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的娛樂與瘋狂《異形不在場!?》
5月
18
2015
異形不在場!?(陳考齋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32次瀏覽
許鈺羚(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學生)

以8bit聲音與圖像創作的理化兄弟作品播放開始,黑褲白襯衫商人打扮的陳考齋提著裝滿現金的皮箱上台。放好。下台搬了椅子置於下舞台中間。拿量販店、夜市常見的雙色螢光特價促銷標示,從自己身上開始,向外部空間擴張,將標牌佈置於空間與自己身上四處。

Gameboy遊戲音樂與低像素動畫投影持續播放,搭設在市場管理員辦公室旁的舞台布局大致完成。

打開箱子,整個行為從陳考齋拿著「拿錢砸我」的瓦楞紙板折成的手寫立牌放到台前開始,陳考齋回到椅子上坐下。停了數秒,有些觀眾開始離開觀眾席,前去舞台從四個皮箱裡抓出印有陳考齋頭像的自製紙幣向他揮灑,但隨紙幣都從皮箱裡掏空不久後又回到位置上,反而是幾個孩子見況大樂,跟著加入,就這樣跟著行為者與到處飛散的紙幣混戰到演出最後,8bit電子樂與錄相持續播放,現場頓被這種光彩、顏色與氛圍充斥,充滿娛樂感,或是說某種商品形式展現出的可欲的童趣與歡樂。

如同這些固定在不同位置的螢光促銷紙卡的標示,陳考齋在椅子上擺出不同的pose,像展示商品的模特兒一樣每隔一小段時間換一次姿勢,同時伴隨紙幣不斷潑向他,形成很容易聯想的商品陳設與貨幣交換的象徵,這個象徵伴隨現場道具,由陳考齋跟參與觀眾的肢體互動搭配完成,並不具象也沒有具體指涉特定的交易行為與結構關係,而是一片混沌,只有帶有明顯象徵、充斥著的歡騰與慶典的感覺,參雜混亂與荒謬,但又因為是某種展演,因為行為者是小孩,因為我們有瑪莉歐的遊戲音樂,而顯得不那麼荒謬。

陳考齋從椅子上下來,開始撿拾地上的紙鈔,往自己的衣褲裡不停的填塞,直至體型因為塞滿了紙幣而變得畸形,又是一個明顯的暗喻,從地上撿起紙鈔對他丟擲的孩子還前去幫他把鈔票丟入衣服的空隙,也學他把鈔票往衣服裡塞,投影呈類電器故障的七彩海波狀,身形鼓脹扭曲的陳考齋站上椅子,開始用雙面膠纏滿全身,然後拆開背膠,往滿是紙鈔的地上撲,俯臥翻滾讓全身黏上鈔票,小孩們依然在側自顧玩著紙鈔,最後同樣結束在椅子上,他站在上面拉開襯衫,脫掉褲子剩下肉色的內褲,身上的紙鈔掉落一舞台,最後只剩下一地狼藉跟一個位幾乎全裸的男子。

在同樣作為交易場所的市場旁展示關於市場交易的象徵,作為90後的青年,新富市場最興盛的時期已經不是我們所能經歷的,陳考齋在演出後也坦言,當天的演出與最初討論的計畫完全不同,本來想要做關於菜農或菜販的類比的,但實在太過脫離創作者本身生命史的脈絡,因此最後到演出前都僅只確認了金錢、廣告牌、西裝、攤商行李箱等符號元素,事前準備也僅著重於肢體動作的凝練,但令人高興的是拋卻了不屬於個體記憶元素的誠實,最後隨著現場互動性的達成而完整,也以簡單的貨幣交易與消費娛樂的象徵與傳統市場的沒落交相呼應著。比起硬要套用不合宜象徵的意圖所可能產生的虛空來的好多了。

《異形不在場!?》

演出|理化兄弟feat.陳考齋
時間|2015/05/02 18:00
地點|萬華新富市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