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身體撿拾肖像《巷弄中遇見的一百張臉》
8月
09
2012
巷弄中遇見的一百張臉(曙光種籽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00次瀏覽
李時雍

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小說中,有一個專事廢紙打包的孤寂老人漢嘉,終其一生,守在地窖回收站中的黴潮紙張和蠅蚋之間,拆解和挽救著,所有被城市棄擲的書頁。一頁頁紙,作為承載時間、記憶著個人乃至集體文明的物件,卻也在這樣一個過度迅即,知識和資訊喧囂超載,人們擅加遺忘的跟前,成為「時代的垃圾堆」;於是乎成為漢嘉這樣的,在廢紙堆中打撈歌德、回收赫爾德林或尼采的古典行當和心靈。或有意思的是,也創造出近年舞台上,眾多創作者意圖地或無意識的焦慮和動作:驫舞劇場以「時間」為題的《繼承者》在華山廠房空間內堆疊佈置的舊報紙堆;周先生《重演—在記得以前》在中山堂光復廳大廳地板鋪滿的紙張,及周書毅創造如漢嘉那樣拾撿、回收,致雙手攏著大堆紙張的象徵人物;亦如同,曙光種籽舞團在台南涴莎永華館製作的《巷弄中遇見的一百張臉》。紙頁,更重要是其上所註記下的時間摩擦過的印跡,以不同形式,構成作品的命題。

《一百張臉》,又別於文字印刷而聚焦在更古老的肖像主題,發想於編舞者之一的李佩璇,「這個構想來自於編舞者的圖畫,之於對繪畫的興趣,興起了一個念頭,要製作百人頭像計劃」(節目冊),並邀請荷蘭Scapino Ballet Rotterdam舞團的李敏合作編創,舞者邱詩媛、劉怡君共同演出。空間上,從開場前圖紙Z字鋪滿地面,佩璇即興在其上塗鴉繪畫臉譜或城市輪廓,到舞者詩媛將圖紙盡皆纏綑身上以至舞台淨空,下段另一舞者怡君則以腳觸探著每一紙張重又放置覆蓋之處,空間中懸起的畫框,框裡甫畫上的臉,或是反覆從角落橫拉過舞台的懸吊繩線,那些紙張和筆觸,鋪展和回收,遂構成作品的視覺主體意象。

每一張臉,並訴說一則故事。兩位編舞者加以大量台詞,先舞後戲,或先戲後舞的敘事框架,在「百張臉」中,嘗試擇取塑造了諸多人物:都會女子的愛戀辯證(詩媛在燈亮燈滅之間脫戴帽分飾兩名女子),老朽白領男子回述生存的小磨小難(身著老式西裝的李敏手端筷子米飯邊吃邊侃侃告白如何因故繫獄)等等;直到終場前最後投影了從進場時拍攝搜集下的現場觀眾的臉部特寫。

跨不同背景專業養成的舞者們(其中含括台灣、中國、美國、以色列、荷蘭等)亦供給當前舞蹈節目迥異的身體語彙,特別一段李敏和怡君的雙人,從兩人身體連結、發展到對位關係,動力之導向的關注而非造型,細膩的足尖運動(然而也可見前半段兩人之間的平衡或張力,較後半段為佳);或是詩媛solo時身體與地板所觸探的關係,及其後重複卻極具感性的舞句(神經質的大幅擺動達於段落中身體情緒的高峰,後半形式上可惜稍稍快收掉了),從臉而身體,從歧異性的身體又進而塑像成為「一百張的臉」。

人是在什麼時刻興起了第一次肖像的欲求?如何在紙張上拓印下時間的臉孔?在這樣一個紛繁媒體中萬物消逝,面目模糊的時代,疏異性如何可能?身體如何可能?故事又如何可能?令人想起,同處於台南稻草人舞團2007年舞作《S》劇照,一個全身裹以報紙而不見臉孔的無名之人,編舞者周書毅回顧時寫下〈喧囂之聲,靜默之語〉:「媒體對於這樣時代的『改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聲音與選擇都變多了,大家都說這是『進步』,科技與文明的進步」;「哪些聲音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人間福報》2012年1月12日)媒介中,哪些臉孔為真,哪些又是虛假的呢?曙光種籽這齣《一百張臉》舞作中,嘗試回到古典的肖像技藝及其象徵(題中古典的「巷弄」和古典的「遇見」),重又勾勒、著色出臉孔的縱深。卻不免受制於戲劇寫實形式的牽絆和削弱(人物無法拼貼成圖,幾則故事又主導了「故事」)。反而是充滿象徵空間的視覺意象,懸掛的畫框和穿越的吊線,更有進一步展開的可能,同時更是存在於舞者非語言性的每一足尖和手勢。另一囿限於戲劇寫實形式所致的問題或是,創作者經驗的多元脈絡如何磨合成段落敘事上調性一致的作品。

在影像時代之中佩璇、李敏等四人,嘗試找回肖像的縱深和可能。如同在紙張上反覆試探的腳步如筆觸,在地板上找尋重心關係和站起的動力,如同將綑在身上臉上的紙張一一剝除,予以辨認,予以熟悉,在巷弄縱深,在胡同故事,在如同赫拉巴爾的紙堆覆蓋裡,遇見一百張臉,遇見一百個故事。

《巷弄中遇見的一百張臉》

演出|曙光種籽舞團
時間|2012/08/04 19:30
地點|台南市涴莎室內樂團永華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