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空間的重新思考《美國》
1月
28
2015
美國(狂徒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0次瀏覽
王佳印(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畢)

近年來,臺灣的非專業劇場空間逐漸成了許多表演團隊演出場地的選項。這些替代空間雖然沒有專業劇院的器材及設施,卻有著十分彈性的應用空間和相對來說較為優惠的租借價格。對於初次踏上演出之路的小劇團而言,這些小型替代空間就成了試水溫的最佳場所。然而,演出團隊打算使用替代空間時,除了思考該空間的配置格局對於搬演作品的侷限,排練演出和設計也應當跳脫「黑盒子」的想法,充分利用現有空間。

《美國》在書店三樓的空間上演,該劇劇情全在一個六坪大的小套房展開,雖然時空破碎跳躍,卻是一個獨幕劇。該場地演出區域,非常適恰的就是一個小套房的布置;舞台右側就有一扇開往書店一樓玄關方向的窗,舞台左側一扇玻璃門可供演員出入,又不至阻擋光線(甚至可以於午場利用自然光源),觀眾面向幾乎沒有死角,幾乎可說是一個小鏡框舞台,演出中,也可看出這些原本的配置被充分利用,甚至一樓玄關與玻璃門外的走道也是劇中重要的額外場景。但演出單位於鏡框前架設了一道簡易拉幕,於轉換時光和演出工作人員上下場時使用。

對於整齣戲來說,這些時光的拼貼構成一個向觀眾透露線索的動作,每一個小段落也包含一些情緒的留白,這些短暫的停留可以留給觀眾思考,卻因為拉幕裝置與技術的不順暢,以及幕起後仍然看到換景人員的殘影和演員尚未就定位的模樣,打破了上一片段留下的情緒氛圍,甚至讓換景過程顯得有些突兀。筆者認為,在替代空間演出,並不需執著於「幕前幕後」的思維,時光跳躍之中可能只要場上演員一個定格,轉換成中性角色,順暢的下台讓工作人員擺放道具即可,刻意添加的拉幕反倒成為打斷戲劇氛圍的利剪。

就戲本身而言,此劇改編自日本小劇場作品,原本劇情長度為兩小時,不知是否因修編縮短時間長度的緣故,整齣戲雖頗有後勁,卻顯得結構鬆散。劇中花了相當篇幅替觀眾建立了弟弟與兩名友人的過往情誼,在哥哥方面,戲中用了許多戲劇動作體現兄弟之間的相似之處(很可能還隱約藏了童年時兩人情感的緊密程度),卻仍然顯得交代不足,以至於最後哥哥對弟弟的死亡做出顯著的情緒反應時,雖能夠為觀眾理解,仍顯得有些唐突。

《美國》呈現的是至親好友死去時,普通的日常之中,亡者週遭的親友如何被觸發情緒反應以及收拾情緒的過程。透過一群人荒謬而緩慢的收拾雜亂的房間,和另外兩位人物的打斷及影響,去體現逃避、回憶、面對和收拾整理的過程。這是一個相當生活性的主題,如何去蕪存菁,擷取平淡中的very moment就成了一項相當重要的課題。可以理解為了建立劇中人對亡者逝去的反應動機,必須要有先前的關係建立,但當觀眾無從注意起演出者為他建立的小小線索,演出者是否就錯失了與觀眾丟接球的時機?

替代空間的演出,本就充滿挑戰與嘗試,專業劇場有其完備之處可抓住觀眾注意(譬如不被阻擋視野的觀眾席、專業的燈光音響設備等),但當演出轉向替代空間,技術及藝術部門更需謹慎思考如何在容易分散焦點的空間緊抓觀眾注意,使欲傳達之訊息可以更為確實的交付觀眾手中。

儘管仍有許多值得檢討之處,一個小時三十分鐘所呈現給觀眾的仍有許多值得於演出結束後細細思考。對於一位亡者的逝去,不僅僅是嚎啕大哭的哀慟,索然無味的日常之中,瑣碎的想起亡者曾於此地生活的片段,才是死亡帶來的,久久不散的後勁。狂徒身為一新興小劇團,成立以來已做過許多替代空間的嘗試,期望未來能持續嘗試與挑戰,為觀眾帶來不同以往的觀戲體驗。

《美國》

演出|狂徒劇團
時間|2015/01/25 14:30
地點|高雄三餘書店3F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令人容易印象深刻的劇本,但節奏時常中斷的導演手法、沒有情緒累積的演員,以及受限於場地的換場黑幕,都不斷成為讓觀眾入戲的阻力。(洪琦雯)
2月
04
201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