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T不和諧開講2016・第一講——市場理性不理性?創作消費不消費?
9月
30
2016
TT不和諧開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8次瀏覽

紙上評論留有餘溫,書之未盡

舞台即時顯影後,再發動思想運動

2016TT不和諧對講從作品延伸議題,邀請評論人、觀察人與創作者共席對談,深入現象,擴散議題。


第一場

市場理性不理性?創作消費不消費?─從全民大劇團作品談起

台灣已有商業劇場?什麼型態與樣態成為「商業劇場」的定義 ?為何要談商業劇場 ?

議題發想人傅裕惠說 ,其實不是追根究底商業劇場如何如何 ,應該是 ,她想探問的是 ,台灣劇場有沒有「市場」意識 ?有沒有人把市場很當一回事 ,認真經營 ,奮力泅出仰賴補助的死胡同 ,既找尋自己的觀眾 ,也找出自己的「藍海策略」,突破框架 ,一再再在藝術與市場平衡木上取得成績 ,一再再在「市場」意識下找尋劇場存在的價值 。

她關注到一個人 ,謝念祖 。

編導謝念祖畢業自北藝大劇場藝術研究所,早期與友人共同經營「黑門山上的劇團」,進行小劇場創作。二○○四年,中天電視台知名政治反串節目《二一○○全民亂講》要轉型為《全民大悶鍋》,因製作人王偉忠邀請而跨入電視圈,二○○九年又回到劇團。曾經歷過小劇場的創作期,如今作為商業性劇團的指標團隊,全民大劇團甚至開發網路直播 ,戲不怕你看 ,不怕你不進劇場 ,就是觀眾想什麼、需求什麼 ,「全民大」敏銳嗅觸就朝著「觀眾即寶可夢」一路追去 ,共享抓寶樂趣 。

「全民大」如何耕耘觀眾、經營創作?對一向「不屑」或「無有」市場概念的小劇場 ,有沒有什麼管道 ,什麼溝通語言 ,是雙方可以交流、認識 ,彼此交陪的 ?難道小劇場和商業性劇場創作一定各有該領域的遊戲規則 ,夏蟲語冰 ,緣木求魚?難道沒有一套思想準備 ,面對艱鉅的台灣劇場出路 ,面對未來 ,可以眼光與策略,來克服戲劇藝術和市場口味的兩難?

所以 ,站在「很學術」、「很藝術口味」的評論台位置上 ,她反而很意願積極地 ,如果要談台灣劇場 ,讓我們就來談市場吧 !

於是 ,這場開講 ,鎖定既富於商業秘密訊息交換的刺探破解 ,也準備不願完全妥協地逼問市場到底伊於胡底 ,有多好就有多壞不是嗎 ?


與談人

謝念祖(全民大劇團團長.編導、「一元布偶劇團」負責人;資深電視編導;「黑門山上的劇團」團員)

鍾欣志(國立中正大學助理教授與「不可無料劇場」藝術總監)

傅裕惠(台大、北藝大戲劇系兼任講師與台大戲劇研究所博士生)

時間:10月5日(三)19:00-21:30

地點:提點空間(中正區和平西路一段84號2樓)

線上報名: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m_n4MnSX1dmBQmRd88_2qkzYcjliNO7Tm4v1S5uO2vVzYjA/viewform


表演藝術評論台相關評論

哏之不足,好生尋找《情人哏裡出西施》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3268

說逗的老梗,帶點刺兒《當岳母刺字時,媳婦是不贊成的》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240

以笑聲包裝的溫柔觀照《情人哏裡出西施》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3299


TT不和諧開講預告


10/19〈跨越與同體〉

─從《服妖之鑑》談起

與談人:吳岳霖、但唐謨、簡莉穎

地點:提點空間


11/17(四)〈記憶的城市,移動的地誌〉

─從《日常練習:消失的動作》談起

與談人:吳思鋒、郭亮廷、黃思農

地點:思劇場


11/23 〈看見聲音,聽見舞蹈:舞蹈的人聲音景〉

─從《寂靜敲門》、《混沌身響》談起

與談人:白斐嵐、鄒欣寧、葉名樺

地點:思劇場


12/21〈鄉愁的身體與台灣記憶書寫〉

─從《十三聲》談起

與談人:樊香君、高俊宏、鄭宗龍

地點:思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
劇中孩童對「離婚」給予安慰,但對「殺人犯」卻施以排擠,兩者態度形成強大對比,同時也撐開幾個議題:為何有如此不同的態度?為何只用耳朵去認識他人?父母親的罪過,孩子是否該承接?甚至可以延伸討論媒體識讀。
8月
16
2023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