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作為一部以「愛」為主題的劇作,我認為《愛滋味》就只是將原本的價值階序顛倒了過來,還是有人被妖魔化了,還是有人被邪典化了,還是有人的痛苦被犧牲了。(許映琪)
9月
16
2022
一如既往,當Luke和劉向墜入「脫力」深淵,絕不會有人跳出來糾正或規範其中一方;事實上,兩人在這次的專場輕快提到,他們想要組成的,正是一個「只有裝傻,沒有吐槽」的漫才團體。(張又升)
9月
07
2022
寫實與超現實的穿插之間,俱展現了年輕世代看世界的角度。青春若是一列火車,大人們能不能接軌相迎不讓孩子脫軌?聆聽演出之後,現場台上台下諸多真情流露的座談分享,答案自在心中了。(謝鴻文)
8月
29
2022
觀眾彷彿被吸入一個超越時間的異次元,一切都靜止下來,生起而後落下,然而這一切卻又並非無所謂,總是吸引觀眾聚精會神於場上的所有動態。這其實就像是靜坐當中的心智狀態。(許映琪)
8月
25
2022
能否透過早期的劇目磨練表演技藝,能否把握劍俠戲精髓的前提下,帶領觀眾走入五彩幻化的奇俠世界,述說屬於當代布袋戲的俠客夢,或許才是最重要的。從這一方面來說,臺北木偶劇團的《白雲寺》做到了。(游富凱)
8月
09
2022
這齣戲揚棄了兒童劇普遍亮色麗彩的舞台,視覺從頭到尾統一在蕭淡枯索之中;然而,正是這般空無寂靜之意境,方能強化一種等待與期盼――讓黑暗情緒的永夜退去,心回歸無垢無著。(謝鴻文)
7月
28
2022
大幅翻轉了桃太郎固有的形象,這樣改編並不構成問題。這齣戲浮現最大的問題,我們不妨回到核心本質去探索:為什麼要先標榜「思辨劇場」再創作呈現這個故事?(謝鴻文)
7月
12
2022
我們依然可從聲音本身,感受到表演者反而更像是某種操偶師,試圖在中性無痕且極度收斂、抑制的身體動能中「還原」物件本身聲音之原貌(如果物件聲音真有「原貌」)(白斐嵐)
7月
04
2022
透過劇場,除了可以突顯作為歷史主體的「人」之複雜且立體的真實面目,也藉由象徵、隱喻、表演、音樂與景觀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拉出了感知歷史的多元維度。(許映琪)
7月
01
2022
在當今臺灣主體性、「西方」「古典音樂」和各種「流行音樂」角力的社會中,林惠琦這場看似非主旋律的「文藝復興走向巴洛克」音樂會,其實反而讓我們體會到「早期音樂」能帶來的反思,重新意識到「古典」背後的價值和意義。(沈雕龍)
6月
28
2022
從移山、填海再追太陽,演出內容不全然是這些古典神話的再現,反而加添了許多與當代世界一同脈動的思維意旨,以及時事議題,如此嫁接之後長出更多新鮮生機妙趣。(謝鴻文)
4月
20
2022
觀眾能恣意地在原著故事與新創文本之間來回游走,在想像中自我連結;透過簡單且極具巧思的舞台呈現手法,凸顯了每一則童話故事的背後,即是一種敘事立場的建構。(游富凱)
4月
15
2022
如果當代歌仔戲的發展,朝向文人化、精緻化是現在式,《文武天香》以原創性號召的強烈現實感,拓展了當代歌仔戲的文本類型,更是一個創作者,對於自我在當代的投射與叩問。(游富凱)
4月
13
2022
《月2.0》讓我看見「素人/生命」與「專業/美學」的合一與共融,體現了我理想中的「生命——美學複合體」的其中一種可能。對我而言,《月2.0》還原了藝術的本質。(許映琪)
4月
09
2022
他用魔術在本戲中的退位,來完成自身生命轉化的魔術。林陸傑也可以不再汲汲營營地想要搏取大家的認同,而能夠以一種赤裸的姿態,做回最本質的自己,在全戲的尾聲做出對魔術的不同定義。(許映琪)
4月
0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