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台上其他兩位舞者,配合著說書人話語中的食材做法,肢體動作透過接觸、纏繞、支撐等變化,象徵食材味道的融合,說著、聽著,舞者突然吃起紅茶加油條,並分送給場下觀眾這份好吃的味道。(石志如)
4月
26
2017
以記憶中的府城小吃串聯的舞蹈演出,確實有吸引人的題材,但是作為媒介的故事文本卻有點薄弱,以致削減了整體架構的張力。此外,嗅覺未能同步跟著味覺登場實屬可惜。(戴君安)
5月
19
2015
《完美的背後》在十五分鐘左右的篇幅,更像是一齣凝斂其前有旨趣、風格的小品。令人好奇的是,空間的調度,在序幕後幾乎不再與之發生關係的懸垂畫布,如何能夠更進一步地展開?(李時雍)
12月
29
2014
三個編舞者無獨有偶地,在作品中都存在某個感性執意的影像,如同反覆加深的筆觸,如同縈迴於柏格曼腦海裡的畫面,帶領觀看者回到了敘事之先、創作者記憶和意識的深處。(李時雍)
7月
26
2013
《傻婆》像是一場自我認同的儀式,將藝術、哲理與生活並融於一,以看似傻勁十足的護膜,包裹著層層覆蓋、等著揭曉的隱喻。但傻婆並非狂人,也看不出諷刺的意圖。(戴君安)
6月
10
2013
曙光種籽這齣《一百張臉》舞作中,嘗試回到古典的肖像技藝及其象徵,重又勾勒、著色出臉孔的縱深。卻不免受制於戲劇寫實形式的牽絆和削弱。(李時雍)
8月
09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