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真好《許奈德鋼琴三重奏》
11月
29
2017
許奈德鋼琴三重奏(Sony Music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0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貝多芬音樂紮實的結構性,以鋼琴為聲響的中心,由絃樂不斷延伸,模仿、擴增、開展、堆疊,是不愠不火的二元對立,就在競奏、追逐、平行、交融裡,造就了貝多芬每個時期鋼琴三重奏創作上的不斷突破。

在十八世紀前半,鋼琴三重奏就是鋼琴獨奏的延伸,拓展了鋼琴音樂在聲響上的可能性,而小提琴與大提琴當時僅為鋼琴助奏的配角。但到了貝多芬的手中,他融合了海頓在鍵盤樂器上的表現力及莫札特在樂器之間的異中求同,產生出豐富的音色變化,因此在他的鋼琴三重奏作品中造就了室內樂藝術的最高峰。所以要將貝多芬的每一首鋼琴三重奏作品演奏到面面俱到,除了是個人技巧考驗外,更重要的是演奏家之間默契的一大挑戰。

許奈德鋼琴三重奏成立至今不過五年,已成為相當活躍的室內樂演奏團體,他們的舒伯特鋼琴三重奏專輯,也被譽為「新的指標性錄音」。他們年輕、勇於嚐試,對於音樂有獨到的見解。現場的觀眾雖量少但質精,適時的給予他們熱烈的回饋,而使得偌大的音樂廳增添了音樂與人的溫度,不再感到空洞冷清。今年是貝多芬逝世190週年,為國內的觀眾呈現貝多芬三首風格獨特的鋼琴三重奏,也可看出貝多芬從創作早期到成熟期的轉變過程。

雖然貝多芬在1798年所寫的作品第11號的《俚歌》絃樂的重要性早已大幅提升了,但貝多芬仍將音樂最核心的部份留給鋼琴,在鋼琴家許奈德的引導下,兩位絃樂演奏家楊克與尼分奈傑也與之呼應,整首曲子充滿豐富的生命力。

作品第70-1號的《鬼魂》是貝多芬中期的作品,創作於1808年。整體來看,貝多芬已將音樂的主導性更為平均的分配給三件樂器,不論是第一樂章活潑燦爛的快板,如同秋風掃落葉的激昂熱烈;在第二樂章的慢板裡,他們小心翼翼的處理每次出現的動機並不斷堆疊,產生的張力似乎是永無止盡的無限延伸。但細部探究,由於貝多芬加重了大提琴的「戲份」,所以大提琴的支撐力似乎還可再加強,有時還會影響到音準,尤其在慢板裡,絃樂與鋼琴雖仍舊為對比性的狀態,但大提琴常常與小提琴彼此呼應,兩件絃樂器的力度不宜有太多的落差,在整體的和聲的重心略感不足。

作品降B大調的《大公》,是貝多芬成熟期的作品,創作於1811年,在和諧與對比之間,交織出音樂的立體感,猶如「三國鼎立」般旗鼓相當。譬如在第二樂章的詼諧曲,大提琴家率先「舞出」以三拍子的連續三個級進上行的動機,並以突強長音迎接小提琴反向的主題,再以賦格的手法此起彼落持續前進,鋼琴再托起這個動機,不斷開展,貫穿全曲。他們的合作無間,看見每一個抑揚頓挫細微的處理,聽見異中求同音色的融合性。不論是第三樂章的主題與變奏,如歌唱般的行板,或第四樂章令人欣喜的快板,皆展現每位演奏家獨立的技巧性。在力度的拿捏、和聲節奏的律動與樂句的進行,皆明顯看出彼此的默契十足。

這三位來自瑞士的演奏家的整體演奏風格是含蓄細微的,精雕細琢於音樂的每個細節,他們減少了絃樂的揉音,讓音樂線條更為明晰,聲響更為清澈,用內斂的情感表現音樂的本質,完全不落窠臼。再次證明唯有懂得謙和的音樂家,他所表現的音樂的才能真正收放自如。筆者樂觀其成他們的演奏生涯,必能持續在音樂界擁有一片天,也衷心期盼他們下次來台時,國內的觀眾朋友能用票房給予他們更多的肯定及支持。

《許奈德鋼琴三重奏》

演出|許奈德鋼琴三重奏(Oliver Schnyder Trio)
時間|2017/11/23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本文論及的演出中,白濟豪和《無言書》都呈現強烈的儀式性格,而黃葻和金亀伊織更注重在肌理的質感和身體線條的雕塑。相對的,Junkyard Shaman與曾薇熹的音樂之於作品,皆扮演著啟動儀式、調度乩身的腳色。而林子寧和李紀辰則是在具體的描繪對象底下,依附著黃葻的身體敘事開展。
9月
08
202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