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導演掌控舞台上所有環節時,必須考慮到所有符號之間的交互關係,使整齣歌劇對觀眾而言成為一番「有意義的陳述」。甚至,他也該考慮自己面對的是台灣而非歐洲觀眾,畢竟他是接受NSO委託來執導《莎樂美》。(潘罡)
7月
31
2014
1920年代的酒池肉林不見了,卻被破敗的舞台、幽禁的氛圍全面反撲,節目單中號稱「希望華麗的戲服可以引起台灣觀眾的共鳴」,但那華麗的戲服和場面也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時代崩解時緊抓著高貴但實為廉價的品味。(林采韻)
7月
28
2014
對於《莎樂美》的製作,若是意圖追求一個劇情的合理解釋,無異於緣木求魚。與其要求導演提供一個足以讓大部份的人信服的詮釋,不如在接受導演本身詮釋方向的前提下,進一步檢視導演是否能夠自圓其說。(蔡永凱)
7月
22
2014
不論皮拉瓦奇的《莎樂美》是否能讓所有人接受,但都必須承認導演與眾不同的戲劇觀,跳脫歌詞的限制,讓觀眾重新進入《莎樂美》的音樂世界中。整齣戲最令人感到失望的,並不是導演的詮釋手法,而是七紗舞的差勁演出。 (武文堯)
7月
22
2014
一舉繞過想要討論情慾的史特勞斯和王爾德,返回善惡分明的簡單道德標準。結果不但扁平化了眾角色之間的複雜關係,及對於慾望(主要是莎樂美)的多面向刻畫,更是辜負了史特勞斯精心譜寫的華麗浪漫曲風與歌詞。(謝東寧)
7月
21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