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如何穿透界線?——《給力量》線上音樂會的哲思、美學與可能性(上)
8月
17
2021
給力量線上音樂會(施靜沂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6次瀏覽

施靜沂(專案評論人)


回望七月上旬的彼時,甫聽聞「《給力量》線上音樂會」的消息時,心裡著實有些期盼──畢竟五月中旬起,全國實體表演活動戛然而止,六月以降紛紛冒出頭來的線上演出,在致力於吸引網友/觀眾目光、別讓表演工作停擺之餘,不免因為活動「線上舉辦」而夾雜遺憾與無奈。即使「線上表演藝術」確為因應全國三級警戒而生,但「給力量──線上音樂會」似乎欲透過不一樣的立場、宣傳與企劃,跳脫表演者/觀眾「被疫情綑綁、關在門」的不適感。

首先,在第一週的演出節目開始前,觀眾不知道太多幕後訊息,除了此系列演出欲「傳達音樂人給力量、給醫護人員加油」的正能量外,只知道連續幾週的週五晚上八點(金曜日黃金八點檔時段)都將有幾位音樂人參與演出,且全國民眾皆可免費觀賞。換言之,後面幾場的詳情算是先「保密到家」;再者,演出消息不只從活動舉辦方的「中華文化總會」臉書釋出,也從一年多來每天下午兩點舉辦「COVID-19 說明記者會」的衛福部臉書發文。

光是音樂會的消息有「衛福部發文」這點,便隱然可見音樂人加入了「防疫國家隊」,也將以往地方性、特定主題為主的大型音樂展演活動拉到更高層級。不過,以往的活動若扣連上「國家」,總有種讓人「肅然起敬」之感,但此系列音樂會似乎因為表演者涵蓋不同族裔、文化身分、世代與音樂形式,加上演出內容除了時間之外,沒有太多限制,專注於對準「慰勞醫護人員」的目標,因而不僅沒有「太嚴肅」,整體來說,還自帶療癒、清新、性格與正向的風格。

再者,若從「防疫形同作戰」的角度思考起,或可將其視為兼具勞軍性質、照顧國人心靈的線上音樂會。在此,音樂人或也被賦予地方創生、振興音樂產業等短期效益外,類似精神導師的重任;彷彿要藉著「給力量」,和國人/觀眾/表演藝術工作者一起思考,在「漫長的防疫生活」中如何自我照顧,並回顧過往身的生命旅途中,音樂、藝術、身邊的人如何給過我們力量等哲學性的問題。

換言之,幾場音樂會聽下來,筆者感到「給力量」的主題乍看簡單,但細細思量則可見其頗富哲思的面向。也由於過往的正規學校教育中,如此面向總不大受重視,誰知卻為許多人長大後畢生的追索;因而筆者便對於受邀演出的音樂人如何藉由線上的演出、打氣來給予國人心靈的力量有所好奇。

那麼,線上音樂會究竟怎麼「給力量」?就此,筆者想起了久遠的童年、少年時期,總有些時刻全國觀眾風靡五燈獎、某齣連續劇或日劇;只記得當時的自己,也因觀看這些收視率奇佳的節目相當入迷,跟著歡笑、流淚而感到「同在」;這一次,當看到線上音樂會許多網友的即時留言時,類似感受也油然而生。但也發現「給力量音樂會」既不是「劇場」、「綜藝節目」也非「直播演出」,而是事先將當週演出搭配大型音樂會常見的串場──VCR,剪輯為一小時的「節目」,在固定的黃金時段播出;像在看音樂電影,也像在參加直播演唱會,但似乎又不太一樣……。可見此系列音樂會「傳達正能量」之餘,也在突破表演藝術的邊界──藉由往影視、數位生活靠近一步來拓展可能性。也可以說,即使蘊含「國家」色彩的音樂會少了「直播的同步/刺激」,但就如同過往「大家一起參加音樂祭/節」一樣,光是在防疫生活讓人有些共同期待,便足以帶出希望、給力量。

進一步,這個口號如何連結節目內容,而不同性別、身分/世代的音樂人各自又如何詮釋這個主題?還有,從第一場到後續幾場的活動有何改變?觀眾又聽出了什麼?在此筆者認為,即使每一場音樂會的副標題沒被公開,但稍加玩賞,其實約略能聽出每場演出的表演者之間,些許有意思的「所見略同」。


EP1: 信心喊話,在歌中注入溫暖、療癒之光

首場音樂會中,打頭陣的桑布伊從卑南族傳統獵人的視角出發,《分享》一曲彷彿獵人現身,在森林裡躡步而行,如此開場本身就有力量,聽眾也被歌者帶著,從喧囂的現當代社會走入內在、穿越回古老年代。


給力量線上音樂會 桑布伊(施靜沂提供)

在卑南語編織的神秘、安定感中,我們蒙受南島文化的美好、沉靜洗禮;如是安定感也延續到下一首歌《溫暖的光》。透過字幕的歌詞翻譯及搭配歌者的族人和聲,聽眾的我們慢慢打開一種常與自然萬物對話,歌聲、吟唱皆蘊含神聖感知之「對理想/南島生活的想像」吧:

semenan na vitu’en sadeku mi, pasasenay kanta.

