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中凝斂出身體之姿《北歐南島,生活舞蹈》
12月
29
2014
北歐南島,生活舞蹈(曙光種籽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60次瀏覽
李時雍(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這是繼《巷弄中遇見的一百張臉》(2012年、2013年)系列製作後,曙光種籽舞團再一次跨越島嶼和歐陸,帶來以「生活舞蹈」為名的作品:團長李佩璇的《完美的背後》、董桂汝《里拉的女人─妳在找什麼?》、來自挪威奧斯陸Helle Siljeholm的《Miss Vertigo》;三位編舞者,自日常風景中截取出創作元素,三齣獨舞,結晶一般,在短篇至中篇的篇幅裡,呈現出各人的動作興趣與身體的風格。

涴莎的地面橫向鋪上大面紙張,延伸、懸掛在空間左右兩側,開場時,已見其上分別墨色畫有隱約的臉的輪廓。李佩璇一身黑紗走入,來回畫布般的台上,不時雙眼靜默直視著觀眾的方向。而後,伏身成作畫之姿,在圖紙上潑灑下墨痕,致臉孔成形。空間燈色在黃、藍與紅之間切換。序幕後,短暫離場復回台前,展開長段的獨舞,背景浮現口白女聲,文本反覆探問著「完美」的問題:「……完美,好像沒這個詞,不完美,也很美。」李佩璇說,《完美的背後》探討「『臉孔』這表象的完美」,第一段的圖畫,接續第二段獨舞時的文本,或者第三段藉由投影影像,手持搖晃,在巷弄之間,穿梭捕捉著一個對象模糊的身影,借助並扣緊作畫成像的意象而展開;另一方面,動作上也可見李佩璇個人的身體風格,細微的手勢,描圖般啟動,幾乎在原地,身姿旋繞一如在空間之中轉動的筆觸。

延續《巷弄中》(2012年)已可見編舞者所感興趣的母題:譬如,已曾出現低伏在空間中鋪有紙張上的素描身姿、曾經投影在牆上的人的臉孔、又如2013年《狀況之外》以旅程(離境)為題;《完美的背後》在十五分鐘左右的篇幅,更像是一齣凝斂其前有旨趣、風格的小品。令人好奇的是,空間的調度,在序幕後幾乎不再與之發生關係的懸垂畫布,如何能夠更進一步地展開?或關於表象,正面與反面,完美與否,如何回到身體的動作辯證地提問(《完美的背後》相當程度憑藉著語言提出)?作畫的身姿,對編舞者而言,必然帶有一種近似於舞蹈的迷人感觸,令人想起電影《Words and Pictures》,將自己懸垂在半空中作畫潑墨的茱麗葉‧畢諾許。電影中談論影像和語言的優越性。然而,這影像背後作為手、連帶身體的全身投入,必然是使得影像具有力量的關鍵因素。李佩璇在幾個作品中,一再執意呈現那影像創造的時刻;如何帶出身體和圖畫間的關係,想必會是她往後在更大篇幅的作品中,持續探索下去的。

董桂汝的舞台上放滿家屋、尤其廚房裡的物件,靠近中後方一座金屬支架掛滿鍋碗瓢盆,再更接近角落則有一工作台。開場時,一位表演者在台前持刀切菜,敲擊砧板發出連續的節奏,董桂汝從另一側入場,走近支架旁,劇烈敲打鍋盆彷彿敲擊樂器,致使連串巨大喧噪的聲響。作品名稱《里拉的女人》,扮演著「瀝瀝落落的女子」,敲擊鍋盆,而後至台前椅上展開一段將家居日常動作入舞的段落,微笑、抹抹布、拖地、擦拭,獨舞者極富詮釋力,在音樂中,重覆轉換在神經質的動作主題之間。有意思的是,相對於當前許多編舞者嘗試將日常入舞,卻偏向藉由戲劇性的設定,從場景、從內容而出,提供動作的可能;董桂汝是在這些日常中擇取、凝縮出具有象徵性的身體之姿,回到動作的思考,組織成舞,加上個人的詮釋能力,帶出或詼諧、或微憂的角色狀態。

