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身體撿拾肖像《巷弄中遇見的一百張臉》
8月
09
2012
巷弄中遇見的一百張臉(曙光種籽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2次瀏覽
李時雍

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小說中,有一個專事廢紙打包的孤寂老人漢嘉,終其一生,守在地窖回收站中的黴潮紙張和蠅蚋之間,拆解和挽救著,所有被城市棄擲的書頁。一頁頁紙,作為承載時間、記憶著個人乃至集體文明的物件,卻也在這樣一個過度迅即,知識和資訊喧囂超載,人們擅加遺忘的跟前,成為「時代的垃圾堆」;於是乎成為漢嘉這樣的,在廢紙堆中打撈歌德、回收赫爾德林或尼采的古典行當和心靈。或有意思的是,也創造出近年舞台上,眾多創作者意圖地或無意識的焦慮和動作:驫舞劇場以「時間」為題的《繼承者》在華山廠房空間內堆疊佈置的舊報紙堆;周先生《重演—在記得以前》在中山堂光復廳大廳地板鋪滿的紙張,及周書毅創造如漢嘉那樣拾撿、回收,致雙手攏著大堆紙張的象徵人物;亦如同,曙光種籽舞團在台南涴莎永華館製作的《巷弄中遇見的一百張臉》。紙頁,更重要是其上所註記下的時間摩擦過的印跡,以不同形式,構成作品的命題。

《一百張臉》,又別於文字印刷而聚焦在更古老的肖像主題,發想於編舞者之一的李佩璇,「這個構想來自於編舞者的圖畫,之於對繪畫的興趣,興起了一個念頭,要製作百人頭像計劃」(節目冊),並邀請荷蘭Scapino Ballet Rotterdam舞團的李敏合作編創,舞者邱詩媛、劉怡君共同演出。空間上,從開場前圖紙Z字鋪滿地面,佩璇即興在其上塗鴉繪畫臉譜或城市輪廓,到舞者詩媛將圖紙盡皆纏綑身上以至舞台淨空,下段另一舞者怡君則以腳觸探著每一紙張重又放置覆蓋之處,空間中懸起的畫框,框裡甫畫上的臉,或是反覆從角落橫拉過舞台的懸吊繩線,那些紙張和筆觸,鋪展和回收,遂構成作品的視覺主體意象。

每一張臉,並訴說一則故事。兩位編舞者加以大量台詞,先舞後戲,或先戲後舞的敘事框架,在「百張臉」中,嘗試擇取塑造了諸多人物:都會女子的愛戀辯證(詩媛在燈亮燈滅之間脫戴帽分飾兩名女子),老朽白領男子回述生存的小磨小難(身著老式西裝的李敏手端筷子米飯邊吃邊侃侃告白如何因故繫獄)等等;直到終場前最後投影了從進場時拍攝搜集下的現場觀眾的臉部特寫。

跨不同背景專業養成的舞者們(其中含括台灣、中國、美國、以色列、荷蘭等)亦供給當前舞蹈節目迥異的身體語彙,特別一段李敏和怡君的雙人,從兩人身體連結、發展到對位關係,動力之導向的關注而非造型,細膩的足尖運動(然而也可見前半段兩人之間的平衡或張力,較後半段為佳);或是詩媛solo時身體與地板所觸探的關係,及其後重複卻極具感性的舞句(神經質的大幅擺動達於段落中身體情緒的高峰,後半形式上可惜稍稍快收掉了),從臉而身體,從歧異性的身體又進而塑像成為「一百張的臉」。

人是在什麼時刻興起了第一次肖像的欲求?如何在紙張上拓印下時間的臉孔?在這樣一個紛繁媒體中萬物消逝,面目模糊的時代,疏異性如何可能?身體如何可能?故事又如何可能?令人想起,同處於台南稻草人舞團2007年舞作《S》劇照,一個全身裹以報紙而不見臉孔的無名之人,編舞者周書毅回顧時寫下〈喧囂之聲,靜默之語〉:「媒體對於這樣時代的『改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聲音與選擇都變多了,大家都說這是『進步』,科技與文明的進步」;「哪些聲音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人間福報》2012年1月12日)媒介中,哪些臉孔為真,哪些又是虛假的呢?曙光種籽這齣《一百張臉》舞作中,嘗試回到古典的肖像技藝及其象徵(題中古典的「巷弄」和古典的「遇見」),重又勾勒、著色出臉孔的縱深。卻不免受制於戲劇寫實形式的牽絆和削弱(人物無法拼貼成圖,幾則故事又主導了「故事」)。反而是充滿象徵空間的視覺意象,懸掛的畫框和穿越的吊線,更有進一步展開的可能,同時更是存在於舞者非語言性的每一足尖和手勢。另一囿限於戲劇寫實形式所致的問題或是,創作者經驗的多元脈絡如何磨合成段落敘事上調性一致的作品。

在影像時代之中佩璇、李敏等四人,嘗試找回肖像的縱深和可能。如同在紙張上反覆試探的腳步如筆觸,在地板上找尋重心關係和站起的動力,如同將綑在身上臉上的紙張一一剝除,予以辨認,予以熟悉,在巷弄縱深,在胡同故事,在如同赫拉巴爾的紙堆覆蓋裡,遇見一百張臉,遇見一百個故事。

《巷弄中遇見的一百張臉》

演出|曙光種籽舞團
時間|2012/08/04 19:30
地點|台南市涴莎室內樂團永華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