(明亮的星星溫暖著我們 讓我們吟唱起來)

semenan na ’ilras sadeku mi, pakasare’ed kanta.

(明亮的月光溫暖著我們 讓我們思念起來)

muwaduk ta lra, mukasa ta lra, a i a iye yo nelra.

(我們相聚一起 我們團聚一起 a i a iye yo nelra.)

muwalak ta lra, semenay ta lra, a i ya a i ye yo nelra.

(我們牽手舞蹈 我們歌唱起來 a i ya a i ye yo nelra.)

在此,彷彿月亮、星星的光及人們的歌舞,打開與天空的對話;於是,恐懼消散了,和宇宙溝通的甬道被打開;《溫暖的光》的黑夜也因而多了熱鬧與希望之感。

接續表演的薛詒丹,其聲線也能給予安定感。首先帶來的《糖衣》,縈繞「回歸自己」的主題。相較前者與自然、古老力量的連結,阿丹以跳躍的鍵盤音符、微煙嗓、爵士曲風營造空靈感,似乎洞悉了現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誘惑與陷阱。

從「甜美的果實誰不想要 如果可以誰不想笑 這世界多麼壞 壞得無可救藥」、「這有包著糖衣的毒藥 忽然每個人都想要 是誰太奇怪 怎會沒有人想逃」以及「管什麼鬼迷心竅 /丟掉煩惱/La la la la/快快跑我們快快跑/沒什麼好大不了/不用再去討好/oh」等口語化的歌詞可見,歌者盼人們穿透表象的虛假,看透潛藏人心、造成種種煩惱之「糖衣的毒藥」;其接續的《痛痛飛走》則是歌者在全球COVID-19疫情甚囂塵上之時所寫;從「糖衣的毒藥」到「病毒」的主題連結,顯見歌者將現當代社會無所不在之令人痛苦、不適的「毒」轉化為「藥」一般的音樂;這首《痛痛飛走》顯然蘊含「祈求疫情退散」的心願,從以下歌詞:

這是一首 療癒的歌

把你的身體你的心 交給我

釋放所有 不安脆弱

放心降落 親愛的 聽我說

It’ll fly away, it’ll fly away

也可見歌者深信音樂的療癒力;至少當我們放下不安、沉靜下來,所有不快都將飛逝。接著,其以洋溢屏東恆春陽光、海洋風情的《南門路上》作結;在這首懷舊、慵懶的曲子中,以陽光連結關於家人的溫暖回憶,或也與此場音樂會壓軸的四分衛樂團之《為了所有你最在乎的》相呼應──此曲以有力量的男聲、打氣的口吻道出守護「在乎的人事物」是大家力量的來源,也是在跟醫護人員喊話。當「為了所有你愛的人/為了所有愛你的靈魂/我們要夠堅強/一定要得到你最想要的」的歌詞被唱出來時,等於為此以防疫為題的音樂會做出強而有力的結論。

至於接續薛詒丹的柯泯薰,其聲頻更高,歌聲、作品則充滿透明的空氣感。《光害》一曲透過將城市的喧囂比擬為「光害」,指出當代城市/社會令人不適的喧囂與刺眼,也透過「太陽、森林的精靈、睡眠、夢境」連結、洞悉自然的神秘,可見歌者能藉由夢境、睡眠「回歸自我」。此外,歌者也與聽眾分享防疫生活中常看天空想事情、發呆、煮洋蔥湯的細節,並在《拋》這首歌中,揭露人人都有卻又不同的脆弱面貌,嘗試更深地走上「面對、探索自我」之路。


給力量線上音樂會 柯泯薰(施靜沂提供)

因而,EP1算是藉由溫暖、療癒的音樂、打氣的口號、生命的分享給聽眾與醫護人員力量;由於邀請不同性別、族裔的歌者演出,各自通往「力量」的渠道及面對「防疫生活」的姿態也都不同;有些走入文化的古老森林,有些持續回歸、在混亂的現當代社會專注於自我,又或者透過守護那些在乎的人事物,盼打造出更好的世界。

整體說來,算是呼應主題、也比筆者最初的想像感受到更多療癒的力量;然而,當如此「線上音樂會」試圖以常態之姿,欲成為國人防疫生活期間週五晚的「音樂擔當」時,究竟想要給予聽眾什麼力量,著實讓人既期待又好奇。


參考資料

1、給力量線上音樂會EP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7tCGhVo6To

(繼續閱讀音樂如何穿透界線?「給力量」線上音樂會的哲思、美學與可能性(下)」)

《給力量》

演出|中華文化總會、角頭音樂共製
時間|2021/07/09
地點|線上播放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由上可見,藉此不同的聲音交響與瀟灑、風格的表達,防疫中的我們得以更自由、不受其他人拘泥地享受、想像、感受一場場線上音樂會及種種「同在」。前三集的「給力量」線上音樂會,似乎證明音樂穿透網路、時空與治癒人心無虞⋯⋯(施靜沂)
8月
17
2021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