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土地的相聲家《相聲啟示錄》
9月
27
2018
相聲啟示錄(吳兆南相聲劇藝社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9次瀏覽

說法演出:吳兆南相聲劇藝社

時間:2018/09/22

地點:國軍藝文中心

文  梁陳安 (政大哲學博士)

相聲在臺灣本土或許是一個令人感覺最熟悉又最陌生的舞台表演種類。熟悉是因為大家都大概知道相聲就是兩個人在舞台上一唱一和,陌生是大部分能夠聽懂相聲的人也不多。如果把說話當成是表演藝術,在香港可能是「棟篤笑」、比附美國可能是「Talk Show」,而在中國文化圈中可能就是「相聲」了。「相聲」是一門說話藝術,需要結合演員的現場即興能力、身體力量、口條等綜合能力,專業而言是以「說、學、逗、唱」,來呈現一場撩動觀眾笑點的表演。

9月22日在國軍藝文中心,迎來劉增鍇從藝三十年的專場的相聲表演《相聲啟示錄》。專場指的並不是他從頭演到尾,而是以他出場數最多,並且皆是他親自所寫的底本(段子),作為表演的主題。作為相聲大師吳兆南的弟子,他的表演風格屬於冷面笑匠型,即大部分的節奏採取平緩溫和,但是在關鍵處都能突出諷刺性的言語,讓觀眾捧腹大笑。現場和他風格明顯不同的是李鳴宇(中廣藝術團相聲演員),李的節奏就屬於火爆型的個人風格。

從段子上看劉增鍇的表演,他內容的批評能力比目前其他的創作家都來得強,而且直接見血,比如他會開陳水扁的玩笑、諷刺當代年輕人和寵物之間的主奴關係對調、兩性關係的辯證、對有錢的不切實際幻想等等,反映了臺灣這三四十年來的經濟、政治、文化問題。一個正真好的相聲,不是滿足教育功能,而是在輕鬆的氣氛中討論嚴肅的問題,從表演中向觀眾呈現社會癥結。筆者認為藝術不必然為批判社會時事,但是筆者欣賞這位觀察社會的相聲藝術家劉增鍇。這種表演也只有在現在的台灣,在言論自由、政府不插手藝術之土地,才容許這樣的藝術家誕生。

表演的最後一場是《十八相送》,是劉増鍇少見的群口相聲。表演陣容中特別請來了京劇小天后黃宇琳客串表演。黃宇琳戲曲功底一流,表演唱段時便不再是一般相聲中的「學」而是真功夫的唱,臺下如雷掌聲。經樊光耀編排後,此劇已經相當成熟,節奏的輕重緩急都精心設計,是壓軸的一齣好戲。

總體而言,這次的相聲專場相當地成功以及用心,並且呈現了劉增鍇多個具有代表性的段子,讓人淚中帶笑。相聲這門藝術,具有一定的文化門檻,在教育程度持續往上提升的台灣,期待它能夠持續在這篇土地發光發熱,發展出臺灣的相聲風格。

《相聲啟示錄》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