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到你心裡發寒《七十種笑》
11月
20
2017
七十種笑(肢體音符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00次瀏覽
高若想(政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紅舞鞋跳起舞來,帶著小女孩跳過田野和草原,小女孩使勁想要把紅舞鞋脫下來,但鞋子繼續在大雨中跳著舞,在大白天跳著舞,甚至在最可怕的黑夜裡,也不停的跳著。小女孩精疲力竭地說,請饒了我吧,紅舞鞋卻已經把她帶到很遠的地方……

這是安徒生的童話,《紅舞鞋》。舞鞋像是著了魔,反過來控制了因為愛漂亮而總是穿著舞鞋的小女孩。舞碼《七十種笑》則有著更深層的暗喻,我們每天掛在臉上的笑容,會不會也是一種著了魔的詛咒?

上半場,舞者穿著現代感的金色的連身窄裙,反光懾人,肢體與衣著的線條銳利。兩名舞者輪流擺弄第三名舞者的姿勢,調整她臉部的肌肉,並將這副被裝設好的完美肢體,推到第四名舞者的手機鏡頭前——讓觀眾透過手機螢幕,再在一次看見舞者。攝像鏡頭撤除後,方才被擺弄的舞者,仍持續擺弄自己成為所謂完美的肢體,像是陀螺在繩子抽走後,仍繼續打轉,甚至轉的更完美……

伴隨著工作節奏的電子音、躁動的低鳴、壓抑的嘶吼聲等極具壓迫感的背景音,數名舞者在舞台上追逐。掩在嘴前的手掌像是控制閥,若被其他舞者扯開,笑聲便會流洩出來。掩嘴是自我防衛與控制,而這場追逐是繳械他人的戰爭,彷彿誰先真情流露,誰就先輸。後來,張狂、絕非真情流露的笑聲卻成了圍剿的武器,更後來,被圍剿的舞者在舞台上笑得失序。不知這笑聲、笑容是出自於她,抑或是她的軀殼被迫服務於這樣的笑?

下半場的開頭讓人鬆了一口氣,舞者花枝招展,打扮成可愛又性感的女小丑,像是櫥窗裡精巧的機械娃娃,在叮叮噹噹輕快的音樂俏皮舞動。然而,美麗可愛過了頭,狀況漸漸失控……舞者們為了搶舞台而憎恨彼此,像齒輪壞掉的娃娃一樣,重複且過於誇大的笑跳,疲憊卻不能停下奔跑,臉上掛著太大幅度因而顯得僵硬恐怖的笑容。

你不忍心責怪她們。不是她們的虛榮與矯情把她們帶向死亡,她們也無從決定、無法控制。有什麼更決定性的東西迫使她們這麼做。你心底泛出一絲同情。

這齣舞像是成人童話,歡欣鼓舞的背後,刻劃了無比的陰冷殘酷。殘酷,卻寫實。在下半場,舞台上不見攝像鏡頭的裝置,觀眾卻也被迫從後設的安全地帶,扯到第一線的觀看位置。或許還有人,觀看著我們的觀看?或許,正視著裝、帶著禮貌笑容觀舞的我們,也是他人觀看的對象?

舞作結束。觀眾一一上前與舞者們合照。觀眾和舞者一起笑著擺出俏皮的姿勢。舞作結束了嗎?或是此刻燦笑的合影,其實是舞台的延伸?我們有誰,可以從這個舞台上逃出,逃離被迫跳著舞直至筋疲力竭倒地方休的命運呢?

走出劇場,我看見編舞者林小得在大廳笑著與來看舞的朋友們寒喧。我走上前去。「好看嗎?」小得笑著問。「嗯,很厲害」,我笑著說。我想了一下,接著補上一句,「小得你看,我講這句話的時候,正笑著呢」。

《七十種笑》

演出|肢體音符舞團
時間|2017/11/11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硬笑笑印〉揭露「笑」在當代(網路)社群的異化,似活屍災變;下半場〈微笑貓,裝笑微?!〉則企圖捕抓笑的展演,具有難以掌握的流動性,一閃即逝。(姚立強)
11月
24
2017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