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最為之心喜的便是一幕在樂曲演奏完畢的同時,楊世豪恰好演繹完大環的段落,整場空間氛圍霎時凝結,全神貫注地聽著,大環落下地面後聲音餘震的迴盪,其時間點就幾乎與樂曲同時譜下休止符,有力的證明國樂與馬戲,在此時得到有機的結合
5月
08
2023
就觀看方式而言,令筆者感到有趣的便是,表演者必須因應固有場域的限制,規劃表演動線及思量每一場的走位及轉場⋯⋯
4月
17
2023
不同於傳統馬戲著重於高難度技巧,《保持聯繫 Keep in touch!》更強調文本與故事,演出不追求炫技,而是表達豐富的情感。最後不可否認的,作品藉著物件的選取、延異與轉化結合當代馬戲而呈現,在科技與人性間探索,再次證明當代馬戲藝術多元、多變及較彈性的創作面向。
2月
12
2023
熟悉就愈是危險,可以見得為突破傳統的表現形式,表演者找出自身與道具間的主體性,從突破自我框架到接受呈現技術可能失敗的可能,使作品名稱與表演者所想闡述的故事更具互文性。
10月
24
2022
人們有時的認知並不一定是唯一的答案或解決的方式,如若分別站在大人與小孩的視角去看待同一件事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試想觀賞這齣劇當下的觀眾應該從來想到,原來「笑」是這麼容易的一件事⋯⋯(尹良豪)
8月
18
2022
原以為會是一場以舞蹈為主科技為輔的跨界展演,但《小螞蟻》在表演者與機器人的舞蹈詮釋似乎更偏向敘事性⋯⋯個人認為,黃翊選擇將舞蹈低調化,刻意不要顯得那麼張揚,可能的原因:一、在其他元素與科技數位的場面調度上已十分繁複,編排上亦會多加思量其必要性;二、以本領域跨界他領域,因彼此尊重互相平衡相融,兩者的比例拿捏須制衡得宜。(尹良豪)
5月
31
2021
改編將角色之間的仇恨程度發揮至另個層面,將看似「文明」的待客之道,包裝成間接性的暴力攻擊,同時反諷著人類文明的理性,暗喻人們行使暴力如同家常便飯⋯⋯(尹良豪 )
5月
20
2021
卡羅・哥多尼(義大利,1707-1793)原著《一夫二主》是一部違反三一律的義大利經典藝術喜劇。賴聲川改編的《一夫二主》(以下簡稱《一夫》)不僅時間、背景不同,還充滿了許多荒誕的分支劇情;人物的刻畫也充滿濃烈的個人色彩⋯⋯(尹良豪)
1月
21
2021
《Night for Jazz》在舞碼跟舞碼間的穿插透露著新意,當中除了當代爵士舞,更融合流行舞的元素、民俗技藝的翻滾、倒立技巧豐富爵士舞表現上的多向相貌,個人認為,其中以舞碼〈AONTHER DAY OF SUN〉的踢踏舞solo表演,在作品中特別彰顯出自由奔放的信念。(尹良豪)
1月
13
2021
劇場版不僅搭上Z世代的IP熱潮,以論壇劇場的方式作為延伸,觀眾不僅可透過手機發表言論、更可參與公投,參與某特定橋段而成為演出的一部分,⋯⋯但《與惡》這齣劇主要在探討精神患者議題,關切這些資訊是否正確地被汲取,所以不得不留意:觀眾事前是否都有充分的掌握?還是一開始便下了定論?觀眾的決定影響著不同結局的發展,對整齣劇的走向來說是加分?還是更顯得劇場版劇情結構的單薄呢?(尹良豪)
12月
21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