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行為藝術家演出時,將自身設限在舞台上,就像是從事件現場被流放於劇場的自囚者,透過對自我的撻伐、個體的被凝視,勾勒出對社會議題的情境觀點,並生產出身體奇觀化的想像,如果說劇場是一個完善與美觀的藝術殿堂,我想行為創作者們,正是想讓載滿奇裝異服、肢體畸形者的瘋人船,重新返航停泊的人。
5月
05
2023
當我在牯嶺街小劇場觀看過《新營_海鷗》,我已無法為他們冠上諸如「素人」、「樂齡」、「銀髮」或「非科班表演者」之標籤,反過來說,也正是因為劇場與行為藝術,令他們身上數十年來的各種定義逐漸剝落,顯露出生命不穩定、不確定的本質。
5月
01
2023
劇場裡種種可供把玩的元素卻愈發多元(電子音樂創作的加入、全樓層觀眾席變身展演空間等),導演的實驗性加大,銀齡長者也願意開放地跟隨,使我疑惑起展演主題須與地方黏合或對應的必要性?⋯⋯長者回溯己身,他們會不會有機會投入(被提供)更多關於專業劇場的理解與嘗試?(梁家綺)
11月
22
2021
《母親.李爾王》高張緻密的演出中,女兒、父親與母親蟠踞理性、瘋狂、冰冷等不同端點。如何獨力表現三幕不同權力位置的角色?《王子・哈姆雷特》有沒有其他逃離野蠻結局的縫隙或契機?(張宗坤)
5月
07
2021
 
如果與國內外的夥伴沒有辦法真的建立一個互相欣賞的機制,也要以交換的立場去做到非常絕對性的動作,亦即,做交換──我今天如果買了你的節目,我也一定要賣給你我的節目。(評論台編輯)
3月
17
2018
《生》的意義在於,揭示人不斷地透過鑲嵌於自身那「正常」身體所看出去的平凡視角,與異質的他者之身反覆協商。《生》編輯了複合腳本,以殘、病在劇場製造意外,敞開了身體溝通的脆弱網絡。(王威智)
1月
13
2017
殘缺的身體挑戰了觀者對既定活動想像的認知,這些移動凸顯身體多樣性的可能,好似在告訴觀眾,本來就是有這般不盡相同的移動和使用身體的方式,在劇場巧妙的美學融合下,觀看的權力位置似乎被打破。(張懿文)
1月
04
2017
運用各種可能的做法建立一個「存在於社會的劇場」,不僅仍然實踐著「劇場的公共性」,不僅與藝術家、表演團體建立互動,循環往來的基礎,也從經營、製作的角度尋找、延伸、辨認一座劇場與社會的關係。(吳思鋒)
10月
02
2015
小劇場中少見的閩南語劇本,能採用台語方式進行讀劇更屬難能可貴,保留了台語文的風雅,偶或點綴屬於語言裡少數的原生野性,在小劇場的文本呈現上,已然滋生新風華。(王妍方)
5月
27
2015
由於語言效力的剝奪,導演轉而以肢體動作與舞台調度,作為情節高潮的表現。一段演員交疊著椅子,再推倒的情節,恰恰為其勾勒出一激烈的象徵符碼。(楊書愷)
4月
06
2015
王墨林不只關注到「家」的破敗,更嘗試聚焦在「母親」,將「母」追溯到一種「原型」,去探尋「聖母的墮落」。(楊殿安)
4月
01
2015
王墨林將「母親」擺在主要的位置,近年分別藉由《再見!母親》、《天倫夢覺:無言劇2012》(2011)「處理過三種不同的母親的故事」,但他劇作中的母親,還包括某種母性的象徵,甚至指涉原初的生之愛欲。(吳思鋒)
3月
27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