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盡琴聲的思念《琴.情-趙劍華&TCO》
2月
12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7次瀏覽

文 鄭宜芳(2021年度專案評論人)

今年適逢二胡大師閔惠芬(1945-2014)逝世十週年,臺北市立國樂團特邀請了閔老師的大弟子趙劍華(現為新加坡華樂團二胡首席),和由趙劍華啓蒙二胡並曾受教於閔老師的作曲家陸橒,委託創作新樂曲《琴.情》以茲紀念。

《琴.情》二胡協奏曲亦是作曲家陸橒繼2003年《西秦王爺》後,相隔二十一年再次提筆創作二胡協奏曲。《琴.情》全曲採用類意識流與音色旋律的手法創作,藉由將閔老師多首代表作品的旋律鑲嵌,和趙劍華傳承自閔老師的厚實技藝,勾起聽者懷想閔老師當年的演奏風采與動人的音樂詮釋。

第一樂章〈思念的〉樂曲從音量極弱的二胡泛音長篇獨奏開始,以一條極為克制簡約的主旋律為骨幹,在骨幹上引入閔老師過往拿手演奏作品的旋律影子,如《江河水》、《憶故人》以及閔老師於病榻中寫作的《音詩-心曲》(由趙劍華首演)。猶如睹物思人般,腦海裡引出一幕一幕曾經的一切。這些作品旋律並不完整現身,而是以朦朦朧朧的影子方式牽引著聆聽之人的心。樂團聲響以室內樂的概念營造,使整體聲響顯得晶瑩剔透且精緻典雅,塤的運用更增添思念的感受。碰鈴以微小悠遠的音質在第一樂章後段穿透而來,樂團隨之加入並逐漸加強音量。

第二樂章〈風趣的〉描繪閔老師私下為人幽默風趣且開朗的形象,並以《寒鴉戲水》的形象作為主要影子。這首由閔老師改編自潮州弦詩樂的二胡名曲《寒鴉戲水》在演奏技法上溶合了椰胡大幅度的滑音與潮州琴濃厚的顫音,在樂隊伴奏上結合潮州鑼鼓樂,以靈巧的小型鼓件展現鴨子在水中活潑嬉戲的歡快形象。此處陸橒借用《寒鴉戲水》的形象,大量使用二胡左手在滑、顫、打的多種樣式,右手在推、拉等運功精準的要求,搭配樂團配器在響盞、鈸等小型擊樂的運用。展現對演奏家在技術與音樂底蘊的要求。

第三樂章〈傾訴的〉在沉穩的大提琴與碰鈴後,二胡思念的主題旋律再次響起,經由多次主題再現並與樂團不同器樂搭配,將思念之情層次地傾訴而下,由遠至近。當中,趙劍華精準、乾淨、優美的高把位泛音與蕭、塤、管的旋律抛接連綿不斷,濃烈而克制的情感引人熱淚。

胡琴高把位音區一般是不好發出完美聲音的區域,《琴.情》從第一樂章的第一顆音開始,極大量的使用各種把位的泛音,且要求的音量為極弱(ppp),相當考驗胡琴演奏家右手控制弓弦的力道與精準度,是一首在演奏技巧與演奏詮釋皆具高難度的樂曲,由趙劍華首演,當之無愧。另一方面,《琴.情》對碰鈴與樂團聲響的使用手法,亦讓人想起今年五月由朱宗慶打擊樂團委託創作,琵琶演奏家黃立騰首演的《拉達克》(給琵琶與四位打擊樂手)。在這兩首樂曲中,碰鈴皆為重要的音色符碼,以此做為引入器樂獨奏樂段或轉入樂團的介質,且樂團多數時候以少量配器、克制的聲量演奏,將主要的情境營造賦予獨奏家空間。似乎可看出作曲家陸橒近年的創作美學轉變,和對藏地文化的沉浸。

《琴.情》的創作展現出另一種挑戰演奏家的難度,對於今時今日仍在追求挑戰演奏家技巧極限、奇異聲響的創作者一個不一樣的角度。完整掌握樂器文化特性、技術特質,從中提煉出獨屬於每項樂器的技法挑戰。成就兼備既可挑戰演奏技術,也能考驗演奏家音樂素養、人文厚度的高難度作品。

搭配下半場由趙劍華協奏的《長城隨想》二胡協奏曲,則顯現出現代國樂發展至今,聲響音貌上的變遷與多元。時間的淘洗能讓一個獨立的樂種漸次完備成熟的編制型態與其獨有的美學思維。每一種藝術類型的形成,總是藉由前人在嘗試、試驗的過程中逐步摸索,當中總有不夠成熟完善的作品,或是反映時代聆聽美學下的寫作和聲響,這些都不應以當代後設之眼輕易予以否定。

《琴.情-趙劍華&TCO》

演出|臺北市立國樂團
時間|2024/12/28 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今晚以英國作曲家之宗教作品為主題,呈現出橫跨巴洛克、浪漫到現代的時空背景;再加上細讀節目單中的歌詞和作曲家們的創作理念,深刻感受整場演出在探討人們對於信仰、生命與靈性奧秘的追求
10月
03
2025
這樣的曲目安排實在令人拍案叫絕,從十九世紀的瑪麗布蘭開始,「Diva」一詞到了二十世紀的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利用托斯卡一角,成功形塑了至今我們所認為的「歌劇女神」(Diva)形象。
9月
22
2025
長笛演奏家洪健鈞以此畫為靈感,舉辦了《忘憂宮巡禮》長笛協奏曲音樂會,並使畫中場景,化為真實的聲音體驗,而此場音樂會策劃其獨特之處在於
9月
22
2025
在本文論及的演出中,白濟豪和《無言書》都呈現強烈的儀式性格,而黃葻和金亀伊織更注重在肌理的質感和身體線條的雕塑。相對的,Junkyard Shaman與曾薇熹的音樂之於作品,皆扮演著啟動儀式、調度乩身的腳色。而林子寧和李紀辰則是在具體的描繪對象底下,依附著黃葻的身體敘事開展。
9月
08
202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