譬如戴著大鍋子吹著泡泡的喜劇畫面,譬如音樂結束後的空白,里拉的女人猶困陷在重複的行為中,卻因突然浮現的偌大喘息,使氛圍改變。在環保袋中翻找著什麼,衣服、圍巾,直到自問出那一句「妳在找什麼?」「找一個適合圍上的人。」並走向觀眾,都很恰當地使得作品意義有了一層轉折。

相對於上半場各約十五分鐘的作品,Helle Siljeholm的《Miss Vertigo》長度五十分鐘,編舞者說:「我專注在將原始物件(物體,聲音,歌曲文本,演講稿,文學)轉化成工具,以探索和研究『超越』的概念。」《Miss Vertigo》確實以形式、概念為主導,舞台後方倒放著成排充氣造型的植物,表演者走近旁側牆邊,便條紙貼於其上,並在音響男聲似隨機地敘數的數字中複誦,其後一些零碎的段落:反複綑綁復放下的頭髮,到舞台後拿出水瓶喝水,穿上直排輪滑行於空間之中,兩個男表演者裸裎著上身,像飛翔一般動作著樸拙的身體,或是Helle Siljeholm穿上鱷魚偶衣,如獸趴伏爬行,舞曲煽動的重拍中的狂放肢體。《Miss Vertigo》在主題「超越」和「飛翔」中,鋪陳以上段落,空間上,明顯可注意到不同的高度意圖,放倒的植物、爬行的獸;此外,嘗試自原始物件轉化,從具體的、到表演的文本,Helle Siljeholm激昂的朗誦,或在風扇吹起光暈煙霧中唱起了詠嘆調,卻永遠攀爬不上最高音。原始或現成的物件,如何經過創作的工作賦予意義,成為最大的問題,《Miss Vertigo》顯然還需要找到一個更適當的,與在地觀眾對話的有效形式。然而,已能在片段中,看到Helle Siljeholm一種全面的表演形態。

「生活舞蹈」,以獨舞為形式,三位編舞者,或延續對影像生成之身體的興趣,或從日常中凝斂出動作的風格,或選擇原始物件,都可以看到充滿個人的標記。曙光陸續帶進跨地域、跨文化創作者的作品,是否可能進一步建立對話的平台,在南島,是另一件令人期待的事。

《北歐南島,生活舞蹈》

演出|曙光種籽舞團
時間|2014/12/19 19:30
地點|台南涴莎藝術永華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透過作品,我們可以在有距離的、安全的狀態下感受真實世界裡正在發生的事,藉由想像,讓人類能夠同理遠方的苦難。
11月
22
2023
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
11月
13
2023
莊國鑫住民舞蹈劇場《∞-無限循環》的極簡韻律,其底蘊是由阿美族的精神性概念出發
11月
08
2023
蔡博丞在《深深》裡頭試圖找到一種虛無主義式的破壞,並且重新建立起一個浪漫主義的詩意空間,如同他在前導影片中提及的光、勇氣等名詞,使其反轉《浮花》水平面意象的世界觀,是一種帶有水性與浮力的蔡式深淵。
10月
31
2023
筆者認為《重》的編創動機,基本上就是要為《偽》對於觀眾的底線試探,進行收尾與收拾殘局的。
10月
31
2023
《波》是一種超現實的顯現,還是拉近了人與自然之間那無限的一釐米,創作者恐怕必須給我們一個結論,若否,我們與數位肉身的距離,便是永遠的九分之十,屬於這個時代難解的阿基里斯悖論也未可知。
10月
27
2023
不禁令人思索,當演出者的身體控制極為精確,能與劇場空間中具有傳播力量的少許元素產生足夠迴響之時,是否仍須為顧及某種戲劇性考量或情緒推動而附加無法忽視其敘事性的樂曲於背景之中?
10月
24
2023
《波》這個作品,有「舊」。祖母流傳下來的珠寶,彷彿重要時刻一定得現一現。雲門傳統在2023的五十週年或許超常發揮了,相對《霞》,《波》讓我微感保守。
10月
2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