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之不去的影像《巷弄中遇見的一百張臉──旅》
7月
26
2013
巷弄中遇見的一百張臉(曙光種籽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0次瀏覽
李時雍(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柏格曼(Ingmar Bergman)曾提到《哭泣與耳語》,最初只是一幅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影像:身著白衣的女人們,在房間裡徘徊來去。我常想起柏格曼的這一段敘述,想起後來現身在他畫面中的女子們,走在紅色的房間裡,一身白長洋裝,走在微微已泛黃的樹林裡。影像中的畫面、光度、色彩、氣味,總在某些作品的敘事之先;同樣地,成為了最終作品裡,那一個得以按圖索驥的痕跡,指向創作者感覺的朦朧原點。對於觀者亦然。如同曙光種籽舞團李佩璇與荷蘭Scapino Ballet Rotterdam的李敏2012年合作編創《巷弄中遇見的一百張臉》系列一中,女子在那一張Z型鋪滿舞台的圖紙上,塗鴉描畫出一幅幅臉之輪廓時俯身的身形,那一個懸掛半空的畫框,便源於編舞者記憶中的影像。

當時舞作最後投影拼貼出創作者身邊人們的臉,或成了這次系列二《巷弄中遇見的一百張臉──旅》的另一起點。從旅人,到旅路。曙光邀請了編舞者鄭梅筠、林俊余,與團長李佩璇,圍繞著「旅」的概念,各自創作一部中篇作品。《際遇》中,鄭梅筠擇用現代芭蕾形式,開場時一束頂燈落下成昏黃的光暈,舞者陳貝瑜全身覆以紗幔,在連續多個技巧性的舉腿平衡過程中,身體呈現與布料之間的拉扯;並非《悲慟》(Lamentation,1930)表現性的線條,紗幔在《際遇》中,更像是古典舞劇中引發戲劇動機及其象徵之物,舞者倒地褪去後,可見繩線仍舊綁縛著腳跟,其他舞者則從觀眾席間精靈般走上舞台。鄭梅筠藉由紗幔構成作品的主影像,透過鐘聲暗示、音樂,轉換情節情緒,在The Gentle Waves節奏性的歌聲中,加入了帶有伸展台氣氛的群體走位和手勢動作,掩口、覆眼,側身傾躺,之間又隱含有暴力;陳貝瑜詮釋下的主要角色最後鑽入台後懸掛的紗幔,一如作品起始,死亡般倒下。《際遇》帶有舞劇童話的氣氛,然而較明顯的問題,在於編舞者藉用了紗幔,卻並未處理好物件和舞者的關係,包括空間上、身體上,意涵上,致使台上擱置或懸掛著的道具,限制了移動空間,或在後半部影響了畫面平衡,幾個段落之間僅憑藉音樂承轉,最後的落地也彷若只是一個形式上的完成。

林俊余的《像這樣的時刻》,序場的日常影像,右舞台上一座衣架掛著化妝鏡、倒懸一雙鞋,一個臉盆盛有水,擱於前,林俊余身著白衫,肩披白毛巾走過幽暗舞台來到鏡前,像晨起舀水、洗臉,觀者從鏡中隱見著一張素淨的臉,臉凝看,然後像想起什麼似的回過頭。換場燈亮是冰島作曲家Ólafur Arnalds〈Brim〉(2013)疊加的弦樂旋律和電子重拍節奏,四個舞者自分站舞台的四個角落,交替奔至中央,建立著個人主題動作,呼吸、跌落、衝撞、落地滾動、繞行奔跑,伸手求索或撫背安慰之間,反覆回到原初位置,終聚集於左上舞台一齊慢緩環視空間,復由其中舞者(孫維敏)逐一將動作中的其他人帶向各自角落。《像這樣的時刻》以反向形式,在前段組織了並埋有所有象徵動作的伏筆,並藉由在不同段落的復現,構成了不同層次的意涵及展開;群舞中大量的衝突和摔落,恰與自序場貫穿的幾段無聲獨角戲構成了對峙的情緒張力。而主要的視覺意象,「想像自己是一株小小的植物」,則在四角段落結束,換場後,但見兩張小椅上其一坐著小盆栽,序場女子一襲白衣拿著水杯走進,坐在另一張,喝水,慢緩環視,目光停留在葉梢,水杯澆水。接續是另一段舞者們發生於空間斜角上(左上至右下舞台)的詼諧隊伍行進,和橫越台前變換哀樂臉孔表情的片段後,一株小樹從側幕交至舞者平舉空出的雙手,成為一大一小的身影。

