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停滯不前的旅程《美國》
2月
04
2015
美國(狂徒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8次瀏覽
洪琦雯(社會人士)

登上了三餘書店,在一個幾坪大的空間裡,牆上貼滿了許多具有時代標誌的影集小海報、床墊底下藏著數本色情雜誌,建立起男孩們一同生活的氛圍,而觀眾就依著演員的帶領進入了被稱為是《美國》的故事。

一剛開始的兄弟情誼是新鮮的,正當三位於劇場工作的夥伴苦思不出下一號作品時,一小段有默契的台語音樂劇讓人笑開懷,也讓一剛開始的僵持一掃而空,讓人期待著接下來的發展。

突發奇想並前去美國的弟弟,不知何故在異鄉死去。於是,哥哥前來整理遺物,也在整理的過程中與弟弟的朋友們、有些神經質的鄰居,一同翻出了他們對逝者的思念與過往情誼。

然而,看完了整齣戲之後,困惑便不斷湧出。這的確是一個令人容易印象深刻的劇本,但節奏時常中斷的導演手法、沒有情緒累積的演員,以及受限於場地的換場黑幕,都不斷成為讓觀眾入戲的阻力。首先,由於《美國》的過去與現在相互穿插,以「過去」的故事線來說,弟弟(李宗宸飾)及友人們(楊宗昇、彭琮硯 飾)三人的群戲中,明顯覺得飾演林森男的演員較能控制節奏,其他兩人雖作出了對應,動機卻不明顯,很難讓目光放在這兩人身上;以「現在」來說,前來整理和收拾殘局的哥哥(黃琦勝飾),更讓我對他的角色建立與流動感到疑惑。從對房間氣味的不適應到適應、面對弟弟朋友們的緊繃到獨自一人的放鬆、情緒的累積到最後的崩潰,一切都理所當然的不具說服力,最後的痛哭更讓我覺得莫名其妙。是劇本太精簡而沒有提及,還是角色的塑立沒有完全呢?戲中的亮點是有些神經質的鄰人女孩(李昕庭飾),偏差的狀態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角色習慣的演繹也令人莞爾,算是稍為讓人能喘口氣的片段。

導演節奏的掌握則是令人窒息,尤其是在「過去」的這條線上。弟弟與玩劇團的朋友們在幾處被切割的「過去」中,情誼並沒有太大的進展,而是不斷環繞在劇作家(弟弟)生不出劇本,三人窩在一個狹小房間裡感受著江郎才盡的苦悶當中,就算有了最後買便當的橋段,也無法有效的在觀眾心裡植入三個人的深厚情感。反觀「現在」的這條故事線中,鄰人的出現只是個瘋狂與理智的對比,還是所謂「正常人」的借鏡?森男的包紮又和整個故事有些什麼樣的關係?在這齣戲裡,沒有解答,也沒有提供觀眾釐清的脈絡,有的只剩一個多小時後的一頭霧水。

既然是正式製作售票演出,幕後人員的標準也應提高。換幕時,不斷卡住的黑幕令人啼笑皆非。還有幾次,當黑幕拉開之際,換景的工作人員還未完全退場,那麼,還有拉上黑幕的必要性嗎?

走出書店之際,腦中盤旋著。劇場,是一個做夢的地方,也是一個容易被夢驚醒的危險地帶。

《美國》

演出|狂徒劇團
時間|2015/01/25 14:30
地點|三餘書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替代空間的演出,本就充滿挑戰與嘗試,技術及藝術部門更需謹慎思考如何在容易分散焦點的空間緊抓觀眾注意,使欲傳達之訊息可以更為確實的交付觀眾手中。(王佳印)
1月
28
201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