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的傳染與災變《七十種笑》
11月
24
2017
七十種笑(肢體音符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1次瀏覽
  姚立強(文字工作)

笑被鼓勵成人際間的正向互動;不笑被視為社交技巧的缺陷。肢體音符舞團舞作《70種笑》展示「笑」原是表達個人心理狀態的連串生理運動,但連接上社會性刺激與反應的傳導後,重新注入、取代個人狀態,引發的衝突與矛盾。

「笑聲是會傳染的」,這句話在通訊工具發達,社群網絡相形密切的今日,有種絃外之音。上半場〈硬笑笑印〉裏,舞者衣上黏附反光材質碎片,與整座舞台四處懸吊的鏡面膠片,形成一個無限鏡像的空間,將人包覆。舞者手中的「手機」則是引導觀眾的線索——鏡子/手機,折射光線,倒映自我;網路虛像與現實本體交互建構。

當人們藉由臉書、instagram、各式交友app,展演生活面貌、表達立場態度、塑造自我形象,編織真實而又超越真實的線上社交場域,並在特定認同機制下,好比按讚、按心,及各種觸及率操控,迫使使用者們成癮般,彼此無機仿擬,終而走向機械式社交行為的類同樣貌;舞者台上攬鏡自照(拿手機自拍),鏡中那些相異臉孔突然全變成倒影,開始模仿對方動作,誰也無法擺脫,最後更衝出鏡面,相互追逐,看似遊戲,也像獵殺。「笑聲確實傳染了」,且傳染如病。從此,我們擁有差不多的確幸、差不多的討拍,以及差不多的笑。

當舞者捂住嘴,想打破逃無可逃的笑的循環,卻被他人一把將手打掉,暴出失態的笑聲;你嘗試抗拒笑的傳遞,卻內化成自我壓抑,真實情緒已然失調。就像,你才打算上傳與情人的燦笑合照,卻發現臉書同溫層為著某則與己無關的訃聞,一片哀悼,這時你不確定到底該笑不該笑,想笑不想笑。內在自我與外在環境的表裏交涉,讓「笑」演化成複雜的人類集體心理與文化檢查機制。尾聲,舞者肢體抽搐,如線偶,舞至肉身崩潰邊緣,嘴裡不停發出尖厲叫聲;臨座的小朋友問:「他在哭還在笑?」童言童語,道破大人們臉上硬笑的笑印。

〈硬笑笑印〉揭露「笑」在當代(網路)社群的異化,似活屍災變;下半場〈微笑貓,裝笑微?!〉則企圖捕抓笑的展演,具有難以掌握的流動性,一閃即逝。

對照上半場充滿未來感的扮相,〈微笑貓,裝笑微?!〉中的舞者換上以黑白二色為主的誇張衣帽,既像華麗宴服,又像作秀丑角。起初,舞者們各據一方高台,如櫥窗裡被魔法點擊後,活脫躍出的模特兒,嬉笑、追捧,籠罩歡樂氣氛的交誼。不久一名舞者躲入角落,遠觀其他人。倏忽,派對上的人們,其中三名輪番拒絕餘下的那位,不再與他唱和共舞,紛紛躲回各自的高台裏。

若笑在人我互動中易於質變,且人心誠未可測,又怎該鄉愿以為笑只有一種——一種意義、一種情緒或一種告白?這仍叩問歲月徒長的我們:到底笑是直覺的觸發,或更常是被勉強、被制約的反應。

舞作最末,舞者們手搭肩並成一排,沿切舞台對角線不停奮發踢腿前進、折返。有人不支落隊,直到有人回頭將他扶起,再掉落,再扶起,進逼舞者體能極限,使觀眾藉由感受肉體的痛苦,連結「笑」的從眾和不由己,同樣能引發劇烈身心折磨。

成人世界,不會有人問你為什麼笑了。但可還記得上一次,不為什麼而笑的時候嗎?

《七十種笑》

演出|肢體音符舞團
時間|2017/11/12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舞像是成人童話,歡欣鼓舞的背後,刻劃了無比的陰冷殘酷。殘酷,卻寫實。(高若想)
11月
20
2017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