說相當應景。

此場音樂會以「連結」的概念貫穿,經由文史搜索與探究,並與詩人吳緯婷、聲音藝術家許雁婷共同發展「聲音詩」的創作形式。環境聲音與合成器的融入,開啟電子音樂,器樂與自然的交流,聲音景觀中共享人與土地間的多維度思考。結合影像設計黃雅農的多媒體投影,跨領域音樂融合在地素材的交織,也為當代音樂提供另一種聲音想像與可能。

整場音樂會筆者依曲目內容分為三部分:一、宜蘭環境的同理;二、宜蘭生活的共感;三、原住民音樂當代詮釋。

宜蘭環境的同理,表達的不單是對文化環境的反思,更著重如何透過音樂體悟關愛土地的情感。《龜山》尾段的鑼鼓打擊,呼應著孕育歌仔戲文化的環境,如同由外而內進入宜蘭的長鏡頭畫面。《雪山隧道—致2001.05.11》開頭以鍵盤和中阮的音色,和絃堆疊出厚重感,擊樂穿插其中,講述開挖隧道時的天崩地裂,眾聲喧嘩間加入廣播的聲音,器樂與詩文的互文,也好似用路人和隧道廣播透過聲音來交流。《墨綠》透過中阮的推拉吟揉營造出明池森林的煙嵐繚繞,中間笙以雅樂方式的持續高音行進,輕描淡寫刻畫雲霧飄渺。《涉水─歪仔歪橋》,環境音將觀眾帶入宜蘭與羅東交界的河床處,鋼琴似水般流動的節奏,襯托出葫蘆笙暖烘烘的音色。後段鳥聲、人聲朗讀、笙和中阮彼此交融,訴說以水代心的過程。

宜蘭生活的共感《花生捲加冰淇淋》,吧噗聲結合拉丁音樂素材,彷彿這道宜蘭名產在樂聲中表現甜入心頭的雀躍。《鬧三仙》使用北管曲牌《三仙白》為創作動機,以板鼓與大鑼、鐃鈸、小鑼熱鬧開場,而後樂曲在北管曲牌上開展,保有漢族音樂「繞」的旋律特質。埋伏於觀眾席的嗩吶聲,邀請觀眾臨場感受民族音樂的旺盛生命力。

《泰雅夢遊》為原住民音樂的重新詮釋。由〈相聚歌〉、〈戰舞〉、〈情歌〉、〈歡樂歌〉四首樂曲組成,來自團員林喬的創作。林喬本身為南澳泰雅原住民,旅居法國七年學習爵士音樂,此首樂曲作為其尋根的旅程,也可聽見和自身所學的交融。〈戰舞〉中藍調音樂巧妙地和泰雅素材交疊;〈情歌〉中口簧琴、葫蘆笙、中阮與天鼓的多層次對話;〈歡樂歌〉則邀請同樣來自宜蘭泰雅族的四季文創舞蹈團驚喜現聲,透過人聲結合現場觀眾同樂合唱,熱力中畫下精采結尾。

同根生不刻意描繪跨界創作,而是將其視為生活中的必然。敘事在地作為既廣且深的文化實踐,透過音樂所串連起的藝術動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情懷,引領觀者對所居之所產生更多的反思與注視。讓人想起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名言:「你若要喜愛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表演藝術的全球在地化,同根生已從宜蘭邁出第一步,期盼日後激盪出更多根植於傳統的創新,開發來自臺灣的視野與聲音。

《宜日立春—同根生專輯首發音樂會》

演出|同根生A Root
時間|2018/02/04  14:30
地點|宜蘭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