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去隱藏的出口與味道《2017南方之星—日常的味道》
4月
26
2017
容我向您介紹—記憶的好味道(曙光種子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0次瀏覽
石志如(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南方之星創意育成中心」是南臺灣藝畝田藝文工作室向文化部申請的企劃,今年邁入第三年,同時也將南台灣的優質節目介紹給北部台灣觀眾。「南方之星」每年遴選南臺灣具發展潛力演藝團隊,透過藝術界專家籌組「諮詢輔導團」共同進行一年期專業輔導,以陪伴的方式依循各團年度發展路徑,提供創作、製作、企劃、行銷…。【1】

這次參與至北部巡演的演出團隊是:我們的(WeART)表演平台與曙光種籽舞團,它們皆來自台南市成軍不超過十年且持續穩定發表作品的團隊。我們的(WeArt)表演藝術平台與曙光種籽舞團分別推出《里拉的女人》(2014)《容我向您介紹——記憶的好味道》(2015),兩齣在首演時皆屬特殊場域作品,因此打破正規劇場的表現法則,便是他們這兩個作品的特色。這次選在大稻埕的思劇場,亦是一處改建舊建築的劇場空間,其保留原始木板與雙層閣樓樓梯間,暫時滿足兩個團隊在空間上的想像。

《里拉的女人》編舞者/演出者:董桂汝

「你佇揣啥?(你在找什麼?)」一個健忘的女人:里拉(台語音譯的健忘行為:哩哩拉拉),這個貌似大媽的女人,穿著邋遢從場外提著三四只手提袋,三步併兩步,滿臉焦慮,進到場中摔下衣袋,匆忙地尋找什麼,然後突然衝上閣樓,換了一件衣服,好像記起來要做什麼似的,於是衝到樓下,敲起懸掛空中的六只鍋盆,「像我這樣健忘的女人…」,舞蹈從這裡開啟女性的某些片刻、某些私密的描述。

從開場焦慮的遺忘又拾起記憶的慌張行為,至第一段在椅上的舞蹈表演中,董桂汝擷取生活手勢符碼(例如約定成俗的語意形象),透過動作的節奏、張力、空間位置變形等動作,作為舞蹈肢體結構的創發,形成獨特的「手語舞蹈」肢體語彙,例如:以OK手勢發展出象徵責任感的肢體語彙,動作夾帶著忙碌時,既喜悅又厭煩的表情,舞段設計以重複性編排結構,其形象營造已超乎台上這位里拉女人,而是有相同特質的女人。董桂汝善用肢體行為、豐富表情與來自生活共通的肢體符號,來詮釋這位健忘、有責任感又帶點任性性格的人物。這齣定調在特定時空的人物,注定有她的故事。

董桂汝堆砌出的女人形象,有意無意的已踏入哲學的思辯。在地理學裡強調每個人生存的座標,足以影響其看待世界的方式。如果從人類的群居性與連帶責任的社會制度,生存遊戲就會變得複雜與殘忍,影響的因素可能來自人際脈絡的經營,也有來自社會工作的壓力,但大多數是來自無法擺脫個人的思想侷限與僵化。普瑞特在〈認同:血液、皮膚、心臟〉的文章裡認為:「面對我們思考的限制,往往很痛苦…這種痛苦,例如:當我認識到我是如何習慣將我的文化、我的倫理觀、我的道德觀,視為歷史的巔峰、當成過去事物的合邏輯延伸…這種想法將我和置身不同文化的女人區隔開來」。【2】

當明白自身的侷限,抑或是發現自身無能為力的抵抗,是「里拉的女人」面對多重身份所乘載的痛苦,即使將大鍋子整個蓋在頭上,里拉想活在自己美好的世界,即使想抵抗外在生活壓力的阻擊,卻也只能虛張聲勢,拿起毫無殺傷力的泡泡槍,自我滿足一番。這段舞蹈,既夢幻又流暢,董桂汝讓觀眾享受在她詮釋的夢境之中,似乎忘卻現實生活中,那位哩哩拉拉的女子。

音樂的積極調性,提醒這位夢中人,她開始從自我遺忘中醒來,「你在找什麼?」不只點出多數人的生存盲目,更挑明無法擺脫自身所處的區域文化所潛移默化的慣習。在現實生活裡,大環境的艱困是壓倒基層人物的最後一根稻草,里拉的女人只是在這環境下無法擺脫自身文化的一個象徵性人物。她跨不出來自生活盤根錯節的現實,也走不出自己設下的生活框架,於是「我在找一個出口」,成了桂汝在台上的最後一句台詞。

《容我向您介紹——記憶的好味道》 編舞者:李佩璇

府城得天獨厚的美食文化,是李佩璇作為這次演出的發想。然而味覺的獨有性,在佩璇刻意拉出一條阿嬤的紅茶油條、姑媽的什錦麵與家裏廚房的路線圖,欲從回味在家的味道,尋找生命中曾經出現的溫情與故事,結合劇中人物與舞蹈肢體相襯出這次展演的主體:味道。

首先味道說書人(張釋分飾演),說起家裡那味陪伴她成長的紅茶加油條,台上其他兩位舞者,配合著說書人話語中的食材做法,肢體動作透過接觸、纏繞、支撐等變化,象徵食材味道的融合,說著、聽著,舞者突然吃起紅茶加油條,並分送給場下觀眾這份好吃的味道。

自三月在台南看演出期間吃到杯子蛋糕【3】,現在又享有台南點心,「想像」與「實體」之間越來越模糊,使得劇場的幻象特質在近年備受挑戰,劇場的定義也逐漸鬆動,自上世紀布萊希特打破第四道牆的濫觴後,當代又繼續挑戰生活劇場的可能。觀賞演出的經驗,雖然早已不是視覺與聽覺的專利,味覺與嗅覺在劇場感官中也屢受到重視,當開啟全面性的感官觀賞模式,強調覺知的直覺性觀賞經驗後,與之而來的是更貼近創作者的原意?還是進行一場觀者對自我感官忽略的提醒?

李佩璇的好味道還有一味什錦麵,這味什錦麵透過說書人詳細描述作法之外,還拉出一條姑媽與姪子的一段對古老廚房的記憶:一幢幢消失在空間裡卻透過廚房煮撒什錦麵的記憶,讓房子的點滴重拾於心中。後段李佩璇結合她擅長的舞蹈影像剪輯,將表演轉入影像投射,透過多媒體的播放,將觀賞視角突破劇場空間,拉致一處現代化家庭的廚房,最有趣的是以孩童玩扮家家酒的遊戲器皿煮出來什錦麵,在餐桌上由四位舞者以推、送、挪、端等動詞,大玩拒絕再吃的戲碼,這裡用強而有力的節奏,敲打推送出拒絕餵食的肢體舞蹈,最終處以四次特寫餵食成功的鏡頭結束畫面。到底這味道的記憶,是誰的記憶?在此處故弄玄虛。說書人最後不言於它,拿起一座房屋模型,對著觀眾說:「歡迎來我家」,故事在此劃下句點。

註釋

1、參考節目冊〈關於2017看見南方之星〉。

2、引自Linda McDowell(徐苔玲、王志弘 譯),《性別、認同與地方》,2006,頁147。

3、我們的(WeART)表演平台的「在家販賣中…」,2017年3月21日。

《2017南方之星—日常的味道》

演出|WeArt表演藝術平台、曙光種籽舞團
時間|2017/04/22 14:30
地點|台北市思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