從《Under My Umbrella》(2011)最後帶上色彩的回看、《眼前》(2012)對著牆上倒影的緩長搖曳,林俊余作品中對於自身身體性和存在狀態的探索,以及其中帶有的某種猶未明確的方向感,在《像這樣的時刻》中透過回到日常性的時刻,進一步形式上加入其他四個舞者,並藉植物作為互喻,似乎給出了前此作品中,某一種得以安身的所在。《眼前》中未能止歇的哀傷擺盪,成為了此作五個舞者和五株植物橫列在台上迎風的輕擺呼吸,重複出現輕撫著他人或自己後背的溫柔的手,或者後段引人的solo中,編舞者自身如植物般即興竄動的身體能量;分段又如影像蒙太奇(montage)般,構成「這樣的時刻」。舞者們最後的聚集,一身長白洋裝,令人想起《哭泣與耳語》的女子們,卻不是紅與白,而是編舞者給出的富有生機和靜謐感的綠色和白色;塑造出的日常影像亦令人聯想起《穆勒咖啡館》之於鮑許的舊日回憶。而林俊余的回憶《像這樣的時刻》終於一段交響序曲(Max Richter)中,曳長寧靜的影子。

從《巷弄中遇見的一百張臉》到《旅》,掛起的肖像畫到《狀況之外》中擺滿舞台的絢麗服裝,空間的視覺性是李佩璇作品中的重要元素。自舞台邊齊高雙腳的側光,突顯了進場時踮起前行的腳步,舞者們逐一將手上捧抱著的疊疊衣服像矩陣、像棋盤般縱橫放好,管弦序曲劃破平靜,緊接是所有人急促隊型穿梭在衣服隔開的路線幾何之間。

格式化的空間,對應著所謂的「狀況之外」,從平面,以至將衣服拋高互擲的立體畫面(令人想起《月圓》Vollmond狂歡潑水),舞者們為了接下而跑位所隨機混亂的空間秩序,直到每個人拾起衣服比在身前,回到了面向前方的短暫停頓。藉由衣服的收納或扔出所佈置的空間的格式化或非秩序,二維對比於三維,或者取材自每個舞者真實經驗的獨白段落,分立在各自位置交錯述說著,譬如車上冷氣漏水、被反鎖在房間內、飛機提前飛走等荒謬的戲劇情節,《狀況之外》在李佩璇選用音樂和動作情節一再重複的形式中,創造出如默片電影般的詼諧影像效果。後段一段李佩璇風格化的獨舞之際,一件件衣服被懸掛在舞台後側彷彿回到某個狀況歸屬,而後所有人在空去的舞台上,重複第一段縱橫隊型的過程;有意思的是,雖未見得形成某種明晰可辨識的意義,卻在終始之間創造出一種純粹空間感的差異狀態。最後在每個人的故事敘說中,戛然結束於其中一人錯過了什麼而困惑地疑問:「告訴我,到底還要提早多久?」

曾有藝評家就梵谷《在亞爾的臥室》(Bedroom in Arles)那一油料反覆塗抹而質感厚重的枕頭,指出畫家感覺的朦朧起點。《旅》中三個編舞者無獨有偶地,在作品中都存在某個感性執意的影像,如同反覆加深的筆觸,如同縈迴於柏格曼腦海裡的畫面,《際遇》中囚縛紗幔的女子,《像這樣的時刻》樹枝般搖曳呼吸的身影,《狀況之外》在衣服擲起間混亂奔跑的人群,帶領觀看者回到了敘事之先、創作者記憶和意識的深處;鄭梅筠魔幻般的氛圍營造,林俊余對於動作關係甚為細膩的對位構成、李佩璇對於空間性和戲劇元素的呈現,如此,組成了《旅》的相遇時刻,像光暗之前拉長在地平線上的樹影,恆常徘徊,緩搖不盡。

《巷弄中遇見的一百張臉──旅》

演出|曙光種籽舞團
時間|2013/07/20 14: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國際廳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