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停滯不前的旅程《美國》
2月
04
2015
美國(狂徒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4次瀏覽
洪琦雯(社會人士)

登上了三餘書店,在一個幾坪大的空間裡,牆上貼滿了許多具有時代標誌的影集小海報、床墊底下藏著數本色情雜誌,建立起男孩們一同生活的氛圍,而觀眾就依著演員的帶領進入了被稱為是《美國》的故事。

一剛開始的兄弟情誼是新鮮的,正當三位於劇場工作的夥伴苦思不出下一號作品時,一小段有默契的台語音樂劇讓人笑開懷,也讓一剛開始的僵持一掃而空,讓人期待著接下來的發展。

突發奇想並前去美國的弟弟,不知何故在異鄉死去。於是,哥哥前來整理遺物,也在整理的過程中與弟弟的朋友們、有些神經質的鄰居,一同翻出了他們對逝者的思念與過往情誼。

然而,看完了整齣戲之後,困惑便不斷湧出。這的確是一個令人容易印象深刻的劇本,但節奏時常中斷的導演手法、沒有情緒累積的演員,以及受限於場地的換場黑幕,都不斷成為讓觀眾入戲的阻力。首先,由於《美國》的過去與現在相互穿插,以「過去」的故事線來說,弟弟(李宗宸飾)及友人們(楊宗昇、彭琮硯 飾)三人的群戲中,明顯覺得飾演林森男的演員較能控制節奏,其他兩人雖作出了對應,動機卻不明顯,很難讓目光放在這兩人身上;以「現在」來說,前來整理和收拾殘局的哥哥(黃琦勝飾),更讓我對他的角色建立與流動感到疑惑。從對房間氣味的不適應到適應、面對弟弟朋友們的緊繃到獨自一人的放鬆、情緒的累積到最後的崩潰,一切都理所當然的不具說服力,最後的痛哭更讓我覺得莫名其妙。是劇本太精簡而沒有提及,還是角色的塑立沒有完全呢?戲中的亮點是有些神經質的鄰人女孩(李昕庭飾),偏差的狀態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角色習慣的演繹也令人莞爾,算是稍為讓人能喘口氣的片段。

導演節奏的掌握則是令人窒息,尤其是在「過去」的這條線上。弟弟與玩劇團的朋友們在幾處被切割的「過去」中,情誼並沒有太大的進展,而是不斷環繞在劇作家(弟弟)生不出劇本,三人窩在一個狹小房間裡感受著江郎才盡的苦悶當中,就算有了最後買便當的橋段,也無法有效的在觀眾心裡植入三個人的深厚情感。反觀「現在」的這條故事線中,鄰人的出現只是個瘋狂與理智的對比,還是所謂「正常人」的借鏡?森男的包紮又和整個故事有些什麼樣的關係?在這齣戲裡,沒有解答,也沒有提供觀眾釐清的脈絡,有的只剩一個多小時後的一頭霧水。

既然是正式製作售票演出,幕後人員的標準也應提高。換幕時,不斷卡住的黑幕令人啼笑皆非。還有幾次,當黑幕拉開之際,換景的工作人員還未完全退場,那麼,還有拉上黑幕的必要性嗎?

走出書店之際,腦中盤旋著。劇場,是一個做夢的地方,也是一個容易被夢驚醒的危險地帶。

《美國》

演出|狂徒劇團
時間|2015/01/25 14:30
地點|三餘書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替代空間的演出,本就充滿挑戰與嘗試,技術及藝術部門更需謹慎思考如何在容易分散焦點的空間緊抓觀眾注意,使欲傳達之訊息可以更為確實的交付觀眾手中。(王佳印)
1月
28
201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