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作為一部以「愛」為主題的劇作,我認為《愛滋味》就只是將原本的價值階序顛倒了過來,還是有人被妖魔化了,還是有人被邪典化了,還是有人的痛苦被犧牲了。(許映琪)
9月
16
2022
一如既往,當Luke和劉向墜入「脫力」深淵,絕不會有人跳出來糾正或規範其中一方;事實上,兩人在這次的專場輕快提到,他們想要組成的,正是一個「只有裝傻,沒有吐槽」的漫才團體。(張又升)
9月
07
2022
寫實與超現實的穿插之間,俱展現了年輕世代看世界的角度。青春若是一列火車,大人們能不能接軌相迎不讓孩子脫軌?聆聽演出之後,現場台上台下諸多真情流露的座談分享,答案自在心中了。(謝鴻文)
8月
29
2022
觀眾彷彿被吸入一個超越時間的異次元,一切都靜止下來,生起而後落下,然而這一切卻又並非無所謂,總是吸引觀眾聚精會神於場上的所有動態。這其實就像是靜坐當中的心智狀態。(許映琪)
8月
25
2022
能否透過早期的劇目磨練表演技藝,能否把握劍俠戲精髓的前提下,帶領觀眾走入五彩幻化的奇俠世界,述說屬於當代布袋戲的俠客夢,或許才是最重要的。從這一方面來說,臺北木偶劇團的《白雲寺》做到了。(游富凱)
8月
09
2022
這齣戲揚棄了兒童劇普遍亮色麗彩的舞台,視覺從頭到尾統一在蕭淡枯索之中;然而,正是這般空無寂靜之意境,方能強化一種等待與期盼――讓黑暗情緒的永夜退去,心回歸無垢無著。(謝鴻文)
7月
28
2022
大幅翻轉了桃太郎固有的形象,這樣改編並不構成問題。這齣戲浮現最大的問題,我們不妨回到核心本質去探索:為什麼要先標榜「思辨劇場」再創作呈現這個故事?(謝鴻文)
7月
12
2022
我們依然可從聲音本身,感受到表演者反而更像是某種操偶師,試圖在中性無痕且極度收斂、抑制的身體動能中「還原」物件本身聲音之原貌(如果物件聲音真有「原貌」)(白斐嵐)
7月
04
2022
透過劇場,除了可以突顯作為歷史主體的「人」之複雜且立體的真實面目,也藉由象徵、隱喻、表演、音樂與景觀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拉出了感知歷史的多元維度。(許映琪)
7月
01
2022
在當今臺灣主體性、「西方」「古典音樂」和各種「流行音樂」角力的社會中,林惠琦這場看似非主旋律的「文藝復興走向巴洛克」音樂會,其實反而讓我們體會到「早期音樂」能帶來的反思,重新意識到「古典」背後的價值和意義。(沈雕龍)
6月
28
2022
在裝傻和吐槽方面,有演員認為吐槽能勸阻別人,能夠帶來「阻礙」或「規勸」的快感。雖然如此,當兩個演員都是吐槽或裝傻,演出卻絕對進行不下去,因此兩個選項勢均力敵。(張又升)
5月
31
2022
不知火的個人風格,確實有一種「長輩關懷和訓話」的樣子,讓人聯想到中小學行政人員或鄰家雞婆大媽讓人頭痛的口吻,甚至青出於藍,真正具有「東方特色」。(張又升)
5月
30
2022
角色們可謂處於一個充滿神鬼的宗教世界(演出開始和結尾的短劇),由此出發,衍生出死與生。在死方面,我們看到停屍間的段落;在生方面,有各種性的聯想和明示暗示⋯⋯(張又升)
5月
26
2022
開演前後的「漫談/彈」是達康之間默契長期積累下的臨場發揮,在安排好的「漫才」跟與眾同樂的「遊戲」之外,它構成整場演出同樣關鍵的第三個元素⋯⋯(張又升)
5月
26
2022
大家最驚艷的是三位演員非常認真地跳了好幾支街舞⋯⋯小蓉包的自信,尼尚的不情願,和喜德的狀況外────也徹底融入舞蹈。舞蹈的編排非常清楚地描繪了大海航行的狀況:眺望、升降風帆、甲板奔忙。(張又升)
4月
2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