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人神觀念的嘗試——《叁拾號夢・戲神養成記》
6月
18
2025
叁拾號夢・戲神養成記(尚和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馬兆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3次瀏覽

文 許美惠(2025年度特約評論人)

《叁拾號夢・戲神養成記》(以下簡稱《戲神養成記》)是尚和歌仔戲劇團(以下簡稱尚和)三十周年的團慶大戲。回望尚和,作為一個非典型的歌仔戲劇團,從歌仔戲愛好者走向專業之路,堅持投入了三十年,創作不懈走出自己的路,這份毅力實在相當讓人敬佩。《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理念先行,劇本有意突破傳統價值觀

故事從一個外台歌仔戲班萬梨園的團長許萬竹(梁越玲飾)彌留之際說起。許萬竹的靈魂見到了戲神田都元帥(黃雅蓉飾)與媽祖(謝雅淳飾),藉由許萬竹與神明們的對話,回顧他台上台下的一生;最終為了完成對戲神的承諾,許萬竹從彌留醒來,舉辦了「戲神養成盃」比賽,協助下一輩傳承者突破難關,編劇藉由故事,提出「只要盡本分把戲演好,人人都是人間戲神」的概念,突破傳統神格至上的思維,扭轉仰天賴神的宿命價值觀,把命運之鑰交付回人間的努力,也無疑是一種對自我、對戲班以及對後人的期許與鼓勵。不過比較可惜的是,雖然命題具有哲思,但大部分對於題旨的理解,都來自編劇將思想與觀點明明白白地寫入主角與神明的唱詞中,以角色之口來宣講理念,較欠缺戲劇「以行動敘事」的結構,角色們沒有細膩的動機與情感推演,多藉由許萬竹口述來呈現人物性格,這也讓觀眾較難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

叁拾號夢・戲神養成記(尚和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馬兆驊)

省思視角,人神互動與自性連結

而雖然題旨翻轉既有價值觀是一種突破,但似乎並未見完整的人/神世界觀在劇中被說明或建立——亦即,原本神明是如何在運作、如何協助人的?而萬竹能雀屏中選、成為戲神分身的候選人,主因為何?主要是他有乩身體質能與神明溝通?抑或他願意接受神明交付的任務?或者他有何過人之處?在世界觀並未完整建立的情形下,由戲神之口說出:「你已經做得比我多了。」,確實讓人感到些許錯愕;而從文化觀點看,也可能讓某些觀眾覺得不敬,或產生「戲神成了凡人」,而非「凡人成為戲神」的困惑感。若能於劇本前段稍加鋪陳人神互動的規則,將更能使觀眾信服這樣的翻轉。

此外,下半場描述幾位年輕角色(春雄、阿敏、阿慶)各自面臨性格與技藝上的難題,因此最末段與神明的對話中,談到人必須改變、必須勇於面對自身難關,才能突破自我而成長,隱約試圖將「神性」與人的自性連結起來,再次展現編劇的省思視角。但當劇情邁向終局「戲神養成盃」時,重點卻轉向「改編老戲競賽」,彷彿改變的焦點變成「技術的創新」,而非人格或信念的轉變,不僅讓前段人物的掙扎被稀釋,也削弱了原本應該更具分量感的主題表述。

虛構敘事,卻見與真實戲班生態落差

《戲神養成記》戲劇背景設定是台灣現存的外台歌仔戲班(會在廟口演民戲、拚台、搶戲路),但團主許萬竹設定是生理男性/團長/演小生,與團內小旦生了一個女兒,且戲班的叁拾號戲籠內珍藏的寶貝是戲班的劇本⋯⋯,這在現代的歌仔戲團當中,是極不常見的。或許這些設定是為了增加更有敘事張力的情節,例如戀愛、父女衝突等;而珍藏劇本或許來自劇團的自我投射,但這些與現代戲班生態有落差的設定,是否會對歌仔戲不熟悉的觀眾造成錯誤印象、也讓熟悉圈內的觀眾感到失真與出戲?

叁拾號夢・戲神養成記(尚和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馬兆驊)

雙軌音樂,台上台下區隔敘事

《戲神養成記》為了說「戲班的故事」,因此在表演形式上嘗試使用音樂做為台上台下明確的區隔:以歌仔戲表現戲中戲,展現傳統技藝;以音樂劇語言處理戲班日常,營造現代敘事感。可以說動用了兩套音樂體系、兩組樂隊共同敘事,用心值得肯定。台語是一種語音高低調分明、節奏與旋律會自然浮現的語言,這很清楚地體現在歌仔戲的音樂表現上(或說歌仔戲音樂即是因這樣的語言特性才發展而成),但音樂劇以西方樂隊及調式聽起來則沒有那麼協調,尤其是台語語言音調的複合音經常被拆解得不自然,因此在音樂劇表現的橋段,會感覺語言在旋律中被壓縮甚至有走音的感覺;當音樂不停互相切換,反而出現風格跳躍與沉浸感斷裂的情形。這也提醒創作者,未來在跨界語言選擇上,台語音韻與西式旋律如何共存,仍是必須面對的挑戰。

演員優秀,精彩老戲反而挑戰敘事觀點

而劇中雖然陳述老戲應該改變,但戲中戲的老戲部分,演出卻相當精采、令人難忘。吳承恩飾演戲中戲薛平貴、戲班「大舌又興啼」的蔡慶、演出「演不好的演員」以及最後飾演走麥城的關公,功底扎實、節奏準確,戲感豐富又有層次,最令人難忘。飾演春雄的劉冠良、飾演阿敏的李怡純也都在傳統歌仔戲上表現亮眼;這些演員的精彩表現,反倒某種程度挑戰了老戲要改變的觀點。

整體而言,《戲神養成記》整體製作細膩而用心,以三十年浸淫歌仔戲生態圈的表演提出反思、寫成故事,初衷值得肯定;而從表演呈現來看,也能看見劇團經營三十年所累積的,無論是在台上或是經營上的成果表現不俗。跨界合作似乎是歌仔戲劇團走到現代社會,不得不進行嘗試,而劇團在結合外部創作力量的同時,如何在故事與表演中更清楚展現自身的風格與優勢,或許更值得深思。

《叁拾號夢・戲神養成記》

演出|尚和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5/06/08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上,《絃斷鹿台》在音樂設計、舞台特效、服裝配置、還有演員的演技、身段、唱腔等方面都非常完整,整體劇情架構也不錯。除了細節略有不足,人物設計缺乏情感變化外,作者仍給予極高的評價。
7月
20
2025
《雙身》自序幕起,即大量使用意象破除既有的性別框架,也挑戰傳統歌仔戲大多是「忠君愛國」的母題,展現青世代對時代議題的關注與對傳統技藝的創新。
7月
20
2025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