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乩身》故事內容企圖討論宮廟與乩童的碰撞、傳統民間信仰與媒體科技的火花,並將民間信仰在後疫情時代線上化、科技化所帶來的轉變以戲劇的方式呈現,也希望可以帶著觀眾一起思考存在網路上的信仰與地域性守護的辯證關係。全劇強調「過去的神在天上,現在的神在手上」的思維,但不應忽略臺灣宮廟信仰長久盛行其背後隱含的意涵。
6月
07
2024
520
演出從宜蘭詩人吳緯婷的詩集《一次性人生》為發想起點,詩中細訴著從你這裡到我這裡,也是距離。⋯⋯演出的編排像是在觀看神話跟故事是如何被傳承跟訴說⋯⋯(林怡萱)
10月
05
2021
885
5月
18
2021
1242
以鍵盤和中阮的音色,和絃堆疊出厚重感,擊樂穿插其中,講述開挖隧道時的天崩地裂,眾聲喧嘩間加入廣播的聲音,器樂與詩文的互文,也好似用路人和隧道廣播透過聲音來交流。(蔡佳璇)
2月
23
2018
1537
這齣戲從容緩慢,甚至在許多地方都以戲謔、玩笑似的方式表現,均是因為創作者非常克制地壓下了許多疼痛的傷口。克制不是不哭,她們也哭、也訴說不幸,但並不嘶吼、並不劍拔弩張,大多時候,她們更像接受了這一切,接受自己。(郝妮爾)
12月
18
2017
2596
10月
16
2016
1256
1月
26
2015
1542
演員太刻意地以人性寫實方式去模倣偶該有的角色說話方式(小孩子的腔調),讓偶的多元性意象幻想作用,又重新令觀眾於某種程度上框限於現實,削弱了可有的幻覺想像。(李旻原)
5月
12
2014
684
5月
07
2013
898
我們看到一個強調已然成熟的劇團,耗時費力完成了一場「師生聯演」。場上除了有隸屬劇團的核心成員,還有外調的專業演員、「蘭陽舞蹈團」舞者、「群藝意象」的武行人員,以及「結頭份社區發展協會」的鄉鄰百姓,展現出多元的身體素質與表演能量。(劉美芳)
10月
17
2012
1277
11月
21
2011
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