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來說,姿態很重要《不可兒戲》
5月
29
2012
不可兒戲(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37次瀏覽

演出:環境文創

時間:2012/05/24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文 謝筱玫

《不可兒戲》(或直譯《認真為上》),劇名看似強調真誠實在的重要,然而劇中人重視的其實是表面工夫、是外在格調,於是乎故作姿態、裝模作樣,尤其在巴夫人與關多琳母女二人身上表露無遺。在維多利亞時期保守壓抑的風氣下,上流社會人士練就一身假正經的本事,王爾德因而在此劇嘲諷當時的社會風尚,劇中人大玩兩面人把戲,亞吉能從頭至尾不否認自己的玩世不恭,相形之下,貌似忠厚的傑克原來才是箇中高手。

矯揉造作的人物,配上似是而非的妙語與種種誇張的情境巧合,王爾德以嬉鬧之姿,鬆綁社會道德規範。在這樣的世界中,演員說話的語氣必得略帶誇張,身體更是要刻意擺弄:以高度戲劇性來展演身體,以說話口吻「裝腔」、以動作肢體「作勢」(傑克的傘與關多琳的扇子都是挺好的輔助)。兩位男主角黃士偉與段旭明表現出色,兼顧了身體與聲音,其他演員在身體上則較無這種自覺。資深表演者盧燕本身有一種雍容華貴的明星氣韻,詮釋巴夫人自有其說服力,可惜不時出現停頓或吃螺絲的情形,或許也因對劇本不夠熟稔,身體呈現一種不該有的放鬆而少了那股氣勢(別忘了巴夫人是強調下巴要抬高才能彰顯格調的那種人)。楊謹華展現一定演技,但或許並非舞台劇演員,動作與聲調的掌握度仍有精進空間。出身鄉間的西西麗尚未沾惹倫敦社交圈的習氣,一派天真爛漫,楊千霈演來頗為清新自然。

不管在英文系還是戲劇系,《不可兒戲》都是必讀經典。以文學性來說,此劇句句錦繡,文采斑斕;以戲劇性來說,此劇效(笑)果十足,充滿張力與娛樂性。適合閱讀,也適合場上搬演。余光中的譯本絕妙地保存了原著的文字意趣,例如亞吉能因負債而「一無所有」,但看上去「無所不有」。相信臺下不少觀眾對於劇中的名句與梗已十分嫻熟,對這樣的觀眾來說,我們進到劇場是為了什麼呢?

走出劇場,不禁想到日前看過的台南人劇團《海鷗》一劇。一樣是改編經典,《海鷗》使用台語發音,以濃冽的方式轉換了契訶夫的憂傷氛圍。看到導演以風格化的手法切入,注入在地視野或個人觀點時,總令我無比驚喜,好像重看一本愛書又多讀了一層意思出來。相對來說,《不可兒戲》就屬於「忠於原著」的詮釋策略,從英式典雅風的舞台設計,就可以感受其走向。導演在這齣戲中縮小自己,把光芒留給演員,十分節制。在這種手法中,觀眾來此印證了讀文本時的想像,然後心滿意足地離開(觀眾在該笑的點都有反應)。本劇戲劇節奏掌握得宜(一開場亞吉能與管家之間關於婚姻的言論節奏尤其快,顯見導演刻意以此奠定一種唇槍舌戰的調性),但整體中規中矩。對這麼一個以俏皮高調的姿態逗弄當時主流意識型態的劇本,我仍不免期望看到我們這時代的導演對此經典在手法或解讀上能有些(小小的)翻新,提供我們些許不同的啟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