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飄浮身體」展覽聚焦在藝術家長年關注的階級衝撞、社會壓迫等議題,作品多探討日常生活中的界線⋯⋯而展覽期間的展演《阮兜》,則回歸水谷藝術的家屋空間,以「家的想像」為核心命題,結合行為藝術、舞蹈、互動、裝置、現場演奏等各個領域的創作者及表演者,共同丟出自身對家的詮釋。(蔡孟凱)
「飄浮身體」展覽聚焦在藝術家長年關注的階級衝撞、社會壓迫等議題,作品多探討日常生活中的界線⋯⋯而展覽期間的展演《阮兜》,則回歸水谷藝術的家屋空間,以「家的想像」為核心命題,結合行為藝術、舞蹈、互動、裝置、現場演奏等各個領域的創作者及表演者,共同丟出自身對家的詮釋。(蔡孟凱)
當劇場碰上一個新的媒體(電影、電視、電腦、網路……等),其呈現形式和觀賞生態都必然會對劇場的概念本身造成衝擊。而親炙舞台、和表演者身處同一場域的臨場體驗及感動,固然沒有科技手段可以取代,但在劇場被迫關門的今日,表演藝術也等同於被迫思考,除了一直以來主打的「現場體驗」之外還可以如何維持自身的能量?(蔡孟凱)
無論是故事或是歌謠,離我們身處的時代畢竟去日遙遠,《半島風聲 相放伴》所營造的時空即便暖若冬陽,觀賞起來卻仍多少讓人有種以今人之眼「想像」昔日之景的感受。當然在這短短九十分鐘的製作,重現某種景象或許過於困難,但至少可以「復刻」。(蔡孟凱)
尚-賈克.勒梅特的作曲和演奏無疑是啟動整部《末日之花》的核心,來自不同文化、民族,甚至是他以數十年研究的成果自製的樂器在他手中快速交替,以各種出人意表的排列組合和游麗玉的琴箏相互對話、競奏。(蔡孟凱)
《泥巴》取材自國內陶瓷品牌,瓷林董事長林光清的家族故事⋯⋯瓷林也為《泥巴》燒製了多個udu drum(巫毒鼓),甚至尋常的陶甕、瓦片也成為在《泥巴》音樂設計中的元素,陶瓷如何在打擊樂中發聲並與之對話,無疑是《泥巴》最值得深觀探討的元素之一。(蔡孟凱)
然而在《女子安麗》逐步展開的場景之中,這些「他者」之間卻不是涇渭分明且互相對立,而僅是《女子安麗》不同角度所投射而出的面向。(蔡孟凱)
這些略為粗糙卻力道生猛的素材都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地鄉土樸實卻溫暖的能量與質感。答數不整齊?樂器聲音小?陣型不對稱?這些在此刻的舞台上都不重要,因為這些來自海與土地的元素自然散發的光彩早已深深感動每一位觀眾。(蔡孟凱)
這是以鼓藝、陣頭藝術作為主體的九天民俗技藝團,第一次挑戰非漢文化信仰相關的文本。如何在九天自身文化色彩鮮明的表演風格中,找出詮釋異文化的蹊徑,無疑是《大肚王朝》最大的挑戰。(蔡孟凱)
若將探討對象聚焦在音樂劇場(或是具劇場元素的音樂會製作),這個課題則會變成:作為一種相對抽象的藝術形式,音樂該如何在一場跨界製作中維持自身的主體性?(蔡孟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